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学设计--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554274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南靖一中:曾燕华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数列一章中,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从知识体系来看,它不仅是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与等比数列的顺延,也是前面所学函数的延续,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而且还为后继深入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错位相减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求解一类混合数列前 n 项和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结构和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平行结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可以进行类比,拓展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

2、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增强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它是从大量现实和数学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蕴涵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错位相减等在数列求和问题中时常出现。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教材编排与课时安排提出问题问题解决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推导强化公式运用(例题与练习) 。教师教学用书安排“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 2 课时,

3、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2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 q =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

4、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三、设计思想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 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对弱势学生更多的关心。四、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

5、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3包括资源的收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准

6、备等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上)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5 及配套光盘3.两种教材的主要差异对比六、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复习:首先回忆一下前两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q0) ,即: 成等比数列 =q( ,q0) nana1N“ 0”是数列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前提条件) 。n

7、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 )0(11qaann )0(1qaamn3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4等比中项 :G 为 a 与 b 的等比中项. 即 G= (a,b 同号).5性质:若 m+n=p+q, qpnma6判断等比数列的方法 :定义法,中项法,通项公式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 64 个方格上,第一格放 1 粒小麦,第二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 64 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

8、么呢?4【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

9、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 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情预设】:探讨 1:设 ,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2 倍)探讨 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 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 2 则有 ,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

10、“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 。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 2 呢?【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23631+23631+2364S=+36464+6421S3+5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11、设等比数列 ,首项为 ,公比na1a为 ,如何求前 n 项和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qnS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学情预设】:在学生推导完成后,我再问:由 得nn1(-q)s=a-对不对?这里的 能不能等于 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n1na-qs=q1? 时是什么数列?此时 ?(这里引导学生对 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nSq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把 用 、 、 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

12、式)1naqn1anq【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四)变式训练,深化认识例 1:求等比数列 前 8 项和;1, 246变式 1、等比数列 前多少项的和是 ;634变式 2、等比数列 求第 5 项到第 10 项的和;, 变式 3、等比数列 求前 2n 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14866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再请学生上台来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13、。【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五)课堂练习3、远望巍巍塔七层, 红光点点倍自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六)总结归纳,加深理解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14、力,归纳概括能力。(七)故事结束,首尾呼应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 7000 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 米、厚 8 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 459 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7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国王吗?让西萨自己去数他要的麦粒,事实上,假如他一秒钟数一粒,数完这些麦粒所需时间约是 5800 亿年。【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八)课后作业,分层练习必做:P58 练习 1、2选作:思考题(1)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2)求和

15、 .23x+x【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九、教学设计说明问题情境故事化。采用语音动画形式叙述故事来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问题的解决,在特殊方法之中蕴涵一般规律,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思想等比数列前 n 项和一、引入新课二、公式的推导

16、例 1:n1na-qs=例 2:8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石。问题情境与公式推导探究活动化。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思考、分析时间、讨论研究和交流展示思维的机会,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对话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借助于变式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度与广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结构、层次化。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练习,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例题的板书和分析,进一步强

17、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板书设计人性化。必要的推理和演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即时在黑板上整理总结归纳知识,作到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作笔记。通过几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 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例题,发散一点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