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5 课诗词六首之蒹葭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1.相关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蒹葭( )湄( ) 溯洄( )未晞 ( ) 跻( ) 涘( )(2)一词多义右 名词, “右边” (左右流之)形容词, “弯曲” (道阻且右)(3)古今异义字、词右 古义:弯曲。 (道阻且右)今义:右边2.内容理解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水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以秋景作为开端,给读者以凄清之感。点明了时间和环境。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情景相生。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常被提及,然而却被河水隔绝,可望而不可及。 “溯洄” 、 “溯游”的匆匆忙忙,全
2、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念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第二章,以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把景物与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白露未晞” ,日已深秋,更添冷寂落寞的气氛,情景交融。 “跻”表现盘曲的小道不断升高而攀登艰难, “坻”与上章的“水中央”从不同的方位描写想见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第三章,同样以水岸边的秋景起兴,突出描写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难、曲折与漫长。 “白露未已” ,表明露珠尚存,并与第一章的“白露为霜”和第二章的“白露未晞”相承接,写出了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及时间发展的轨迹。结尾用“宛在” ,表现心上人似
3、乎就在眼前。虽然可望而不可晤,但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3.形式把握(1)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但三章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层层递进。 “白露为霜”为霜花遍地, “白露未晞”是霜露未干, “白露未已”是指露珠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这表示时间的层层推进,也表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 “蒹葭苍苍” 、 “蒹葭萋萋” 、 “蒹葭采采”写出芦苇的不同状态,富有清凄悲凉的意味。 “道阻且长” 、 “道阻且跻” 、 “道阻且右” ,从道路的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表现主人公求索意中人的艰难情景。“宛在水中央” 、 “宛在水中坻” 、
4、“宛在水中沚”写地点位置的变换。整诗通篇重叠重唱,情景相生,深入地抒写了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2)诗的表现手法是兴寄。它对全诗起到联想、象征和烘托气氛的作用。诗每章开头都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恰到好处地把一片水乡的秋景与人物痴迷、惆怅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心情。(3)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 、 “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萧瑟冷落的秋景和主人公寻求“伊人”时恍惚迷离的情景,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描摹传神的生动画面。4.语言揣摩(1)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首章的“苍苍” ,次章的“萋萋” ,末章的“采采” ,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形象地描绘了伊人在彼岸等待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形象。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2)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如“苍苍” 、 “萋萋” 、 “采采”等,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3)采用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