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修订简介,中央民族大学 孙晓天 2011. 08,课程改革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决策过程,评价与反馈,实施过程,设计过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修订,2001年开始新课程实验,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国内外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教师等,实施中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2003第一次修订,2004年修订稿送审;修订的依据是当年中央8号文件,主题是减负和青少年道德思想建设 2005年第二次修订,修订的起因是当年两会代表对标准实验稿的批评。 第二次修订成为2007年各学科标准修订的先导,第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一、修订的基本过程 二、修订的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 三、修订过程中
2、关注的主要问题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一、修订的基本过程,2007年11月,完成修改稿的最终稿,提交教育部审查。 2009年2月,对标准审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按照教育部审查意见,进行体例上的修改。包括:增加 “课程性质” 等表述,增加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等内容。 2010年9月,对再次修改稿做了一定的内容上修改(如增加 “珠算的认识” 等内容)和文字的全面审读,提交教育部。在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教育部进行了大范围征求意见。 2011年3月,修改稿送审。 2011年4月,审议通过,目前待教育部批准之后颁布,一、修订的基本过程,修改组于2005年6-
3、7月期间对全国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教师问卷3768份。并分成三个小组,对6个省(区)进行实地考察,听课38节,座谈26次。 调研结果: 多数教师认同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多数教师认为教材体现标准的理念与方法; 部分教师认为标准(教材)难度偏大; 对标准修改提出许多具体建议。,多数教师总体上认同标准的理念,调查中发现,72的教师对标准总体上表示认同;75的教师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持肯定态度;70的教师认为各学段目标的描述基本清楚。对于标准的认同情况,城乡之间没有差异;中小学之间存在差异,小学教师认同程度高。(见下表),教师认为新教材体现了标准的理念,90.
4、5%的教师认为新教材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对新教材体现标准理念的程度的看法存在差异,小学教师对新教材体现标准理念的认同程度比中学教师高。城乡教师对新教材体现标准理念的程度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农村教师的认同率略高于城市教师。具体数据见下图:,部分教师认为标准中部分内容偏难,对于各领域内容的难度,有44.1%的教师认为“空间与图形”内容偏难(其中认为太难和比较难的分别占6.3%和32.7%);有39.9%的教师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偏难(其中认为太难和比较难的分别占9.2%和34.9%)。(见下图),在开放题中也有反映,比如:标准对部分内容如“空间与图形”的要求过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标准
5、在方位路线上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老师教也有困难;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有些太难理解。实践活动有些超出孩子智力的接受能力,一题有多问,有的一题中包括着几个隐含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过难。部分练习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的问题思维性较强,部分学生理解、接受较困难。等等。,以上的结果与2003年统计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2003年参加调查教师所来自的实验区,全国28个省/直辖市的实验区都参与了本次调查,既有经济与教育发达的地区,也有经济与教育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既有城镇地区,也有乡村地区,能够全面地反馈各地区教育实践者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建议和意见。,2003年教师对课程标准是否体现 纲要(试行)精神
6、的看法,2003年教师对标准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的认同情况,2003年教师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贯彻和落实的看法,实践决定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二、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指导思想-更加完善 :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的经验,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 。,一、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基本原则 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方向; 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 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 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7、;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一、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基本思路 一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 质教育而完善课程标准。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三是坚持充分讨论,求同存异。,三、修订过程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巩固与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回应与本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四、修订的主要内容,1. 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重新撰写“前言”部分: 明确了阐述了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的意义; 增加了数学课程性质的阐述;修改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8、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完整性,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三个学段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将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将标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和内容标准中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大大减少了正文的篇幅。,2.“数学”与“数学课程性质”的表述 数学及其特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
9、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四、修订的主要内容,3. “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修改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
10、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四、修订的主要内容,4. “设计思路”的修改 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将 “空间与图形” 改为 “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 改为 “综合与实践”。确立了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并专门阐
11、述了 “应用意识” 和 “创新意识”。(原文),四、修订的主要内容,5.”课程目标“的修改 明确提出 “四基”:在 “双基” 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 “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修订的主要内容,“四基”源于“全面知识”的数学观和教学观,数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的载体 数学既有作为科学的数学又有作为教育的数学的两重性 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更关注数学作为“成长载体”的教育价值 所以要努力摆脱“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教学状态 要注重科学素养,理性思维、洞察力、评价能力、批评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严谨求实,创新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包括:
12、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从几个角度理解: 1.显性知识:能够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所知比能言多,只可意会 2.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是显性的;理解性的知识、如“数感”;与人及其社会关系有关的知识,如价值观,相互关系,显性:冰山的尖端 隐性:隐藏在冰山下的部分(90%以上) 隐性是显性的基础,既可以辅助和向导,也可以干扰和冲突,隐性知识的特征,形式多样:诀窍、技巧、直觉、思维、意识、约定俗成的默契;信念、价值取向 载体的非技术性:大脑,氛围 内容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不能精确阐述 流通困难:灌输不进去,只能靠体验、领悟、传递、转化、,能力是隐性知识的“外显” 素质是隐性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只有显性
13、知识的人可能会成书呆子 只注重显性知识的培养是产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 要树立基于“全面知识”的教学观,把隐性知识纳入教学范畴,重新审视“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 “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知道隐性知识的存在,把握隐性知识的要点,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是当前转变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基本出发点,5.”课程目标“的修改,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来标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重新认识数学能力,传统的三大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 传统的三大能力的来源:克鲁切茨基:(1)把数学材料形式化; (2)概括数
14、学材料发现共同点; (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 (4)连贯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 (5)缩短推理结构进行简洁推理;(6)逆向思维能力;(7)思维的灵活性; (8)数字记忆; (9)空间概念。 (“形式化、抽象化),其它的能力刻画,如(美国):,问题解决 推理与证明 数学交流 数学知识的连接(关联、综合) 表示,数学教育引论高教出版社。 1991,(1)感知数学材料形式化; (2)对数学对象、空间关系的抽象概括能力;(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 (4)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5)思维转换能力;(6)记忆特定的数学符号、原理方法、抽象结构的能力。 (与克鲁切茨基的基本相同,有道理,
15、但不全面),与高中的能力提法衔接,高中:1、数学感觉与判断。 2、数据收集与分析。 3 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4、数学表示与数学建模。 5、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 6、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 7、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 8、数学计算与算法设计。 9、数学语言与数学交流。 10、 理性思维与体系构建。 所有的能力都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找到影子,培养都从这里开始,5.”课程目标“的修改,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 “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并在内容标准中使用这些行为动词 表述 。,6.”内容标准“的修改 在三个学段中,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和 “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主要修改的内容,四、修订的主要内容,7.“实施建议”的修改 “实施建议” 由原来按三个学段表述,改为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修订的主要内容,8.”案例“的修改 本次修订增加了很多案例,并且对案例的使用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这是针对课标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困惑进行的修订,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案例”举例: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四、修订的主要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