1、1三足鼎立,拓展课堂应用、探究、审美,这三种语文能力,要在实施新课标的课堂上落实、拓展,而不应该也不必要把着力点放到课外延展上,也就是要在认识、研究、优化课堂上做文章,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运用好汉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论述鲜明,说明准确,记叙生动。这些要求,不仅是要通过完成试卷上一定数量的题目来落实,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性机制,在课堂细节中落实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这个落实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合谋”和默契互动。毋庸讳言,当前语文课堂的随意性很强。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如下设想,教师要落实教学目标或者讲授回答学生所训练的题目,但是否能做到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呢?我们若将课堂全程录音录像
2、,在排除普通话的发音因素后,再整理成文字,试问:逻辑谨严、句式多变、语言优美者有几?我们要求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有较快的提高,但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除了做语言运用的题目之外,又有多少时候是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要求的?也就是说,当下我们的课堂不规范、不深刻,不优美的地方太多了。我想,语文是个减法,我们大家用汉语来思考,来交流,即便是文盲他也能用汉语来交流,来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芜杂的语言运用的环境中,各种不规范的句子、错误的思想、粗俗的话语,刺着你的耳朵,降低着一个民族的素质。语文,就是要在繁复噪杂的声音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丑存美,要规范,要深刻,要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如
3、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我们在课堂上培育的教育教学的成果,一旦到课堂之外,就很快会被消解。因此,语文,一直是一场“成果保卫战” 。课堂是这场保卫战的主战场。怎么将汉语言运用得简明、连贯、得体,怎么将汉语言运用得富有美的意蕴,既有标准,又有方法。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很明确的应用能力培养的意识,不仅学生要有,主动地剔除不简明、不连贯、不得体的一些说话和写作的问题甚至习惯,而且,老师要在运用授课语言时,要主动地做出一个表率,少用不经过缜密思考的口语,多用明白晓畅的规范用语,甚至书面语化了的语言。这是言行一致的问题,也是一个榜样的力量。但,仅仅止于此,显然是肤浅的。为什么?语言,发为
4、声,发乎心。语言运用是个结果,是个思维的结果,所以,提高语言运用水平,仅仅通过背诵,然后移植,有可能出现堆砌材料、华而不实的情况,甚至流于虚假。要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本质上来拉动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若能达到不用再琢磨课堂上师生语言是否规范、深刻、优美的问题,却已经非常准确、连贯、得体了,那么这只能证明你语言运用的能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即可得鱼忘筌。2“得鱼忘筌”的课堂境界,来自于一个更深刻事实,那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研讨,已经进入题目中,而且对题目的思考已经有较丰实的材料的积累、沉淀、选择、加工、表述。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依赖探究能力的提升;因为语言本身有强大的自主性,语
5、言本身已经也正在灌注满我们民族的智慧,所以,在语文学科层面上,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可以互为表里。语文要探究,是可以拿任何其他学科材料作为素材的,甚至可以拿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作为素材。这个探究,不仅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常规的问题,还要问“我的独特认识是什么,我要提出哪些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能解决到什么程度” ,而且要回到语文上来,即“我怎么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别人能够理解” , “我将思考落实到纸上,是否成为一篇比较好的文章” 。探究,能在实际的训练中落实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思维的层面上改善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也只有这样,从应用语言这个层面上积累的知识才能
6、够被激活,是作为思维的活跃的因子,存在于脑海中,而不是作为备用的材料来存储。当知识被使用时,它是活跃的,也有利于聚合更多的知识;当知识沉睡时,它有可能一直在沉睡,让老师和学生的许多劳动归于无效。用,则进;不用,则退。在课堂上,深入地探究问题,规范地使用语言,这是一个堡垒,一个抵制社会不规范语言应用的堡垒。堡垒,可以是辛苦的坚守,也可以是一春樱花,向外散发着芳菲,叫醒大地的花树。汉语言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已经足够美,也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被创造性使用得足够美。语文是美的。审美,来自感知。面对美的事物,对你来讲,也可能用语言无法表达,但你会发现总有将你无法表达的感知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文本。这就需要
7、学习,也需要将学习的成果迁移成你的审美能力,并表达出来。当你有了更多的审美的体验和积累,你就越容易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世界。一切探讨世界奥秘的知识都是美的,只不过语文更美而已。而且语文是条通向大海的河流,而大海就是无边无际的人类创造和正在创造的文学艺术世界,这是一道面向真理、认识世界的硕大无朋的镜子。语文课堂,就是在并不太宽广的水域,练就搏击风浪、领略世界之美和生存之美的场所。语文选择的文本,是文学、文化大树的枝叶,一枝一叶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又都是大树的一部分。对诗歌、小说的赏读,对经典新闻、传记的研究,在中学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片段、一篇短文,一首诗,这些文本熔铸了历代诗人作家,对美的思想情感继
8、承,和对美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这些经过升华了的情感和深化了的思想,流淌在语文的文本中,如一弯弯清亮的甘泉,对渴求知识的人来讲,这就是人生的盛筵。语文之美,要在行动中体味,在课堂上体现。每一个美的文本,都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在探究时,要保障学以致用,将探究的成果转化出来,一是,能够规范应用,比如,用于考试试题的解答,用于课堂上的探究,用于日常交际,等等;一是,能够规范而美地应用,比如用于考试试题中的写作,用于文学化创作,用于讲演等等。应用,探究,审美,三者紧密相连,三足鼎立;而且是在课堂上共存同在。把握,落实,深化,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建设好语文课堂的堡垒,才好攻城略地,将语文素养转化成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文学创作的一种能力。3也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语文课堂的应用、探究、审美能力,是在提高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文明水平,意义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