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6 期(总第 18 期)宣城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 年 8 月 17 日关于宁国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宁国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全市辖 13 个乡镇 6 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 38 万,总面积 2487 平方公里,先后被评为“中国山核桃之乡” 、“中国元竹之乡”、 “中国竹子之 乡”、 “全国绿色小康县” 、“全国 经济林 产业示范县”等称号。2006 年 9 月,宁国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以“确权发证、减 轻税赋、规范流转、搞活经营” 为 主要内容的林权主体改革。历时 一
2、年时间,顺利完成了主体改革。全市发证面积达 261 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 99%,发放林权2证 12 万本,发证率达 100%。林权主体改革完成后,宁国市委、市政府又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林业改革创新,全面激发林业潜在活力,力促林业经济跨越发展。一是创新林权管理模式。专门成立了林权管理机构,与档案局联合采取电子文档和书面材料分级管理,市、乡、村三级分别备有林改档案,便于林农查阅和咨询,同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林权管理制度,为巩固和拓展林改成果、规范林业管理、保护林业经营者和林农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方式。由原来的用林权证
3、到金融部门贷款,拓展到由民营林业投融资担保中心和市财政担保中心以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和林业信用小额贷款三种方式,前两种方式主要解决企业、造林大户贷款难,后者主要解决林农贷款难问题。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 1.2 亿元,有效缓解了林业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创新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出台了宁国市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生态建设的意见、 宁国市森林经营规划,对全市森林资源分商品林区和公益林区进行管理,充分保障林农的采伐收益权,严格保护生态林,做到发展与保护两不误。四是创新林业综合执法体制。为适应林改后政策职能转变的要求,成立了以林业公安为主体的林业综合执法大队,作为全额拨3款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
4、,有效解决了林业多头执法的问题,改善了执法环境、强化了依法行政、提高了执法效率。五是创新综合服务职能。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林农,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要素市场,该市场是集林业管理、信息发布、交易实施、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性管理与中介服务机构,具体开展林权管理、资产评估、市场交易和拍卖、抵押贷款办理、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技术培训、林业专业队伍服务等工作,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林农,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林权主体改革和创新配套改革,宁国市林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林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主要成效有:一、构建林业龙头企业发展平台,培育壮大了林业产业生力军。在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宁国
5、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扶持龙头 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产业 化就是扶持农业” 的理念,加快培育一批林业龙头梯队,着力构建面向全国最大的以山核桃为主的森林食品加工供应基地和面向全省最大的竹胶板加工供应基地。一是抓大扶强,培育骨干龙头。集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世行贷款、国家开行贷款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恩龙、山里仁、詹氏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工业企业投资林业产业,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中小企业,做大产业蛋糕。市财政每年安排 300 万元创业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创业贷款贴息、典型奖励和服务体系建设等,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专业大4户等投资兴办林业产业,共培育山核桃加工企业 4
6、0 余家、竹产品加工企业 150 余家,形成了良好的规模和集聚效应。三是抓产业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出台专门优惠政策,鼓励山核桃、木竹等资源就地加工升值,全市资源综合利用率达 90%,林业二、三产业吸纳半数以上农村劳力。全市形成了南极山核桃、仙霞早笋、汪溪元竹、中溪曲木园艺等 4 个林产品加工园区,4 个集镇因此而发展成为中心集镇。目前,全市林业企业总数达 385 家,其中亿元企业 6 家、千万元企业 31 家,1 家进入国家林业龙头企业,8 家跻身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 家企业被评为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林业企业规模及实力均居全省前列。二、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平台,促进了林业产业规
7、模集约经营。2006 年,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暂行办法,明确合作社享受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的农业产业化政策,并从 2007 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 1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是依托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林地规模经营步伐。全市现已建成示范基地 50 余处,其中梅村万亩山核桃标准化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成 110 万亩经济林(竹林)基地,规模居安徽省前列,其中山核桃 31 万亩、元淡竹 12 万亩,居全国前列。二是依托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保障林农的即得利益。全市现已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4 个,连接农户 1万多户,实现销售收入超 10
8、亿元,成员家庭人均增收 1000 元以上。在山核桃主产区,70%以上的农户单项收入超万元,最高 35 万元,5早笋产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 4000 元,林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三、打造林业融资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林业发展的瓶颈制约。2007 年,组织林业部门与信用联社签订了林权抵押贷款合作协议,林权权利单位和个人可用经评估确认后的林权到金融机构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用于林业经济的发展,贷款额度为评估价值的 50% 70%,期限为 1 至 5 年。这一全新融资平台的搭建,不仅拓展了林业的融资渠道,更增添了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的信心。一些有林企业和农户纷纷申请林权抵押贷款,特别是山核桃、
9、竹林产区的林农在利用所贷资金加快基地建设的同时,又开始从事林产品购销,做起了林特产品经纪人。林改以来,全市办理林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担保抵押贷款 51 笔,林业信用贷款 147 笔,累计贷款总额1.2 亿元。去年面对日趋活跃的林地流转市场和不断增加的林权融资需求,该市又成立了全省首家民营林业担保中心及民营林业收储运营中心,大力开展林地及森林资源收储业务,并办理林权流转代理业务。与此同时林业部门与市信用联社还联合开展林业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授信额度 30 万元以内,授信期限两年,凡授信的林农无须拿林权证抵押就可直接到信用联社贷款。此外建立了市乡两级林地流转公共服务组织,及时开展林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
10、布、林地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进一步规范农村林地流转。四、打造林业政策服务平台,全面激发了林业潜在活力。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以 1 号文件形式出台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6业化经营的政策文件,制定了山核桃、竹业、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583”产业提升工程。五年来,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近 500 余万元,撬动民资投入林业 1.5 亿元以上,全面激发了林业发展的活力。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毛竹新造林和抚育管理,每亩分别补助 100 元、30 元,对新造的山核桃每亩补助 30元。对经济林当年亩均收益达到 1500 元的,每亩补贴 80 元;通过政策激励和科技扶持,结果期山核桃的亩均产
11、值由开发前的每亩400 元提高到 1500 余元。二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设立了山核桃、竹业、苗木三个专家服务组,编制了山核桃造林技术规范、 山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山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六个省级标准。加快早笋、板栗等森林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商品林单位面积产值年均增幅近 20%。三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市委、市政府每年定期举办“山核桃节” 、“元竹节”,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并对企业参展费予以补贴 40%。目前,该市农产品直接进入苏浙沪市场达 50%以上,并出口 10 多个国家地区,林产品年出口 2000万美元。四是加大林农减负力度
12、。全面取消了检尺费、资源补偿费、采伐设计费、以木还贷金等林业收费项目,调整降低了育林基金征收范围和征收基价,每年为全市林农减负增收 1000 多万元。五、打造林业生态保护平台,促进了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生态建设的意见,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对森林资源实行分级管理,划定禁伐区、限伐7区和自然保护区,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切实强化生态保护。一是大力实施“百村 绿化” 工程。三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 3 万多亩,新增公路绿化 110 公里、河渠林带 7 公里。二是加快重点生态景区建设。依托生态优势,延伸林业功能,加快建设一批极具吸引力的生态园林景观。三是
13、大力推进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全市 12个乡镇(街道)的 35 个村划定为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有 73.2 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 25.7%。同时,划定森林植被保护区,对植被保护区的更新改造实行严格审核。全市初步建成了以板桥自然保护区和青龙湾国家级森林公园为点,以绿色长廊和沿河元竹长廊为线,以生态林和商品林为面,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市林业局)报: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抄:市 委 办 公 室 、市 人 大 办 公 室 、市 政 府 办 公 室 、市 政 协 办 公 室 ,市 农 村 综 合 改 革 领 导 小 组成 员 单 位 ,各 县 (市 区 )党 委 、政 府 ,各 县 (市 区 )农 村 综 合 改 革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