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教论文集.doc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6559869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教论文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电教论文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电教论文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电教论文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电教论文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京口实小 杨波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一、 激发兴趣,启动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学七巧板这课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出示了很多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时问:“你们觉得这些图

2、片漂亮吗?你们想拼出和他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 设障立疑,激发思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 ,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 35 和 44 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

3、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三、设置悬念,引导探究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 、 ”新” 、 “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 、 “令人深思” 。例如有我在教“算 24 点”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四张牌,并提问:“你们知道怎样用加减乘除将这四张牌算出 24 吗?”学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

4、题目,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探讨,研究,以算出最后的结果,结果可能也有多种可能。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 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 、 “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五、利用故事,激发联

5、想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我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我就给他们讲述了关于七巧板由来的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 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人拼成三角形,人拼成四方形,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

6、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 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接着再出示事先准备的各种用七巧板拼的漂亮的图形,学生就特别感兴趣。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运用多媒体技术

7、实现课堂最优化京口实小 赵春蓉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加涅把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看成是学习情景中刺激学习者的组成部分,即教与学的组成部分。教学媒体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媒体又都具有自己的功能、特点和局限性,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又可由其它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组合体,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把准辅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一、变静为动,促学 乐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口语为主,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计算机走进课堂后,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为激发

8、学生想学、乐学提供了条件。例如:1、新课导入之时,激活学习动机导入新课时,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为 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在教学“圆锥 的认识 ”时,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建筑物的 圆锥顶、机械零件、农民堆谷、吊 车堆煤等多种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圆锥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再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锥体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去掉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激起学生认识圆锥、探求圆锥特征的欲望。2、审题之时,明理 导行促思维数学知识抽象性的

9、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 审题” ,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 变色” 、“闪烁 ”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是, 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 题意,启迪思维。例如,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间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 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是解答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的抽象概念,就

10、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行程问题的要素。二、探微入里,引导想象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在教学“圆的 认识”时,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圆内“ 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 ”想象不出。我们就用电脑显示:从圆心同步作出许多条半径(直径),然后又把它们“收拢” ,合并为一。这样,便于学生想象: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再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很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

11、料的不充分,导致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从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实的基础。又如教学圆锥体的高,电脑动态演示“顶点到底面圆心” 的距离,直观、透明、省时,再通过外移,有效地区分了 圆锥的高与母线。圆柱与圆锥中底面和高的动态选合,使学生轻轻地掌握了“等底等高 ”的概念,为体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三、凸现本质, 发展思维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隐退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

12、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把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一步。例如,在教学“ 分数的意义“时先出现实物,再借助多媒体,隐退实物的其他属性,引导学生把表示分数意义的简便图形抽取出来,然后出现分数;再出现一个实物、一个计量单位,到一个整体,也体现了研究对象的逐步抽象。在上述基础上,把这些抽象的过程和结果,联结概括起来,得出分数的意义,把学生寻分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的思维也随之得到发展。四、声情并茂,开发潜能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做到数形结合,声情并茂。人是有理智的,有情感的;学习既有理智支配,也受情感、情绪的影响。人的心理作用既有有意识的,还有无意识(潜

13、意识)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每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发挥个体的学习能力。 “暗示教学“ 学说认为: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 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能,就能提高记忆斩、想象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还认为环境是暗示信息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潜能,使学生既提高学习效果又学得轻松愉快。总而言之,电教媒体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吸引学生,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但选用时的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地介入时机,吸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

14、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 始终是联结各种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适时辅助,创设丰富的情境,发挥最佳效应,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 学力”。以电教媒体为依托 营造和谐乐学氛围为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乐学氛围,使学习变成一个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从而达到“乐中求知” 、 “寓教于乐”的目的。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 。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尤为重要。

15、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 、 “乐学”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聚“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教师也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钥匙。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的,所以,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充

16、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 1.5、1.50000(80 个 0) 1.50000(100 个 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二、显示知识形成过程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 “鱼”,数学教

17、学过程中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使用一般教学手段效果不佳的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就可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时,可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为动态,用微机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 16 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分 32 份、64 份,继续拼成一个新图形,根据电脑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

18、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的面积r rr2。这种用微机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课型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特别是那些用传统媒体难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内容,教师如果因材施教,借助于幻灯、微机等现代媒体,定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 ”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微机进行演示,首先显示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方体的上面

19、、前面、右面这相邻的三个面分别着上红色、蓝色、黄色,然后移动前面至后面、移动右面至左面、移动上面至下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带上音响,发现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并且引起学生概括“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接着,选择水平方向的一条棱旋转,发现它与其它三条棱长度相等,亦即水平方向的四条棱长度相等,同理,得出上下方向的四条棱、前后方向的四条棱长度都相等,再引导学生概括成“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这样同学们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四、提供多层次的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

20、只有精心安排一些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电教安排大容量的、形式多变的练习,不仅省时,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例如,在总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以用投影出示这样一组练习进行训练。1、抢答 2、填空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4、引申练习(放烟火) 。这组练习题量虽大,但由于形式新颖、独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巧妙运用、精心制作,并致力于灵活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乐学氛围,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

21、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乐中学知,寓教于乐的目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方式的现状及其对策【摘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 21 世纪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中科学的应用评价,将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情境,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才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

22、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尊重学生个性,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及时给以指导,只有将教学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好地做到这一点。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它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

23、教与学,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纸笔测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我们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评价认识上的“缺位”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还不是中小学的一门主课,更没有成为毕业升学考试学科。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未

24、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重视对高考学科等一些主要学科教学的评价,忽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2、评价方法上的“越位”所谓越位,就是在评价中一方面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考试内容大多是有关陈述性知识,偏于记忆,可操作性不强,命题缺乏科学性,过多重视考试的分数、成绩;另一方面则全面放弃了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认为只要会操作计算机就可以了,进行单纯的上机操作考试,这些都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3、评价功能上的“不到位”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其

25、主要表现为:1、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2、重定量分数鉴定,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轻定性情感分析,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3、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存在以上的“缺位” 、 “越位”和“不到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科学、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目标评价的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从学生、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这三方

26、面出发,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目标。1、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单纯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要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教师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27、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促进课程不断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要周期性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引进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形成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的机制。要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评价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全程性原则。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使对评价的规划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转变为对“教学评价”过程的设计和规划,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据此分析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

28、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作用。2、学科性原则。在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无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盲目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虑对概念掌握、原理理解等认知活动的评价方法,还要考虑如何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的技术设计、技术操作和技术优化,更要考虑如何评价综合任务体现出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等。3、全面性原则。要改变过去以信息技术结果的正确性作为评价的依据一元评价模式,增加对信息技术操作速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操作的规范程度和创新程度等评价指标,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4、客观性原则。评价要公正确切,实事求是,教

29、师和学生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5、公开性原则。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的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水平。三、改革和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机制目前,不少教师以为评价就是考试或测验。事实上,评价与考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

30、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信息技术课教学同其它中小学课程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更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以上几方面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供参考:1、答辩评价:要求学生把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完成的任务写成科技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组织答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31、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2、操作评价: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征。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如基本技术信息技术、综合性信息技术、设计型信息技术和研究性信息技术等)操作,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编排工艺的能力;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保证信息技术数据的精度、速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敢干、勇于创新等等。3、文件夹评价:借览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

32、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 ,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成果、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包括学习计划、学年论文、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Powerpoint 演示文稿、Flash 动画和资料库等) ,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

33、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文件夹”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逐渐将有关作品放入个人学习主页中,并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更新。而且,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制作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文件夹。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要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工作样本,成为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积极地思考、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历史,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信息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总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课教学

34、质量,就要建立科学、宽松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健全评价机制。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创设生活情境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罗骏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

35、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数学,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数学的乐趣,不仅成为新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应成了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迫切要求!现在很多教师也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努力想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为创设而创设,创设的生活情境只是走过场,没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也不能便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有关数学知识。2、 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点牵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或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3、创设的生活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是学生

36、身边的、感兴趣的,不是学生熟悉的。 4、创设的生活情境是过时的,不具备时代生活气息。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生活情境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在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一般要以有关生活实例作为教学准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

37、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 “利率是什么啊?” 、“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 、“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的 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探索时创设生活情境,探究理解新知一份电话交费单,超市

38、商品的价格牌,一根竹竿都可以成为研究数学的素材。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选取什么样的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材料,如何呈现这一生活情境才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新知,是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时该考虑的两个问题。(1)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 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理解掌握新知。如果选取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不感兴趣,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校园中的学生生活、留心社会中的学生生活、了解家庭中的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

39、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比和比例”时,我们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学生议论开了:生 1: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生 2: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生 3:这可是个好办法,好像“曹操称象”那样,可是树木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 2 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 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 1 米。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 2 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生 4: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 2 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

40、,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 或 竿长: 树高竿影长:树影 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2)选取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情境。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

41、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速度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教 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材料。在探索时创设生活情境,好比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三、在练习时创设生活情境,实践巩固新知。(一)创设答案的多样化的开放情境。例如,学习了“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教师可设计一个这样的实践活动:“我班准备 下周六去三个景点游览, (景点具体来定)时间为 9

42、:0015:00,请你来设计一个浏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分组 等情况。看谁的设计最合理。 ”学生在解决 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引:a 、学会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 间 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和浏览时所需物品等;b、学会借助数、图形、统计图等表述相关信息;c、计算乘车所需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浏览时间 、所需总费用、每人需交费用等;d、分小组设计浏览计划,并交流, 评比。通 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但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后进行“小科研 ”的热情,同时自然给以后的学习积累了生活经验。(二)创设由学生自由发言的开放式情

43、境。如教学 100 以内数的认识组织练习时,先 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如: 这本书有 96 页,爷爷今年 64 岁,班上有 48 名同学等等通过这些学生自己提供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四、在整堂课中,构建阶梯式生活情境系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际上不只创建一个情境,有时在一堂课的导入、探索、练习中都要创设一个或多个生活情境。这多种情境,如果是毫不相干的独立体,就会使整堂课显得比较零散,所以在整堂课中应努力创设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阶梯式的情境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44、,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 贯通,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进行无缝链接,使创建的情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一般复合应用题这一节课时,围绕这样一个主题“今天我当家” ,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 时间安排等具体事情,结合钱、工作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面的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买菜所用的钱和所买菜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做饭时米和水的比例怎样。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能直接感知的、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并且是整堂课中使学生始终置身于“今天我当家” 这一生活

45、情境当中,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徐强美网络,正在成为小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让孩子们真正把网络用起来,玩起来,就想用字典一样快捷、方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

46、工作。然而我们的小学生,真的在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吗?到底怎样做,才能让网络成为儿童学习的利器呢?一、网络中小学生可利用资源的现状1、网上信息浩瀚,但可供儿童学习的有效资源贫乏。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下列的问题:(1)网站制作者较少考虑到儿童这一层面的网民需要;(2)内容雷同情况较为普通。(3)国外的许多优秀儿童网站没有介绍进来。目前许多学校以登上国际互联网,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的资料局限在国内,国外的许多资源因为语言或其他一些因素并没有用起来。(4)许多有用的资料没有通过适当的形式上网,最典型的就是少儿图书中的大量资料。2、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但提供给孩子们的空间太狭小。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

47、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为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空间。这个空间应该是相对独立、健康有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它应该与成人的世界大相径庭。那么在实际的网络空间里,留给孩子们的空间就太小了。即使在校园网内,大部分的网络空间也总是被老师的教案,论文、课件占据者。二、步履谨慎的小学网络教学信息教育声势浩大,网络教学实验一浪高过一浪。可当你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时,你会发现很多老师正在观望,还在徘徊,甚至任然漠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部分传统教育观念制约着网络教学的发展。1、

48、学科分割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科技、美术,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学科分类,而且这样的分类的确有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的现象和本质,可以系统地、深入地考察并掌握有关科学的基础。所以在进行网络教学实验的初期,我们也任然习惯性的按照学科设计网络教学的内容与过程。如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 ,结果发现这大大制约了学生使用网络工具的思维。因为按照学科分类,我们就容易只考虑本学科范围内的事情,对于其他学科的相关能力不多加考虑。但事实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涉及到多种能力、不同学科。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就会涉及到测量、绘图、观察实物等综合能力。因此,在网络教学中,过

49、分受学科制约,会令老师不按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设计训练项目,从而容易造成学生使用网络工具的片面性,养成孤立地观察和思考复杂上午事物与过程的不良习惯。2、座位与教室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网络虽然神奇,但终究只是众多学习工具中的一种。在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从信息海洋里提取有用的资源。但是怎么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有多种方式。不少教师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师上课,并不一定就能教会学生用好网络。如运用网络学习星空一课,学生找到有关资料后,一定要在实际的夜空中观测繁星,才能真正感受到星空的魅力所在;一定要亲手画一画,才能辨别星座之间的巨大差别;甚至一定要亲身试一试,才能体会到星空对人类的巨大作用。然后当孩子们用计算机完成答卷、制作作品或者进行交流时,就会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绝不能把运用网络学习的范围圈定在座位与教室之间,要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3、课件控制了学生的研究过程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制作的课件,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为学生运用网络工具学习架设了桥梁,铺平了道路。但课件过于集中的资源和有条理的思路从某种角度来说,完成了一部分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有益。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