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合集1.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66911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合集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合集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合集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合集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合集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北京高中课改实验版必修(一)教案设计方案二北京三十五中 刘伟 北京三中 黎光必修(一)第一单元设计范爱农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惯有的阅读障碍,基于本课是新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基于学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教师可设计相关学生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体验到以下几点:1.当阅读与自己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差距较大的文本时,应学会“知人论世” ,缩短距离,跨越时空,为接近文本做好铺垫。2.学会运用搜索引擎,利用网络自主获得文章的背景知识(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生平简介等)及其它信息,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即能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自主

2、解决阅读中的问题。3.学会在合作学习中体验相互启发和交流的乐趣与价值,并延伸到泛读活动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心态,做到“知人论世” 。2.利用预习中的典型问题,生成课堂师生对话的话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之“真” 。3.围绕“范爱农之死”这一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探究范爱农的悲剧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 布置预习作业(写在预习本上)(1)通读全文,积累词语,并按字音、字形等类别进行梳理。(2) 再读文本,试围绕“初识范爱农” 、 “

3、本文思想感情”两个话题各写一段话。 进入资源库或上网查阅本文写作背景等资料,围绕“初识范爱农” 、 “本文思想感情”两个话题再各写一段话,比较异同,作好点评。(3)质疑:自答“思考与练习” ,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两到三个问题。 课前,教师完成审阅和选择工作(围绕“人物、情感”有重点地选择) ,生成课堂讨论题。二.课堂教学。1.评点学生的预习作业。(1)呈现学生“积累字词”部分,请学生互评,教师提示学生按类梳理字词,进行有效积累。(2)请学生就预习中对“初识范爱农” 、 “本文思想感情”两个话题的再思考过程谈自己的感想,从而达到对“知人论世对理解文章的积极作用”的深切认识。2.预习中的“质疑”生成课

4、堂讨论的核心话题。呈现学生“质疑”中的典型问题,围绕“人物” 、 “情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达到对人物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领悟,体会文章的“真” 。讨论中需要引导的:无论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依据为文本,要有文本意识,并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拒绝主观臆断。在分析“范爱农”这一人物时,引导学生:无论是他的“冷”或“热” ,他的“喜”或“悲” ,对人物的把握需要在“动态的事件”中。使学生领悟“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的道理,培养学生鉴赏写人记事散文的能力。以鲁迅哀范君三章 导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体悟,体会文章之“真” 。提示:从诗歌中我们能深

5、切体会到鲁迅对范君的怀念之情,从课文中呢?提示: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更直接,叙事散文则不要,需要认真品味语句,把握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例如朱自清背影 。鲁迅对范的感情变化。最后一段文字的情感之浓。布置学生阅读本单元的泛读指导文章文章千古事 。抓住主要观点,并结合本文写一篇感想。3.课堂讨论,升华认识,培养探究深思的学习品质。围绕“范爱农之死”这一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探究范爱农的悲剧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注意:为打开思路,教师可以鲁迅其它作品中的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好铺垫。【课外作业】1.阅读鲁迅在酒楼上 ,联系范爱农,写一篇评论主人公的文字。2.就本课对“写人记事散文”的认识所

6、得,任选一篇你喜欢的同类文体的文章加以评析。以上作业,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作业上交到网上论坛。范爱农案例设计张建京 孙慧(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教学目标:学生在“圈点批注”和“认真揣摩”中, “品文” 、 “品人” ,进而把握文章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思考作者如何在人物的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感情倾向。通过师生探讨的方式,充分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鲁迅写人叙事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熟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梳理文章结构。2 借助旁批理解文意,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利用网

7、络平台或书面形式提交。3 通过网上查阅或阅读相关文本(如鲁迅自传等)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并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范爱农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二、课堂教学(一)整体把握1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查阅的时代背景资料,教师补充。2 梳理文章内容,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概括作者所选择的事件。3 课堂研讨(一):对比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讨论两篇写人叙事文章在选材上的异同。进一步研讨:文章回忆范爱农,主要选择了“同乡会争执”和“报馆案风波”两件事。后一件事似乎与范爱农关系不大,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写这一件事?它和前一件事有什么关联呢?方式: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结论:作者在本课的选材组材中独具匠心,

8、“报馆风波案”展现范爱农的真实生活环境,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写范爱农的一生,影射了作者的一生,更是生活在同一背景下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4 课堂研讨(二):鲁迅对范爱农的态度先后有何变化?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方式:讨论之后,学生自由发言。结论:作者感情的变化,使文章情节有波澜,学生对范爱农的认识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范爱农的形象逐渐清晰。(二)深入剖析1 深入探讨语段:汇总课前准备中学生提出的疑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交课堂讨论。 (个性化的问题,由同学们自行讨论,互相解答;具有共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2 紧密结合文本,参照课堂讨论内容,

9、以“范爱农其人”为话题,自由发言。课外作业: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2 以“范爱农其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400 字的短文,题目自拟。3 阅读鲁迅在酒楼上 孤独者 ,结合本文,感知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1、2 小题为必选题,第 3 小题为选做题。 )勾践灭吴国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国语的基本特点和勾践灭吴的相关背景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有致的特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听,听学生汇报预习成果,了解作品以及相关历史背景。2、读,通过朗读指导,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3、测,课堂检测,小组互评

10、,落实基础知识。 4、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5、写,布置写作作业,拓展课堂讨论内容,挖掘文章的时代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中国古代历史散文感人的艺术魅力2、从勾践兴越灭吴的故事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检查预习,规范学生的课前学习。2、梳理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有致的特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难点:1、引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合作探究,高效率地积累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交流,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良好习惯。课时安排 1 课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1、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关键词:吴越之争、卧薪尝

11、胆)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关键词:国语 、中国古代历史散文)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扫清阅读障碍。3、划出疑难,记录感悟,在书上进行个性化的划评(以备课上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清代有副写蒲松龄的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 苦心人 ”,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 二、学生展示预习成果1、学生介绍课文相关背景及国语的有关知识。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评小结。2、

12、每组点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组的同学评价(字音、语气、连贯) ,教师点拨。3、课堂小测。测验之前给学生 5 分钟时间复习,讨论。教师巡视答疑。5 分钟测试完毕,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互批互改并自行总结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拓展。A、给加点字注音:臣闻之,贾( )人夏则资皮 仇雠( )敌战之国也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部餔( )也 今夫差衣( )水犀之甲者亿有( )三千 B、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藩。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其有敢不尽力者乎?C、试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

13、则无越,有越者无吴。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1、勾践为了灭吴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一点给你的印象最深?明确: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分化敌人,麻痹敌人。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民心;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积蓄士气,整肃军纪。(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这样设问:勾践灭掉吴国的原因有哪些?明确:一般的学生能从越国的内政和外交上考虑,其实还有吴国内部出现内奸,吴王不辨忠奸,刚愎自用等原因。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 2、

14、全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而全文只有结尾的倒数第二句话写到灭吴的战争经过。有人说本文详略处理很不得当。你怎么看待呢?(明确:本文略写战战争场面,详写勾践为兴越灭吴所做的各种准备,这样安排很合理。因为这样就可以很鲜明地突出越王勾践在逆境中不能沉沦,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知人善任等性格,从而让人从越兴吴灭的原因中得到深刻的启示。3、完成课后习题二(时间不够可省略)四、课外作业(作业及相关资料都提供在“语文整合”的网络平台上)1、拓展阅读史记中的相关内容,完成相关习题。2、任选一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从夫差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去改写课文,要求描写生动,想象合理。读 有感编写人: 鲁迅中

15、学 潘济伟 一六一中学 祝恒亮 游侠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兴趣。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形象,领悟主旨。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教学重点难点】一、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二、领悟文章主旨及作者写作意图。【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熟读课文,难点质疑。、布置课文中需重点解释的语句。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

16、罪甚于解杀之。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复述第七段“郭解入关” 。、了解“李陵之祸”对司马迁的影响。(二) 课上活动。、检查预习。检测预习题中十个句子的翻译。解答预习作业中学生提出的语言问题。学生复述第七段内容。、课堂讨论交流。讨论书后练习题三,结合郭解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朱家与郭解为何被大家仰慕?(关注两人的个性与共性)司马迁的侠客观是什么?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扦当世 之文罔,然其私意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

17、虚附。结合不同背景,谈谈三者观点、立场有何差异?结合“李陵之祸”谈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拓展阅读天地苍茫一根骨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 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 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

18、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 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 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 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 ,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 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

19、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 迁,”刘彻震怒了, “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 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

20、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 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 史记 ,为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 “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 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

21、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三) 布置作业。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完成。、阅读荆轲刺秦王 ,比较侠客郭解与刺客荆轲的异同。、分析郭解与其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侠客的不同之处,思考差别背后的观念变化。北京一六一中学

22、张笑梅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 马辉一条铁路的完成(教学设计)161 中学 刘艳玲 鲁迅中学 张京辉一、教学目标:1、 了解萧红生平及代表作。2、 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任情为文”的艺术魅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任情为文”的艺术魅力。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 、课前预习1、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2、查阅“资源库”有关资料,了解萧红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准备三分钟演讲稿。3、阅读文本,思考“我”在事件中表现怎样、心理状态如何?画出相关语句。(二)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注意加点字的读音)1、抽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默

23、写或其他方式)高涨(zh ng) 咆哮(xio) 侮辱(w) 道尹(yn) 公署(sh) 攫取(ju) 卡住(qi) 侥幸 (jio) 溃乱(ku) 癫痫(xin) 糟粕 (p)2、走进萧红学生三分钟演讲。3、教师导入:北大教授孔庆东在文章千古事中曾高度评价一条铁路的完成 。他说:“真情的文章,即使有些啰嗦,也仍然好看”, “直面自己的真实记忆” , “真实的画面组织好了,事件的意义也就喷薄而出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萧红的这篇散文。(三) 、精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讨论: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答案 :作品记叙了“我”参加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活

24、动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2、你觉得本文与你以往了解的记叙学生运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 :少了些惨烈与血腥,多了些幼稚、困惑与恐惧,笔调幽默,又具有讽刺意味,很有真实感。3、 “我”在事件的不同阶段,表现怎样?心理状态如何?结合预习时标注出的语句,进行交流。参考答案 :第一层:(第一天)被动参加,懵懂,内心恐惧又兴奋。 “短板墙以外的石头道上在呼唬着的,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象到军队,又想象到马群,又想象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 ”(第一段第七行) “这一切好象有一场大事件就等待着发生,于是有一种庄严而宽宏的情绪高涨在我们的血管里。 ”(第二段第二行,兴奋)“那时我

25、觉得我是在这几千人之中,我觉得我的脚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东西,已经都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 ”(第九段第二行,兴奋、激动) “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 ”(光荣) “而我们则流着鼻涕,全身打着抖在等候着。 ”(狼狈)第二层:(第二天)积极主动,热情高涨,自告奋勇,亢奋又慌乱。“组织宣传队的时候,我站过去,我说我愿意宣传。别人都是被推举的,而我是自告奋勇的。 ”(自告奋勇)“不怕!虽然我和别人一样的嚷着不怕,但我对这新的一刻工夫就要来到的感觉,好象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 ”(兴奋)

26、“冲的时候,这样轻便不是可以飞上去了吗?”昨天计划今天是要“冲”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有点特别聪明。 (兴奋)“我只感到我的心脏在受着拥挤,好象我的脚跟并没有离开地面而自然它就会移动似的。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丝丝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 ”(兴奋又恐惧)“这一场斗争到后来我觉得比一开头还有趣味,在那时, “日本帝国主义” ,我相信我绝对没有见过,但是警察我是见过的,于是我就嚷着!“打倒警察,打倒警察!” ”(爱国之情既强烈又懵懂。)4、最后事情结果如何,这说明什么?参考答案 :那条铁路到底完成

27、了。说明在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爱国学生采取的游行示威的斗争方式是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5、有人说“文章千古事,得益于千古有真情” ,这篇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参考答案 :抒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在那个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学生们的幼稚、压抑和无奈之情。6、你认为这篇散文写的真实吗?为什么?你喜欢这篇散文吗?为什么?(答案略)(四) 、学生质疑:学生就文本的内容、艺术手法等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五) 、布置作业:1、 完成 29 页语言推敲第 4 题,再从文章中找出一句你认为值得推敲的语句。参考答案 :“我” “站”在喊声中,突出表现了“我”鲜明的立场,

28、同时也表现了 “我”能加入到这场反日护路爱国运动中的自豪感。而“被喊声吞没”或“淹没在喊声中”都只是表现了喊声的巨大,与作者此时想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例:A “不怕!”虽然我和别人一样的嚷着不怕,但我对这新的一刻工夫就要来到的感觉,好像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 好像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 如果我“握”的力量大了,嫩芽就会夭折。 “握”字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当时即将参加示威时既兴奋又恐惧的心理。 )(“飞”字准确的表达了“我”对“示威”的期待以及异常激动的心情,也表现了“我”的幼稚与天真。 )2、 上网查阅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对比阅读,谈谈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角度

29、提示:作者身份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写作视角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

30、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

31、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

32、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

33、,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

34、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35、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

36、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故乡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37、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理解课文,提升阅读、鉴赏能力。2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探究,学会以踏实的态度,朴实的文风,写作凡人真事的方法。3在理解、研读的基础之上,理解汪曾祺先生热爱本真生活,追求纯美人性的审美理想。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把握文章大意。2阅读资源库中汪曾祺简介和汪曾祺的生平二篇文章,了解作者生平和基本创作情况。3在了解汪先生基本情况和基本创作风格的基础之上,再次研读课文,从文中所记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你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其的理解。 (要求:以纸本方式上交;必须结合文本谈感受,要求言之有物。 )二课堂教学:1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和兴趣,学生自愿分成三组,有

38、重点地讨论并阐述对所选人物的认识。要求:选派一个代表,整合同学的意见作小结性的发言。注意:必须以文本作为依托,结合文本作分析和阐述。时间:5 分钟2以学生的关注程度为序,教师针对学生的阐述逐一补充每个部分的思考题,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小结)第一部分:“打鱼的”导读思考题(1)打鱼的分为几种?哪几种?顺序的安排有什么讲究?提示:用大船的:鱼多,鱼好,大鱼,小财主、伙计放鱼鹰的:(清水鹰、浑水鹰) ,不落空,鱼好,时有大鱼,两人(撑船、放鹰)扳罾的撒网的下水赶鱼的:鱼少,鱼不好,小鱼,两人打鱼一个比一个艰辛,收获越来越少,生活愈显艰辛渐进式结构。(2)

39、作者重点写了哪几种打鱼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提示:重点写了(1)豪迈而壮观的撒网捕鱼(2)轻松而快乐的放鹰捉鱼(5)辛酸而沉重的张网赶鱼详写(1)和(2)是为了凸显(5)艰难与辛酸的生活。(3)作者在这一部分为何以“女人很少打鱼”开篇?提示:作者说“女人很少打鱼” ,但这一部分中,作者最主要要表现的就事最后一种捕鱼的方式,而这里却恰恰是母亲和女儿下河捕鱼,由此反应出的人物的卑微与辛酸。(4)在描写第(5)种打鱼方式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人物生活的苦难的?提示: 生活的重压,深重的苦难,木然的表情、缓慢的动作,沉默似乎是对命运的顺从,却更像是一种大音稀声的的抗争。故乡人坚忍的品格第二部分:“

40、金大力”导读思考题(1)结合文本,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金大力这个人物形象。提示:拙于言辞、沉默寡言,平凡、普通、极不起眼又有些笨拙的劳动者形象。(2)作者在该部分首段对金大力得名的介绍,目的是什么?“大力只是想当然耳”与戏里的金大力的介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提示:突出人物的特点:块头很大的老实人。不可删去。目的在于以“大力”的无从证明和戏中金大力的对比证明其特点。(3)瓦匠头要“年高望重,手 艺好,有两手 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 ”金大力不具备上述条件,却能当上瓦匠头,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提示:勤劳肯干,质朴忠厚,为人诚实,做人老实,因此赢得了众人的

41、信服和尊重。故乡人对金大力的认同恰恰反映了“故乡人”推崇的人品和价值取向朴实无华,为人诚恳。(4)作者在本部分结尾两段的用意何在?提示:“他老了” 、 “墨里藏针”流露了作者对金大力这一类人美好品质的推崇和逐渐流失的惋惜。第三部分:“钓鱼的医生”导读思考题(1)王淡人是一个医生,为什么要从他钓鱼写起?且描写十分详细?提示:钓鱼者的心态所求不为“鱼” ,而为“渔” ;甘于寂寞,清贫风雅之中却自得其乐。以钓鱼显示为人,为下文张本。突出了其恬淡、洒脱的生活境界。(2)从王淡人钓鱼、所居之境和行医救人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理解他的“傻”?提示:钓鱼所求不为“鱼”而为“渔” ,清贫风雅之中却

42、自得其乐。庭院恬淡陶然,农家情趣,人淡如菊。行医免费为穷苦的乡人看病,博大的仁爱之心。救人天灾水患来临,当王淡人的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出没之时,淡人的形象便在这人生的风浪中凸显得异常高大;救治汪炳更显出它的质朴宽厚,亲仁友爱。王淡人清贫而不为浮名俗利所累,或得平静、安心,他所谓的“傻”恰恰是淡泊仁爱之心境的表现。(3)本部分最后以“你好,王淡人先生!”收束的意蕴是什么?提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突破了第三人称式的叙述,转而改以第二人称式的呼告,不仅表达了对王淡人的由衷的敬意,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其身上闪光的品质的推崇。3在分析、讨论基础上,学生总结,教师点拨,总结。在故乡人一文中,作者选取的三类人有哪些共

43、同之处?作者又是运用何种方法将其表现出来的?提示:作者选取平淡生活中的凡人真事,以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故乡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诚实坚忍、质朴本真可贵品质,凸显了人间最挚诚的真善美。三课后作业:1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请在课下拓展阅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比其较与故乡人的文风的共同之处。2有人说“汪氏小说魅力,在于氛围,在于意象,在于情境,在于韵味。读汪曾祺作品,深感其文气跳荡鲜灵,如活水一脉,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作品,着力展示三十年代故乡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人性人情。他的小说写出了善良、真诚、无私、关爱等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中已成吉光片羽凤毛麟角的品质,平和中也不免透

44、出一丝感伤他似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坐在黄昏的藤椅上,凝眸落日残霞,一种夕阳箫鼓、流水落花的文化情思悠然生发。化凝滞为跳脱,化沉痛为优美,化苍凉为感喟;汪曾祺笔下的人事物,显然经过了他独特的情感过滤与沉淀。由是他的文本于平心静气中氤氲出自然之美。 ”学完本课,你对此有何感想?请结合资源库中大俗大雅汪曾祺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鲁迅中学 欧瑾161 中学 郑悦必修(一)第二单元设计(3)张艳华 张玉强 胡湘晖 温 暖 袁学军 王力华王元华 张怀光 刘睿睿 徐 静 陈立今一、单元教学目标1 所选四篇小说故事性强,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的最佳凭借,本单元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

45、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积极参与文本的感悟与解读,发现文本的前后关联,领悟关联的有机性。2 四篇小说巧妙而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个性心理,本单元教学还可以在关注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人格亮点上下功夫,凭借发现人物的生命感受,唤起对不同生命状态的换位感受与情感关怀,以及个性多样性的人格意识,为学生情感、个性发展提供体验、认识过程。3 四篇小说来源涉及古今中外,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小说的一般性特点。4 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习得语言运用的经验,其中特别强调“书面语能力”的训练培养。5 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细节深入理解人物的基础上,抓住“阅读写作”和“探究写作”的契机进行个性

46、化的写作教学设计。二、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用 10 课时,课下准备和作业时间平均每人不少于 10 课时。具体课时分配如下:泛读导引 (1 课时)了解小说的发展史和中外小说的一般特点。林冲棒打洪教头 (2 课时)关注小说情节发展,探究情节波澜的形成因果。项链 (2 课时)研读文本,多角度审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断魂枪 (2 课时)引导分析沙子龙悲剧的寓意,体会作者创作意图。许三观卖血记 (2 课时)培养精读解惑能力,领悟作品深远意蕴。 作文讲评 (1 课时)树立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意识。三、教学设计示例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文本的替换与比较,了解水浒传故事、情节摇曳

47、生姿、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2、 通过对林冲、洪教头言行、心理的对比分析,掌握通过对比衬托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1、 预习:让学生课外预习课文,至少读 3 遍,在预习过程中,注意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与疑惑。2、 课堂活动:(1) 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概述本文的故事梗概, (也可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讲述水浒传中关于林冲的主要章节) ,并让同乡们初步交流个人预习过程中的心得或疑惑。(2) 林冲拜见柴进的过程有哪些波澜?除了课文中这种情节安排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想法?比较这几种写法,你认为课文中这种情节安排好在何处?更好地

48、展现林冲的英雄后忍耐之上的性格,增强艺术性。(3) 洪教头执意要和林冲比武,林冲起初只道“不敢” ,洪教头便愈发狂傲,步步紧逼。柴进为何此时倒说:“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这种情节安排好在何处?为下文月下比武作铺垫,进一步展现林冲谨慎忍耐的性格,让洪教头更加急不可耐、忘乎所以。(4) 林冲一向谨慎有加,为何在与洪教头连过数招之后才指出自己身带枷锁,并要认输?洪教头急切狂妄,突出林冲的武艺高强,为下文林冲一招制敌蓄势。(5) 柴进在林洪二人的冲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对洪教头的态度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仔细阅读文本,我们是否可以得知柴进平素对待洪教头的态度?(6) 对比林冲、洪教头的言行、心理,分析两人的人物性格有何不同。可通过林、洪初会,言语相激,正式较量等三个部分,通过分析二者的言行、心理和神态得出其性格的迥然不同之处。课文中这方面的例子较多,俯拾皆是,同样是取棒,先是洪教头迫不及待地“掣”条棒,后是林冲不紧不慢地“拿”条棒,生动地刻画出了洪教头的狂妄、急切和林冲的谨慎、谦让。课外作业:1、 课外阅读水浒传原著,并尝试用本课的分析方法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安排的艺术性。2、 阅读写作: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钱” “银”与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字数控制在 400-600 字之间。林冲棒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