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玉米赤霉烯酮.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6797976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赤霉烯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玉米赤霉烯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玉米赤霉烯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玉米赤霉烯酮玉 米 赤 霉 烯 酮 (Zearalenone)又 称 F-2毒 素 ,玉 米 烯 酮 . Cas 号 【 17924-92-4】 分 子 式 :C18H22O5 分 子 量 :318.36 它 首 先 从 有 赤 霉 病 的 玉 米 中 分 离 得 到 .玉米 赤 霉 烯 酮 其 产 毒 菌 主 要 是 镰 刀 菌 属 (Fusarium)的 菌 侏 ,如 禾 谷 镰 刀 菌(F.graminearum)和 三 线 镰 刀 菌 (F.tricinctum).玉 米 赤 霉 烯 酮 主 要 污 染 玉 米 ,小 麦 ,大 米 ,大 麦 ,小 米 和 燕 麦 等 谷 物 ,其 中

2、玉 米 的 阳 性 检 出 率 为 45%,最 高 含 毒 量 可 达 到2909mg/kg;小 麦 的 检 出 率 为 20%,含 毒 量 为 0.364 11.05mg/kg.玉 米 赤 霉 烯 酮 的 耐 热性 较 强 ,110下 处 理 1h 才 被 完 全 破 坏 . 2011年 4月 20日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 发 布 了 食 品 中 真 菌 毒 素 限 量 国 家 标 准 ,2011年 10月 20日 开 始 实 施 , 其 中 对 玉 米 赤 酶 烯 酮 的 限 量 标 准 是 : 谷 物 及 其 制 品 小麦 、 小 麦 粉 、 玉 米 、 玉 米 面

3、 ( 渣 、 片 ) 限 量 指 标 60g/kg。 玉 米 赤 霉 烯 酮 具 有 雌 激 素 作 用 ,主 要 作 用 于 生 殖 系 统 ,可 使 家 畜 ,家 禽 和 实 验 小 鼠 产 生 雌性 激 素 亢 进 症 .妊 娠 期 的 动 物 (包 括 人 )食 用 含 玉 米 赤 霉 烯 酮 的 食 物 可 引 起 流 产 ,死 胎 和畸 胎 .食 用 含 赤 霉 病 麦 面 粉 制 作 的 各 种 面 食 也 可 引 起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的 中 毒 症 状 ,如 恶 心 ,发冷 ,头 痛 ,神 智 抑 郁 和 共 济 失 调 等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作者:涂华莱 齐德生 来

4、源:华中农业大学营养卫生实验室 发布时间:2008-03-25 11:17:29 阅读数:836玉米赤霉烯酮首先由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得出,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又称为 F2毒素。自从 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以来,立刻受到人们的关注。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异常现象,近年来,我国南方不少猪场因使用霉变玉米造成种猪流产、返情现象时有发生,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其生物学作用及对动物的危害做了综述。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及理化性质来源与种类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

5、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这也为我们预防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提供了一条途径。理化性质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分子式为 C18H22O50,它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可将键恢复。检测

6、方法目前,一般都采取液相和气相色谱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的方法较为复杂,对仪器的要求也很高,但结果很准确。还有的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测定的范围在5g毫升100g毫升。但目前也探索出一套可供实验室简易测定的方法。称取10克样品,先用10毫升 lmol升的盐酸酸化,然后用100毫升氯仿苹取30分钟(可放在振荡器上振荡) ,静置后过滤。取氯仿液20毫升,用lmol升氢氧化钠50毫升进行反提取两次。将提取液浓缩至20毫升左右,再用氯仿液50毫升萃取两次。浓缩至2毫升左右使用硅胶60板,用氯仿一丙酮(298或496)作为展开剂,在紫外灯下观察亮点。如出现蓝色荧光,即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

7、的生物学作用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学作用(1)对植物生长的调控作用玉米赤霉烯酮不但可以由霉菌产生,而且在许多高等植物体内也存在,并且是作为植物体内的一种激素来调控植物的生长。例如小麦、大豆、棉花等植物,在开花的时候玉米赤霉烯酮达到峰值。在不断的研究当中表明:玉米赤霉烯酮的作用与作物光期诱导作用是十分密切的。例如在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达到高峰后移栽的诱导下的冬小麦都能正常抽穗,在峰值出现前移栽的冬小麦最终则不能开花。通过研究表明,外源性的玉米赤霉烯酮可部分代替冬小麦成花所需的日照条件,同时玉米赤霉烯酮还可加速烟草花芽和冬小麦穗的发育。这些都为我们利用玉米赤霉烯酮来调控作物的成长提供了途径。(2)在植物育种

8、方面的利用长期以来,农作物的育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现在利用玉米赤霉烯酮可以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旱和抗寒能力。经过玉米赤霉烯酮浸种的玉米其幼苗在干旱条件下水分下降缓慢,相对导电率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升高。同时利用浸种的方法也可以得到抗寒能力较强的玉米幼苗,并且研究认为0.1毫克升玉米赤霉烯酮溶液浸种的效果较好。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当中,更多的农作物通过玉米赤霉烯酮的作用而产生了育种的优势方向。(3)玉米赤霉烯酮在植物当中,特别是在植物开花前后含量较高,而且玉米赤霉烯酮有一定的残留性,因此,在用作反刍动物的青贮饲料时值得注意。虽然玉米赤霉烯酮在植物当中的最高含量对于

9、动物来说也不算高,但反刍动物的采食量较大,过多的蓄积也会对动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应避免用花期前后的植物作为青贮的原料或直接饲喂动物。对动物的毒害机理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其强度为雌激素的十分之一,可造成家禽和家畜的雌激素水平提高。目前发现,猪对此毒素较为敏感。玉米赤霉烯酮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同时对雄性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和肺都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要的机理是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亢奋,在脏器当中造成很多出血点,使动物突然死亡。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而造成的。动物中毒表现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在急性

10、中毒时,动物表现为兴奋不安,走路蹒跚,全身肌肉震颤,突然倒地死亡。同时还可发现黏膜发绀,体温无明显变化。动物呆立,粪便稀如水样,恶臭,呈灰褐色,并混有肠黏液,频频排尿,呈淡黄色。同时还表现外生殖器肿胀,精神委顿,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特征。在剖检时还能发现淋巴结水肿,胃肠黏膜充血、水肿,肝轻度肿胀,质地较硬,色淡黄。而在慢性中毒时,主要对母畜的毒害较大。它会导致母畜外生殖器肿大,充血,死胎和延期流产的现象大面积产生,并且伴有木乃伊胎的现象。50的母畜患卵巢囊肿,频发情和假发情的情况增多,育成母畜乳房肿大,自行泌乳,并诱发乳房炎,受胎率下降。同时对公畜也会造成包皮积液,食欲不振,掉膘严重和生长不良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