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集中区(C 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工业集中区( C 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修改说明依据 2006 年 12 月 12 日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评价单位对报告书组织修改,现完成工业集中区( C 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稿) ,修改内容说明如下:序号审查意见 修改说明1进一步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大气污染现状,补充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已按专家要求补充近 3 年同期火电厂正常运营时 县城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值,见 P44-45;并以补充的监测值作为本底值重新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叠加预测,结果见 P73。2报告书采用的数据应采用 2005 年的基础数据,应按2005 年基
2、础数据进行评价;社会经济概况已根据 05 年的最新资料进行更新,见 P19-20;污染源分析已结合 05 年的最新情况重新进行了核算,并对相应的预测结果进行了修正,见4.1.3 和 4.1.5 节,报告书还补充了对危险废物产生量的预测。3补充工业集中区( C 区)与 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已补充于 9.1.4 节内容中,见 P118。4 补充工业集中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已补充于 9.1.6 节内容中,见 P119。5 补充公众参与部分的专家意见;已将市相关更部门专家对 C 区规划的意见整理,补充于 8.5.3 节,见P113-114。6 建议在禁止入园项目中增加电镀行业。 已
3、增加,见 P150。注:评审会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见文中相关下划线部分。项 目 名 称 : 工 业 集 中 区 ( C 区 ) 总 体 规 划 环 境 影 响 评 价行业类别:规划文件类别: 环境影响报告书委托单位:县人民政府评价单位: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法人代表: 工业集中区( C 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人员分工表姓名 职称 环评岗位证 编写内容 签名工业集中区( C 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目录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 1目 录1 总则.11.1 规划背景及任务由来 .11.3 评价依据 .21.4 评价范围 .51.5 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目标 .51.6 评价标准 .6
4、1.7 评价重点 .81.8 评价时段 .91.9 评价工程程序 .92 规划概述与分析.102.1 工业集中区建设现状 .102.2 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概况 .113 拟建区域的环境概况.153.1 自然环境概况 .153.2 社会环境概 况 .193.3 主要环境敏感点 .203.4 评价区域环境功能区划 .203.5 城区及 C 区现状饮用水源 .223.6 区域污染源概况 .223.7 规划区环境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224 污染源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244.1 污染源分 析 .244.2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30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355.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
5、价 .355.2 环境空气质量现 状调查与评价 .425.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45.4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85.5 景观文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516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546.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546.2 环境空气影响 预测与评价 .696.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736.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96.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906.6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947 环境承载力分析与污染物总量控制.97工业集中区( C 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目录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 27.1 空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977.2 水环境承载力
6、分析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1037.3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人口规模控制 .1058 公众参与.1088.1 公众参与工作目标 .1088.2 公众参与工作等级及其确定依据 .1088.3 核心公众群的确定 .1088.4 公众参与调查时间和主要方式 .1098.5 公众参 与调查结果 .1098.6 小结 .1149 规划的总体综合分析.1159.1 规划方案与其它规划的关系及协调性分析 .1159.2 规划总体布局合理性 分析 .1199.3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1249.4 规划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12510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12710.1 环境管理体系 .12710.2 环境管理 .
7、12710.3 环境监测计划 .13410.4 跟踪评价 .13711 区域总体污染防治措施.13811.1 合理布局 .13811.2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3811.3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3911.4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4011.5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14212 区域清洁生产分析及入区门槛细则.14412.1 区域清洁生产分析 .14412.2 入区项目准入条件及限制入区 清单 .14813 困难与不确定性.15114 结论和建议.15214.1 评价结论 .15214.2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5314.3 评价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制约因素 .15414.4 环
8、境影响预测 .15514.5 环境承载力分析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15614.6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15714.7 公众参与 .15814.8 总结论 .158工业集中区( C 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目录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 3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与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位置关系图2、C 区总体规划平面布置图3、环境敏感点分布图4、C 区污染源分布示意图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6、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7、 保护区规划图8、土地利用现状图9、 城市总体规划图10、C 区功能结构调整示意图附件:1、项目委托书2、市局关于评价标准的确认函3、县工业集中区( C 区)用地说明4
9、、县人民政府 关于局部调整 县总体规划说明 5、县人民政府对 C 区现有冶炼厂处理安置的说明6、三一 0 水厂供水、用水情况的说明7、公众参与调查表8、第一次公众参与公告9、第二次公众参与公告 工业集中区( C 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目录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 1工业集中区( C 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 总则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 11 总则1.1 规划背景及任务由来“十五”以来,县围绕实现“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 ”四大战略目标奋力拼搏,在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多样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发展农产品加工、资源型工业方面独具
10、特色,工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露。为贯彻落实 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城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加快推进县工业化、促进 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县溶江镇、 镇和县城城北三个地块约 744 公顷的土地上分别兴建溶江产业园(A 区) 、产业园(B 区) 、农民工返乡留城安居创业园(C 区) ,组成 工业集中区。考虑到 工业集中区(C 区)的区位、土地资源优势突出,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条件较齐全,可为工业区的启动建设提供充分的条件,按照滚动开发的模式以及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决定首先对 C 区进行开发建设。工业集中区(C 区)坐落于 县城西北部,位于规划的衡昆高速公路以南地区
11、,分为 C1、C2 两个分区,总面积约 3.84 平方公里。其中,C1 区南北长约 3.5 公里,东西宽约 0.9 公里,面积约 2.56 平方公里;C2 区用地呈现北偏东南偏西的条带状,面积约 1.28 平方公里。C 区的性质定位为:近期以轻工产品加工、五金小商品加工为主,远期则以新型建材工业为主,发挥规模企业的带动效应。工业区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又能体现高科技、生态环保特点的生态型工业集中区为最终目标。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县工业集中区及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县人民政府经贸局委托 环保科研
12、所对 工业集中区(C 区)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接受委托后,我所对工业集中区( C 区)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根据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制本环境影响报告书。1.2 评价目的和原则1.2.1 评价目的 通过对 工业集中区(C 区)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环境质量现状的工业集中区( C 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 总则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 2调查,弄清规划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通过对总体规划的分析,准确、科学识别规划的环境影响因子。 研究规划影响区域的环境特点、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工业集中区(C 区)发展规模、产业定位、功能布局及基础设施布局
13、的合理性。 预测规划方案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环保对策和措施。 从环保角度评价总体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为管理部门决策和建设单位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2.2 评价原则 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 ,坚持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管理服务,注重环评的实用性、针对性。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工业集中区(C 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坚持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工业区环境保护一体化。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满足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又要保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既要满足当前实际即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因素,使规划具有一定超前性。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它相关规划,科学、客观、公正地开展环评工作。1.3 评价依据1.3.1 主要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年 10 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年 8 月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