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21课 墨池记 教案 鲁教版九上 (4).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57988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 墨池记 教案 鲁教版九上 (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1课 墨池记 教案 鲁教版九上 (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21课 墨池记 教案 鲁教版九上 (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21课 墨池记 教案 鲁教版九上 (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墨池记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公元 1057 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 年)拜中书舍人。六年(公元 1083 年) ,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 ,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 。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 , 隆平集等传世。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年 (公元三零七年)生,死

2、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 “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语以大纲” ,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 、 黄庭经 、 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 ,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

3、新的书法作品中。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 “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杨雄。 ”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

4、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 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 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 ”也更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 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

5、慕之情。 写作背景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 ,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当时曾巩刚刚 30 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了,临川郡的州学教授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文体知识: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情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

6、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 ,并非出于“天成” ,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 2 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

7、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 ,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 ,

8、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

9、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墨池记 ,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

10、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墨池记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 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 ,而”非天成” ,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 (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

11、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 (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 ,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

12、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因以及手其避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人之有一能,使后人尚之如此,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且 夫 而 虽 B而 盖 且 况 C而 盖 而 况 D而 夫 而 况 2解释文中的词语。 推王君之心: 推其事: 遗风余思: 3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3、( ) A他(指王盛) 他的(指王盛的) 那些 B莫非 它的(指州学的) 那些 C莫非 他的(指王羲之的) 那些 D难道 他的(指王羲之的) 他的(指王盛的) 4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 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 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 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参考答案: 1D 2推究 推广 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3C 4D 5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