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 ,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 。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
2、传 ,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 “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 ,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 。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 “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
3、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 ,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 ,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 。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 “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
4、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 、代人“捉刀” 、 “卖版权”等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B. 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C. 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D. 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B. 文章以“打赏” “润笔” “
5、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C. 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D. 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B. 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C. 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 、代人“捉刀” 、 “卖版权” ,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D. 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答案】1. B 2
6、. D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 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 “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C 项,结合文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 “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 “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无据。D 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
7、,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 “很流行”错误。故选 B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 “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应该是论证了“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 。故选 D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
8、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A 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 ,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 。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故选 A 项。【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
9、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 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 6.4 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 1.8 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
10、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 )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 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
11、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每日新报 )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
12、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东北新闻网” )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
13、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 “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 ,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
14、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完全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对环境的污染,例如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
15、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B.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C.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D.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6.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答案】4. B 5. B 6. 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
16、昧儿” 。对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够。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B 项, “要完全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 ,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
17、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要完全交由民众充分商讨。故选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B 项,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可知, “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故选 B 项。【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题干问的是“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抵触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内容“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分析可知,传统民俗使然;结合“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
18、安全隐患”等内容分析,对燃放鞭炮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结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 “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分析,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点睛】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要先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
19、完成下列小题。凤姐见还有几个妯娌陪着女亲,自己便辞了众人,带了宝玉、秦钟往水月庵来净虚带领智善,智能两个徒弟出来迎接,大家见过。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 ”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阿弥陀佛!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
20、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言,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践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 ”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 ”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
21、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 ”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 ”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 ”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 ”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
22、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一宿无话。至次日一早,便有贾母王夫人打发了人来看宝玉,又命多穿两件衣服,无事宁可回去宝玉那里肯回去,又有秦钟恋着智能,调唆宝玉求凤姐再住一天凤姐想了一想:凡丧仪大事虽妥,还有一半点小事未曾安插,可以借此再住一日,岂不又在贾珍跟前送了满情,二则又可以完净虚那事,三则顺了宝玉的心,贾母听见,岂不欢喜?因有此三益,便向宝玉道:“我的事都完了,你要在这里逛,少不得越发辛苦一日罢了,明儿可是定要走的了。”宝玉听说,千姐姐万姐姐的央求:“只
23、住一日,明儿必回去的。 ”于是又住了一夜。凤姐便命悄悄将昨日老尼之事,说与来旺儿。来旺儿心中俱已明白,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悬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旺儿回来且不在话下。却说凤姐等又过一日,次日方别了老尼,着他三日后往府里去讨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老尼达知张家,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张李两家
24、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地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月庵的出家老尼竟通过贾府做包揽诉讼的事,她想通过王夫人的关系托贾政修书长安节度使,却先找王熙凤商量以探口风,可见她与王熙凤的关系不一般。B. 王熙凤说:“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 ”既表明了过去王夫人也曾经插手过类似的事情,同时也引出下文老尼转而求她的情节。C. 远离尘世的尼姑插手世间纠纷,簪缨之家的女子包揽诉讼,地方军政长官徇情枉法,作者通过这些情节,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恶浊。D
25、. 王熙凤说自己“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表明了她不惧鬼神、独断专横的性格特点。8. 小说节选部分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凤姐“因有此三益” ,便决定在水月庵“再住一日” ,表现了王熙凤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也有类似的人物特点描写情节。试比较两处对王熙凤的描写,分析其表现手法的不同。【答案】7. D 8. (1)争强好胜。对老尼的请托,王熙凤本来说不管的,但是当听到老尼说“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便“发了兴头” ,当场答应“替他出这口气
26、” 。 (2)贪婪狠毒。王熙凤向老尼提出“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 ,然后便包揽了诉讼,间接害死了两条人命。 (3)目无法纪。王熙凤对老尼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这一番话以及她借贾府权势勾结节度使,都是她目无法纪的表现。 9. 本文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王熙凤算计卖人情给贾珍,讨好宝玉、贾母,借机完成净虚所托之事的心理过程,是王熙凤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特点的自我展示。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
27、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的语言描写,言谈间既夸黛玉,又赞三春,更逢迎贾母,从而显示出她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D 项, “表明了她不惧鬼神、独断专横的性格特点”错,应是表明了其目无法纪、胆大妄为的性格特点。故选 D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表现的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作答时首先应整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28、、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注意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作答时可筛选出王熙凤的言行进行分析,如“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对于净虚所请托之事,王熙凤本来是不想管的,但是在
29、净虚的激将下又应下了,体现了王熙凤争强好胜的一面。同时“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就三千银子,她便包揽了此事,而间接地害死了两条人命,表现了她的贪婪狠毒。 “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悬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 “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地作为起来” ,这些内容又表现了王熙凤利用权势,目无法纪的一面。 “凤姐想了一想:凡丧仪大事虽妥,岂不又在贾珍跟前送了满情,二则又可以完净虚那事,三则顺了宝玉的心,贾
30、母听见,岂不欢喜?因有此三益,便向宝玉道”还表现了王熙凤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回顾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内容,然后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王熙凤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的地方,最后再比较两处对王熙凤的描写,分析其表现手法的不同。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处内容是王熙凤初次见林黛玉时,对林黛玉的夸赞,体现了她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一面,此处内容是“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是作者对王熙凤的
31、语言描写,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夸了林黛玉,又顺带夸赞了旁边其他的嫡亲孙女如探春惜春等,让她们也感到挺开心,还讨好了贾老太太。本文节选部分“凤姐想了一想:因有此三益”属于王熙凤的心理描写,写王熙凤的算计既“在贾珍跟前送了满情” ,又顺了宝玉的心,并使贾母欢喜,还“可以完净虚那事” 。【点睛】欣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
32、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
33、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出安抚陕西。神宗立,复为翰林学士。河东麟、府、丰三州,城垒兵械不治,官吏皆受谴。京以先帅本道,上章自劾曰:“使诸路帅臣,知其虽一时脱去,后能侥窃名位者,犹必行法,将不敢复偷惰旷职。“优诏不听。进参知政事。数与安石论辨,又
34、荐刘攽、苏轼掌外制。安石令保甲养马,京谓必不可行。未几,以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宗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京以疾未至,帝中夕呼左右语曰:“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京诏。及入见,首以所梦告焉。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时京已老,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帝临奠于第,赠司徒,谥曰文简。10.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
35、项A. 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B. 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C. 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D. 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部是古代官署,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礼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
36、、赋役方面的政令。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 知制诰是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D. 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冯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冯京从小就很出众,英俊豪迈卓尔不群,他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以致依仗皇宫的权贵张尧佐都想把女儿嫁给他。B. 冯京坚持己见,敢说敢做。在新旧党争中,他多次与王安石论辩。后来,有人拿安石密信告发,神宗得知安石与冯京不和,对冯京信任有加。C. 冯京恩威并重,
37、声名远播。茂州夷人叛乱,冯京率部追击,夷人溃败投降。他奏请朝廷对夷人不咎既往,施加恩惠,让夷人很是感动。D. 冯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河东三州军备废弛,官吏都受到处罚。冯京虽已离任,但上章弹劾自己,希望朝廷依法追究,以儆效尤。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2)帝中夕呼左右语曰:“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您是宰相,属下的官吏不随意造访请见,正是尊重您,而不是傲慢。(2)皇帝半夜叫来近臣对他们说:“刚才梦见冯京入朝,很是宽慰人心。 ”【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38、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及关键词判断。本句中“妇父”是妻子的父亲,即岳父;“富弼”是人名;“当国”指执掌朝政;句子第一处断句应为“避嫌” ,所以排除 A、D 项。 “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龙图阁待制”是职务;“知”后面跟地名,意思是做知州,或任知府;“改”后面跟地名,则是改任官职;“以”后面跟官职,意思是“以身份”做什么事,这些官职的变动中间一般要断开,所以排除 B 项,故选 C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
39、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 项,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故选 A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
40、项, “冯京率部追击,夷人溃败投降”错,原文是“闻京兵至,请降” ,没有打就投降了。故选 C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为” ,是;“从官” ,属下的官吏;“妄造” ,不随意造访;“乃” ,表判断,是;“所以” ,表原因;“非傲”,不是傲慢。第一句关键词:“中夕” ,半夜;“左右” ,近臣;“适” ,刚才;“甚” ,表程度,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41、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冯京从小就英俊豪迈卓尔不群。稍大一点开始学习后,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考中进士,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第一名。当时冯京还没有娶亲,张尧佐正倚仗宫中势力,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冯京。张尧佐把冯京请到家里,给他系上金带,说:“这是皇上的旨
42、意” 。过了一会,又端上从宫中送来的酒菜,直接拿出嫁妆来以目示意他。冯京笑着但是没去看它,坚决推辞了。外放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京后,担任集贤院学士、掌判吏部南曹,参与修撰起居注 。吴充因为上书议论温成皇后追封一事,被贬为高邮知府,冯京上疏说吴充说的对,不应该被贬黜。刘沆请求进言并斥责冯京,仁宗说:“冯京有什么罪过呢?”只是解除了冯京修起居注一职,不久后又恢复了。皇帝本来打算让冯京掌管起草诰命。但是冯京的岳父富弼当时执掌朝政,为了避嫌,任命冯京为龙图阁待制、扬州知府。后来改任江宁知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回京,在京城负责纠察刑狱之事。担任翰林学士和开封府尹。几个月不到丞相府拜见丞相,韩琦
43、对富弼说了这件事,认为冯京很傲慢。富弼让冯京前往拜见韩琦,冯京对韩琦说:“您是宰相,下官不敢妄自登门拜见,是因为尊重您,不是我傲慢啊。 ”神宗即位,王安石当政,冯京论说他改革不恰当,累计有几千字,王安石指责冯京在发表邪说,请求罢黜他。神宗认为冯京为可用之才,提拔他为枢密副使。恰逢候补官员郑侠上书议论时政,推荐冯京为丞相,吕惠卿趁此诬陷冯京和郑侠私通,被贬为亳州知府。没过多久,茂州夷人叛乱,改任成都知府。蕃部何丹正入侵鸡粽关,听说冯京的部队到了,就请求投降。议事者想要荡平敌人的巢穴,冯京向朝廷请示,严禁进攻掠夺夷人,向他们提供农具,发放粮食,让他们归家。夷人很开心,争相拿出猪狗割血结盟,愿意世世
44、代代为汉藩。吕惠卿告发王安石有罪,拿出王安石私人的书信,上面写着“不要让齐年知道” , “齐年”说的就是冯京,因为冯京和王安石同年出生。皇帝认为王安石欺骗了自己,又征召冯京主管枢密院。冯京因为疾病未来,皇帝半夜叫来近臣对他们说:“刚才梦见冯京入朝,很是宽慰人心。 ”于是恩赐冯京觐见。等到冯京入见,率先把以梦告诉他。哲宗即位,任命冯京为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当时冯京已经年老,改任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之职退休。绍圣元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皇帝亲自到他府邸祭奠他,赠司徒,谥号文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45、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 ,红梅仍深自警惕戒惧,保持自己的节操。15. 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魄?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14. C 15. 拟人:如“怕愁贪睡”是诗人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
46、贪睡的娇憨之态。用典:尾联引用典故作结,点名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质。【解析】【14 题详解】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C 项, “也透露出一丝无奈”说法错误, “尚余”句表现了红梅傲寒的品格,并没有“无奈”的意思。故选 C。【15 题详解】本题
47、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能力。答题时,先指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结合诗句赏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象。通读诗歌,首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运用了拟人手法写红梅吃开的原因。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 ,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
48、 。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诗老” ,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 ,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来品评。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辩梅花和桃杏呢?结合注释可知此处诗运用典故。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托物言志,借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品性。答题时从拟人、用典和托物言志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即可。【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49、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拟人” “用典”考查的是修辞手法。 “托物言志”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的句子是:_,_ ;_,_。 (2)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 , _ 。【答案】 (1). 歌台暖响 (2). 春光融融 (3). 舞殿冷袖 (4). 风雨凄凄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融” “殿” “袖” “凄” “盛” “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