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平常的作业练习中,学生的检测卷中,和家长的交流谈话中,我们无时不在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经常把很简单、很容易、已经掌握的会做的题目做错。题目要求结果用分数表示,偏偏用小数表示;要求画长方形,却画成其他形状;把一个数写成质数的和,却写成合数的和;用方程解却用算术方法解等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随后自然地采用说理教育,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要细心、认真,可是每次的效果都不好,学生总是在听的时候连声答应,保证不犯,可是到做的时候还是一犯再犯。于是甚至有了粗心做错题就再做多少题以示惩罚,反思写了无数次,但也是收效甚微。最后
2、家长和老师只能以孩子太粗心来定论。这其实是学生没有数学阅读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或解答问题时,一般是通过阅读,搜集各种信息,不断传入大脑皮层,形成表象。如果学生错误地读取了不准确地信息,那么,接下来的一切必将是一系列的错误。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吧:现状一: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多媒体教学用得轰轰烈烈,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基本上不看课本,离下课还有几分钟,老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请大家看一下以后,就做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把例题看一下后,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教师重视自己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
3、教材。学生把阅读教材当作软任务,匆匆过场;把做课后习题当作硬任务,认真落实。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成了一种形式,走过场,数学课本成了摆设,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失去了教材的自身价值。有的教师还美其名曰:这就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现状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字、词、句到段、篇,都需要对照教材来理解,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有一定的条理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
4、是完成小学数学目的、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不容忽视。现状三:由于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阅读例题时不会运用自学符号,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甚至在考试的时侯还要问老师这道题到底要求我们做什么,用分数表示要不要化简,思考题又要不要做,过程要不要写出来。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更不懂教材中的思考题对解题的导向作用。二、在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的数学阅读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的学生也只是简单地以为阅读数学教材无非就是看看结论,背背公式而已。其实阅读,是一条
5、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的人可能会认为阅读只是在语文课上有,在数学课上不需要阅读,而实际上从小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是及其重要,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数学是一种语言,前苏联一位数学教育家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同时数学阅读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
6、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达到目的,因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三、那么,作为数学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教学心得:(一)、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1、开展“数学读书活动” ,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基础。为了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开展“数学读书活动” ,规定每周某段时间专门进行数学读书心得交流,让学生说说本周读了哪些好的数学读本、数学杂志(如:学习指导报、小学数学报),有什么收获,你想给大家介绍哪些数学小知识。如介绍一道新颖题;介绍一种解题的好方法;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感人故事这样通过举办学习小讲座,组织读书兴趣小组
7、等活动,使学生在有步骤、有计划的指导下读好书,好读书。渐渐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上数学课的热情高涨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2、充分重视课本数学阅读材料。 课本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很多教师都不重视这些小知识,往往一句话轻轻带过,其实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约分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完整的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法则。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 ,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比如学
8、完找最小公倍数后,教材介绍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又掌握了另一种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技巧。3、激励的评价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言行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富有激励的评价更显著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比如:每周阅读能力评比加分并给予奖励,每次作业读清题目要求加分;预习效果较好的加分;找准重要词语的加分;看清单位名称的加分等。 (二)、指导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分析思考,则收效甚微,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1、确定数
9、学阅读符号我们都知道,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都会运用到一些符号,那么我们可以建议学生用拿来主义把这些阅读符号适当地运用在数学课本的阅读上。例如:题目要求用“”, 重点词用“” ,单位名称用“”表示等。同时还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教材边运用符号圈圈点点画画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时思考内容的重难点,便于学生进行思维分析。2、咬文嚼字加深理解对于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典型题的解题方法、操作类的操作步骤等,要对它们的遣词造句、用词顺序、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思考,帮助学生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一个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10、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学生读这几个概念时,可以将关键字词加点,读重音以准确把握概念。3、要教育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时了解阅读效果。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大体了解新课本内容,弄清哪些内容不全懂,作上问号,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提高听课效率。哪些可以用前面的知识学习现在的新知识,顺势利导,让学生自学本课内容,学生通过预习,不用老师教,学生就学会了本课的知识,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又养成了学生自学的好习惯。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做到有的放矢。4、教给学生一些顺口溜。应用题学生老是不注意单位名称,就编一些顺口溜:应用题要注意,单
11、位不同要仔细。做题时要做到“四清”:一看清(看清题目要求) ,二想清(想清怎样做) ,三算清(算清楚) ,四查清(检查清楚) 。四、家校联系,提高家长的数学阅读意识。学生在学校教师可以不断的提醒学生要阅读,但当学生回家后,他们可能会认为,反正老师不知道,我不读了吧,这样,不利于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并且通过每天的家校联系本,向家长说明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的意识得以转变,让家长在家多督促学生进行阅读,查看阅读质量,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从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抓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最优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个扎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了阅读之门,学生定能领略到书海的精彩,领略到飞翔的快乐。因为习惯主宰人生,就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吧,那是留给孩子的一笔终生受益的“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