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同步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6021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同步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同步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同步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同步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同步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7 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2)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4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5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

2、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二、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3、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教学过程: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由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 “从南门扛根木杆到

4、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 50 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教师,在引导,树立威信是为了商鞅变法,而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何要变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那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接着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全班同学讨论回答后,由一位同学进行归纳: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让学生看课本第 36 页“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养成看图的习惯,使学生

5、较形象的认识铁农具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什么?教师结合课本第 36 页“动脑筋”进行总结:选“铁农具” ,原因有二: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农具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他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冶铁业的发达: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为提高。补充:欧洲直到 14 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 1900 多年呢!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

6、到了较快推广。板书: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有了铁农具了,干活快了许多,可还是干得很累,人手不够用,而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牛又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铁农具,原因是(各抒己见)学生会露出惊讶而又自豪的的表情。学生会笑,因为鸡鸭鹅不可能用来耕地,不过他们会马上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牛可以耕田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一组演示用耒耜(扫把充当)翻地,一下一步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一个学生饰演牛),较快速地前进。通过假设拉进学生的历史距离学生通过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跟欧洲的比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适当“无厘

7、头”学生会笑一下,提起学生精神表演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大家都看到了,由于牛耕的出现使得耕地的速度快了很多,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大都使用了牛耕。板书: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过渡: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拖长音)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都江堰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本第 37 页的都江堰示意图边结合课本第 37-38绿色字部分,并讲解都江堰工程所在的位置及其工作的原理。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A 大禹 B 管仲 C 李冰 D 皇帝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举手回答)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

8、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刚才的表演者继续表演: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不断用手擦汗并不是地仰望天空说道:“这地太干了,要是老天下下雨就好了。 ”学生回答:都江堰记下知识点 地点:都江堰市的岷江。功能:防洪灌溉看课本后作答(C 李冰)并记下知识点 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学生回答: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提高了劳动效率。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表演者的话引导学生联想到水利工程的修筑。因为在课本的大标题可以直接看到,学生会踊跃回答:都江堰都江堰工作原理是疑点,有老师讲解,边结合图示,培养、提高学生看图

9、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多看课本答案在课本上可直接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都江堰灌田 800 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 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过渡:这样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那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板书: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还是先请出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我们班的一位奴隶主,来诉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水利工程修复给他带来了哪些烦恼和苦衷。教师引导板书:私田的出现同学们,你们教他的办法,他回去实行了之后,现在又来

10、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再听听他的诉说吧!教师接着奴隶主的话说:你们说说,学生们陷入沉思中学生扮演奴隶主: “亲爱的同学们,其实像我这样的奴隶主也有很多的苦恼,我现在有500 名奴隶,以前 500 个人耕田还缺人手,可现在用上了铁器有了牛耕,水又充沛,耕种只需要 200 多人就够了,那这剩下的 200 多人不能白吃白喝不干活啊,求求同学们告诉我吧,行行好,替我想想办法?“学生回答:开垦新的土地即荒地。奴隶主:哈哈,真感谢同学们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赋税的,另一部分是自己的私田,上头不知道的,不用交税,所以我无心打理公田,我把奴隶通通叫去开垦耕作私田,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特费劲,

11、我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既让让我的腰包鼓鼓,又能使奴隶拼命地干让学生学会结合文字资料对李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表演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体会到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给当时带来了哪些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节省学生讨论的时间,避免漫无边际的猜测。奴隶主现在很难管理奴隶,很多奴隶无心耕田,联系我们实际想想怎么让奴隶主有收入,而奴隶又愿意干活?这田地的主人是奴隶主,所以奴隶主就变成“地主” ,而租种土地的奴隶有了一些自由,也转变成为 。这就是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不过,还没得到国家的承认,于是奴隶主又来诉苦了。板书: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同学们再次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12、?同学们这次帮不了他,但同学们说说,谁能帮帮他呢?好,我们接着看奴隶主回去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三、商鞅变法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分钟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板书:商鞅变法请同学表演历史短剧舌战旧群臣活呢?学生讨论:可以给奴隶些好处,比如,多干多得,少干少得,具体的讲可以把土地出租,收取一定租金。奴隶主:聪明的同学们,租地给奴隶之后,他们都很开心很卖力,每亩的收入比以前高出了很多,可是不知怎么了,我站不安坐不稳的,晚上尽失眠,因为这个土地是非法的,说不定哪天土地就没啦,同学们再帮我一次吧!全班同学讨论后:我们帮不了你了

13、。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商鞅奴隶主:我找商鞅去啦!学生表演舌战旧群臣:租地这些现实生活有,所以有些同学可以想到这一点。奴隶主的烦恼使学生了解剥削方式取代旧剥削方式的过程。这就是刚刚奴隶主的烦恼的概括,也就是商鞅变法的背景。通过讨论,归纳回答以下问题。商鞅想出了什么措施进行变法,也就是说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对法令内容逐一解析板书:土地私有建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战国富兵强。建立县制提问: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板书:确立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形成为何如此有效呢?教师引导并总结:一方面是前面学生讲的“立木为信” 的故事,取信于民,这也启示学生要成功就要“言必信,行必果” ;另一方面是秦国老大秦孝公面对国家

14、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封建的落后局面,所以支持商鞅变法。我们从短剧和变法的内容看,可以知道旧群臣反对这次变法,因为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五马分尸。请大家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给我吗什么启发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分析学生回答: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学生回答: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在秦确立了封建制度。学生踊跃回答:秦孝公

15、的支持;商鞅“立木为信”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商鞅被处死了,那变法就是失败了;有的认为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启示是“不怕困难、挫折”“要改革” “要创新”表演实际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一场大辩论,通过这场现场争论,以及秦孝公的最终决策,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得出结论:商鞅变法使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是秦国国富兵强,在秦确立封建制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立木为信”可教育学生 “诚实守信”的重要使学生意识到“创意” “勇于战胜困难”的重要性,甚至需要有牺牲精神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有着兵荒马乱血肉横飞的惊心动魄,也有生产大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在秦国等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制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布置作业:各地指定教辅材料中的相关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