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 年运行现状据最新观察,2011 年初期我国奶业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发展,奶牛存栏数和奶类产量增速趋缓。据行业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 1650 万吨,同比增长 8.1%,增幅比 2010年同期回落 10 多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 年 1-3 月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9127957 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2.45%, 中国乳制品市场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一、未来发展目标和市场展望 1、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 在中国,牛奶的消费与生产同步增长,但城镇居民的乳品的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年人均乳品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高出近 10 倍。而
2、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量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收入户的消费量是最低收入户的 4 倍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营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乳品潜在的市场空间将逐步转变为实际的市场需求。从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结构分析, 2010 年,全国乳制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 863 亿元,同比增长 38;实现利润总额 49 亿元,同比增长 45,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农村城市化,2007-2015 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下,2015 年乳品消费总量将为 1999年的 2.7 倍,达到 2501.4
3、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6.83,人均消费量将是 2000 年的 2.43 倍,达到 17.83 千克,年增长率为 6.1;2015 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将达到 41.03 千克,是2000 年的 2.02 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 2.43 千克,是 2000 年的 2.31 倍,年均增长率为5.72。2015 年由于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年至少可以增加乳品的消费需求 153.9万吨。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有很大差异,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仍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在今后 较长时期内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2、奶类总产量将持续增长 从乳类总产的发展看,在实施国家学生
4、饮用奶计划的方案中,2010 和 2015 年中国乳类产量将分别达到 1,930.4 万吨和 2,501.5 万吨,分别是 2000 年的 2.1 和 2.72 倍。19901998 年,中国奶类总产量由 475 万吨增加到 745 万吨,年增长率为 5.8,2010-015 年中国乳类产量预计年增长速度为 5.32。 3、乳业各部门将同步增长 整个宏观经济走势持续好转将会带动乳业各部门的同步增长。城市奶类消费的增加和畜牧大省奶源基地的建设为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改造中国目前传统的乳业产业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此外,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目前奶牛单产水平,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的产业化经营,
5、扩大农村居民乳品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难题。 二、投资趋势预测 1、液态奶集中度较高,奶粉市场较分散 我国液态奶产业集中度提高,前四强产量占全国液态奶产量的 58.19,同比增长 3.74个百分点。其中蒙牛与伊利产量提升明显,分别同比增长 63.05和 53.66,市场份额得到较快提升。三鹿集团的液态奶业务保持平稳,由于全国液态奶市场的扩大,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光明乳业受“郑州事件”影响较大,销量受到影响,市场份额下降也较大。 而按照 AC 尼尔森的统计数据,中国液态奶的产业集中度更高。AC 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到 2006 年 2 月份,中国液态奶三巨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蒙牛
6、30.3,伊利23.1,光明 8.7,此三强市场份额合计 62.1。 注:AC 尼尔森的调查数据不包括酸奶和乳酸饮料,不包括农村市场以及通过批发渠道、团购和奶制品的特供渠道(如送奶上门服务)销售给消费者的销量。这种市场份额是在指定区域中的指定消费渠道中的销量份额,不等同于全国全部渠道的销量份额,也不同于企业的产量份额。同时,以上市场份额为液体奶市场的销量份额,也不等同于乳业的市场份额。 相比液态奶市场,中国奶粉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要低得多。主要是由于国内乳品企业很多都是从生产奶粉起家,后来才大规模进入液态奶领域,伊利、蒙牛、光明等在液态奶市场先发优势明显,很快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奶粉市场则需要
7、进一步整合。2005 年奶粉行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CTR2 为 11.85,同比降低 1.83 个百分点;CTR4 为 17.98,同比降低 2.53 个百分点;CTR10 为 28.52,同比降低 1.69 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强里面只有伊利的增长较为明显,产量同比增长达到 14.6,但是增长速度小于全国奶粉业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在前 10 强中,光明乳业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 46.86。 2、外资乳业公司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由于乳品的特殊性,鲜奶不适合长途运输,中国的进口主要以奶粉为主,国内奶粉消费在 100 万吨左右,年进口量在 30 万吨左右,主要来自澳
8、大利亚和新西兰。2005 年中国乳制品进口数量下降 7.82,进出口总量较 2004 年下降 4.3。乳制品出口势头良好,出口量同比增长 16.12,出口金额增长 45.3。出口量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由 15上升到18。 中国乳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国际乳业巨头的目光,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尤其是液态奶) 。然而,由于对中国乳业市场液态奶的价格战准备不足,到2004 年年底时,已经在中国乳业市场奋斗近 10 年的跨国乳业公司,却被中国本土的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企业逼到了要么停止经营撤离中国、要么暂时偃旗息鼓的尴尬境地。 外资乳品企业迄今在中国乳业市场中并没有独大,而是相继
9、采取了韬光养诲之策。如达能将乳业的管理权与品牌的使用权交给光明,帕玛拉特把旗下工厂交给国内企业管理,卡夫将股权卖给了三元。国内的液态奶市场基本还是国有品牌在主导,雀巢等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奶粉市场上。 3、基地型乳业公司在常温奶领域占优 按企业在奶源和市场两大行业竞争核心因素方面优势的不同,可将企业分为市场型和奶源型两大类,伊利和光明分别是国内两大类乳品企业的代表。由于我国乳品行业刚进入高速发展期,因此,虽然两大类型企业在向全国扩张的过程中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但历史的经营模式和竞争优劣方面的差异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中国原奶生产成本因奶畜饲养地区和饲养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原奶生产成本总的特征是北低南高、农牧区低于大中城市,农户散养低于集中舍养,基地型乳品企业成本优势明显。 市场型乳业公司靠近市场,在保质期短的巴氏奶、酸奶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基地型乳业公司由于规模优势和原料成本优势,通过发展方便(不需要冷链系统) 、保质期长的UHT 产品而抓住了近年来需求高增长的市场机遇得到快速的发展。液态奶的高度同质化已经被消费者认识,价格成为消费者购买液态奶的重要因素,而市场型乳业企业在成本上不占优势,难以与基地型公司在价格上进行竞争。 在伊利、蒙牛已稳坐中国乳业两强的情况下,城市型乳业的代表光明和三元认识到在常温奶产品上与伊利、蒙牛进行竞争不占优势,要集中在自己优势项目上与之进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