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觉语言(3),七、空间 在生活中,“空间”是一个与距离有关的概念。如:广阔的空间、无限的空间、狭窄的空间、个人空间等等。人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视觉艺术中(主要指平面艺术),“空间”是艺术家运用视觉元素创造出的一种错觉效果,而非生活中事物间真实的距离和深度。但是,这种空间错觉同真实的空间环境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感受。因此,在视觉艺术中,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感是艺术家传达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视觉艺术中,我们可以把空间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装饰性空间和立体(深度)空间。装饰性空间:装饰性空间是指当艺术家把一些视觉元素增加到一个二维的平面上时,所产生的错觉可能仍然是平面的或“装
2、饰性”的。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装饰性空间是不存在。因为在一个绘画平面上加上任何一个视觉元素,马上就产生出一种深度感。装饰性空间多见于原始艺术、古代埃及、中世纪欧洲、古代中国以及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古代艺术缺乏透视感和虚实变化,注意观察人物面部,立体(深度)空间:一件强调深度空间的艺术作品否定画面的平面性,而着力于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创造出“真实的空间”错觉。观众看画如同面对真实的空间环境似的。深度空间主要见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的西方绘画,并成为西方艺术的传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其影响逐渐减弱但是,深度空间作为一种传达意义的手段,仍然被许多现代艺术家运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透视感源于西方文艺复
3、兴时期,在视觉艺术中,艺术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创造各种效果的空间感: 1、通过控制图底关系造成的空间感。在一件二维的作品中,凡是突出的主要形象被称为“图”,而衬托这个形象的背景被称为“底”。在图与底之间就感觉到一种前后的空间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则主要的形象能很好地在背景中显露出来,反之则出现图与底混乱的情况,影响作品主要信息的传达。一般来说,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基底”;密集的质地也能使一块面积的图形特征得到加强;向外凸出的容易被看成“图”,反之,凹进的形则容易被看成底。艺术家经常运用这些规律来处理作品的空间关系,以突出主体形象。另外
4、,也可以通过对图底关系的控制获得一种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图与底的关系,2、通过重叠事物形象获得深度。 3、由视野框架关系造成的空间感。相对一个固定的框架,其中的形象所占的面积的多少,能够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4、由视觉梯度(感觉衰落、距离衰落)造成的空间感。在这里所说的梯度,主要是指某种知觉对象的“质”在时空中逐渐增加或减少。透视法则即是运用视觉梯度来创造空间感的典型方法。如:同样大小的事物因为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感到越来越小;同样是绿色的树木,由于距离的变化,越是往远处,其颜色会由绿向蓝过渡,并且其纯度也越来越低。,重叠形像,框架结构,视觉梯度,不同空间效果的表现与象征性特征 不同的视野框架
5、关系所造成的空间感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如:一个宽阔远距离的全景空间适合表现完整、客观、往往是非个人的内容。而近距离的小范围的空间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副强调深度空间的作品似乎可以把观者带画面的遥远深处,让人体验到一种无限的感觉。,由透视法则所创造的空间效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视、仰视与俯视。它们所造成的空间效果具有不同的表现性特征。如: 仰角透视中的主体形象给人以高大、庄严、崇高的感觉; 俯视透视所造成的空间感情绪相对低调一些; 平视给人的更平和、安静; 中心透视所形成的空间效果表现一种强烈的聚集感和统一感,这种效果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中极富象征意味;在有些现代艺术中,艺术家故意打
6、破传统的透视规则,给人以超现实的感觉。,八、布局: 我们将考察艺术家怎样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把各种基本元素组合起来,使它们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关系的视觉形式,并通过它来传达相应的信息。简单的说,布局是艺术家在创作的开始阶段,从大处着眼考虑和安排各个形象在画面中的大小、方向、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作品中的主体形象或趣味中心,清晰地传达创作意图。一件作品在布局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1、趣味中心 在视觉艺术中,布局是围绕突出主体形象或趣味中心这个目标展开的。 所谓趣味中心是指一件视觉艺术作品中最突出或最吸引人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它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从中发现的富有意味
7、的形象或关系的艺术体现。是创作意图或是思想内容(主题)的集中反映。而作品的其他部分,其地位是从属的,它们配合、烘托趣味中心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2、创作意图与框架结构的选择:由于不同的框架结构在视觉上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直立的长方形让人感受到一种上下的关系与联系;横卧的长方形给人一种横向的联系或宽阔的感觉;正方形具有相对稳定的感觉;而圆形给人以一种集中展示的感觉。所以艺术家在作品创作的开始阶段,首先要根据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框架。,3、创作意图与空间效果选择。,3、创作意图与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视觉艺术中,信息的传达是艺术家通过安排各个元素在一定框架内的位置、方向、及其所显现的力量,并使它
8、们之间形成能够象征某种意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艺术家可能运用附属形象指出重点,强调趣味中心。也可能通过运用不完整的形象衬托完整的形象来强调趣味中心。作品在整体布局上对称与非对称的感觉也能相应的信息:如绝对的规则、静止、稳定或是相对的活泼、平凡的状态等。如果画面中只有单一的主体形象,因其所在位置的不同而给人不同的感受,传达不同的信息。,开放式构图,表现热情奔放,框架式构图,九、对比: 在视觉艺术中,对比是运用形象间差异来突出主体形象(趣味中心)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对比和上面所谈到的“布局”配合起来,可把观众的目光直接吸引到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主要意图上来。同时,对比也是创造丰富的艺术趣味和效果的重要
9、手段。,常用的对比手段有: 利用大小进行对比;利用明暗进行对比; 利用形状进行对比;利用色彩进行对比; 利用方向进行对比;利用虚实关系进比对比; 利用质地进行对比;利用思想和内容进行对比。 需要说明的是,各种形式的对比手段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经常是同时运用的。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作品来考察各种形式的对比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情况及其因此而产生的丰富的艺术趣味。,十、节奏: 节奏是由相似的或相同的单元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或流动的感觉。我们最熟悉的节奏形式是音乐节拍,即通过对重音在一个旋律中的整齐运用而获得的节奏。在自然界中,昼夜交替,四季循环,海浪拍岸,心脏搏动等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
10、。显示着宇宙中事物间的和谐与秩序以及生命的活力。,在人类的生活中,人类的每一种活动都和某种节奏形式有关。如果我们注意观察那些木匠锯木,船工划船,体育运动等等,就会发现他们是怎样有规律地一动一停,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变得轻松自如。可以说,节奏能使从事活动的人和旁观者同样感到愉快。对于这点,舞蹈是最典型的例子。由上述可见,节奏是和谐、秩序和生命活力的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心理感受息息相关。这可能也是人类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自觉和不自觉地追求节奏感的原因之一。,一副具有节奏感的作品不仅能使人们从中体验到一种和谐、秩序,和生命的活力,而且不同的节奏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性特征,它们是艺术传达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在
11、音乐中,节奏的表现性特点与节奏的快慢即时间间隔有关。其节奏感越快,乐曲所表现的情绪越欢快,动感越强,反之则平静、悠扬。在视觉艺术中,节奏的表现性特征同样与其快慢的感觉有关,只是这种快慢的感觉主要是由各个要素间的距离间隔来决定的。,十一、平衡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平衡”,我们首先将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分为三种类型:物理平衡、知觉平衡与心理平衡。 物理平衡:如果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各种力达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程度,这个物体便是处于平衡状态了。产生这种物理平衡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于同一事物时发生的情形。 知觉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框架内(如一副油画的画框)因各视觉形象所包含的“知觉力
12、”作用于框架的重心(中心)并达到相互抵消的程度时让人感受到的平衡状态。,张艺谋早期作品,张艺谋早期作品,在视觉艺术中影响视觉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重力和方向。1、 重力: 一个形象重力的大小是由其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如:一个位于构图上方的事物,其重力要比位于构图下方的事物大一些。所以我们可以许多传统的建筑与雕塑中感到,艺术家为了获得一种视觉上的稳定,总是把他们作品的下半部分做的比上面大。一个位于构图右方的事物,其重力要比位于构图左方的事物大一些。如果我们把一件作品的左右换边,就可以感受到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了。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来解释绘画构图中的重力现象。按照杠杆原理,同
13、一个绘画成份,越是远离平衡中心,其重力就越大。一个形象的重力还取决于大小,在其他的因素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物体愈大,其重力就愈大。,对色彩来说,红色就比蓝色重一些,明亮的色彩就比灰暗的色彩重一些。如果想让一块白色与一块黑色达到平衡,黑色的面积就应该大一些。这一效果部分应该归因于辐射效应,由于这种效应,明亮一些的表面,其面积看上去比灰暗的表面大一些。,2、 方向: 在一件艺术作品中,一个事物力的方向同重力一样,也是影响平衡的重要因素,并且也同样深受位置的影响。 绘画中所包含的任何一种特定形状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轴线。这些轴线都能产生一股具有方向力。如:人体直立时就会显示出向上的力。如果一个式样的一
14、条边被固定在框架上,而另外的边线处街自由的空间中,力就会向自由的那一端运动。同样,在胳膊的形态中,力是朝手的方向移动的,而在树枝的形状中,力是向树枝的枝头方向移动的。甚至,人的视线也能显现强大的具有明确方向的力。,注意肩和背,十二、统一: 在视觉艺术中,统一对于创作者和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个目标原则。一件具有统一感的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清晰、明确,其视觉形式也浑然一体:作品中的各个局部的形象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如同一个生命体中的器官的作用。它们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清晰地传达创作意图服务。如果一件视觉艺术作品缺乏统一感,其效果正象说话和写文章缺乏统
15、一性一样,往往概念不清,使人不得要领,不能理解其形象所传达的意义。,1、确立单一的创作意图一件作品的统一性的获得首先是其创作意图的单一性,单一的创作意图如同生活中一个行动的目标,使得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处理作品的其它各个方面时能够自始至终不偏离作品的主题。 2、选择必要的形象在视觉艺术创作中,另一个取得统一感的明显的方法,就是只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形象,尽可能排除和主题没有直接联系的或没有直接益处的事物。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运用非常广泛,在欧洲的肖像艺术中也经常可以见到。,3、创造具有简化特征的整体一件艺术品是由许多局部的形象构成的整体。一般说来,作品中个体的数目越少,其统一感就越强,视
16、觉吸引力也越大。这是因为单独一个形象一下子就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再加上一个形象,目光就不能不从第一个转向第二个,然后再回到第一个上去。个体增加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减弱作品的吸引力和统一感。所以,艺术家经常通过分组或是加强各个局部形象之间的联系,使它们形成一个具有简化特征的整体形状的办法来加强作品的统一感。,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运用相对一致的风格形式, 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也能加强作品的统一感。如:在的立体主义绘画中,事物的形象都是通过几何形来表现的;在凡高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运用充满激情的扭曲的笔触来描绘的。 风格主要与某些特征的重复出现有关。比如,平常我们形容某人办事的方式具有某种一贯的特性,就会说他办事具有某种风格。“风格”一词在艺术领域有两个用法:1、用来描述某一历史时期艺术作品或是某一艺术运动中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如: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印象主义风格等。2、用来描述某一个艺术家在其创作的许多艺术作品中共同特征。,布列松:记实主义,亚当斯:技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