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1课题:生长素【课标要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应用。【考向瞭望】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应用。【知识梳理】一、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科学家及实验过程 结论及分析达尔文实验:胚芽鞘生长弯曲与胚芽鞘尖端的相关性研究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说明 植物向光性与尖端有关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以下部位单侧光向光生长。说明 植物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詹森
2、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块单侧光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实验: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某种刺激的确是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弯向光源其他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一)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 幼嫩的芽 、 叶 和 发育中的种子 。(二)运输:1
3、、极性(轴向)运输(1 )实验:如右图。 (2)结论: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 上端 向形态学 下端 运输,而不能由形态学 下端 向形态学 上端 运输。2、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 单方向刺激 有关,如右图:A、B 有 极性 运输,C 、 D 为 重力 作用下的横向运输。3、运输的方式: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 主动运输 过程,需要消耗 ATP,与细胞 呼吸强度 有关。(三)分布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特点:1、具有两重性:既能 促进 生长,也能 抑制 生
4、长;既能促进 发芽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 疏花疏果 。2、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 浓度 、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 器官的种类 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二)举例顶端优势: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 生长停止 。2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 向下 运输,侧芽附近 生长素浓度过高 ,发育受到抑制。3、解除: 摘除顶芽 。(三)生长素类似物及应用1、概念:具有 生长素 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2、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 脱落 、促进 结实 、获得 无子果实 、促使扦插枝条的 生根 等。四、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一)分析下图理解两重性1、从甲图可读到以下信息(1 )生长素的功能具有两重
5、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 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 。(2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 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敏感性大小: 根 芽 茎 ) 。(3 )曲线在 A、B、C 三点代表 最佳促进效果 ,A 、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 促进 效果,A 、B、 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从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 高 。3、从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1 )曲线中 H 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为 g,在 OH 段随生长素浓
6、度增高, 促进作用增强 ,而 HC 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 促进作用减弱 。(2 )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大于 m 小于 M(向光一侧慢于背光一侧) 。(3 )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示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小于 m。(二)两重性举例:1、顶端优势(1 )产生原因的实验探究: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随机均分为 3 组( A、B 、C)A 组 自然生长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 。B 组 去掉顶芽 侧芽生长快,成为侧枝 。C 组 去掉顶芽,切口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7、 侧芽生长受抑制 。(2 )结论: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22、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茎的背地性原理和根的向地性原理,如图:重力 生长素分布不均 (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即 CA,DB) 生长不均 (根的向地一侧生长慢,背地一侧生长快;茎的向地一侧生长快,背地一侧生长慢)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三、植物生长调节剂(一)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 生长发育 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二)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 效果稳定 。(三)应用实例
8、:1、用 乙烯利 催熟凤梨。2、用一定浓度的 赤霉素 溶液处理芦苇,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50%左右。【思考感悟】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作用时,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不同,如根、芽、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 10molL 1, 10 8molL 1, 10 4molL 1。三、其他植物激素:(一)四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生理功能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 根尖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 抑制细胞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体
9、各个部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成熟的果实含量最多促进果实成熟(二)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产生部位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不同点 作用部 位 不作用于特定器官 随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器官相同点由自身产生;特点:种类多、微量、高效;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基础训练】1、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D )A、根具有正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2、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乙烯的生理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取甲、
10、乙两箱尚未成熟的番茄(绿色) ,甲箱用一定量的乙烯利(可释放出乙烯)处理;乙箱不加乙烯利作为对照。当发现两箱番茄颜色有差异时,从这两箱中取等量的果肉,分别研磨成匀浆,除去匀浆中色素,过滤。取无色的等量滤液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加热后摇匀观察。下列对该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D )A、甲箱番茄呈红色 B、乙箱番茄呈绿色C、乙试管中呈砖红色 D、甲试管中呈砖红色,但比乙试管中的颜色浅3、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B )生产无子西瓜;无子番茄;棉花摘心;培育多倍体;枝条扦插。A、 B、 C、 D、【高考模拟】4、 (2007 广东生物 19)在
11、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5、 ( 2008 山东理综 8)拟南芥 P 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D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C、 P 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 P 基因突变1、据图回答问题:(1 )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大于 m 小于
12、 M。(2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小于m。(3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 大于 i 状态下。(4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 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 C 点以后 区间。2、为验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位同学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请你帮他选择以下最合适的作物( D )A、玉米 B、油菜 C、花生 D、西瓜3、浙江省海宁市一位农民不慎错将家中存放的 2,4D 当作农药,喷施到晚稻田中用来治虫。结果短短
13、一个月里,这些晚稻疯长到了一人多高,并且成芦苇状,不结果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长成芦苇状,是由于在 2,4 D 的作用下晚稻发生了基因突变B、晚稻的疯长,主要是由于 2,4 D 促进了细胞分裂C、晚稻不结实,是由于大量能量用于营养生长,影响了生殖生长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3D、如果当时进一步提高配制浓度,晚稻将会长得更高4、 ( 2007 江苏生物 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B、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
14、两重性C、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D、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课题: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稳态的生理意义。【考向瞭望】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知识梳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一)体液:由 细胞内液 (约占 2/3)和 细胞外液 组成。(二)内环境1、概念:由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2、组成及关系二、细胞外液的成分(一)血浆中含有的 水 约占 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 蛋白质 ,约占 7%9%,无机盐约占 1%,其他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二)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
15、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 蛋白质 含量较少。(三)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 盐溶液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一)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成因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 Na 和 Cl 决定的。(二)酸碱度:1、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 7.35 7.45。2、维持因素:与含有 HCO3 、HPO 42 等离子有关。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 Na 、K 和 HCO3 、HPO 42 、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
16、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三)温度: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 37 左右。 2、体温:幼年 成年 老年;女性 男性。(四)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 细胞 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 的媒体。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的参与。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 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 内环境 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四个 ;不同的
17、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不同 。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 不属于 体液。四、血浆中成分的变化与人体的代谢和健康(一)从水的含量及平衡分析: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取水,同时又通过多种途径排出水,当血浆中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含量 上升 , 增加 对水的重吸收。(二)从 O2 的含量来分析1、刚进入高原的人,对高原缺氧环境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呼吸频率和心率 加快 ,以便于运输更多的 O2 并排出 CO2,以满足新陈代谢所需。2、短时间的剧烈运动,O 2 的量暂时无法满足机体的需要,能量主要来自 无氧呼吸 。(三)从蛋白质、废物的含量来分
18、析1、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1 )营养不良使合成量减少;(2 )肾小球炎,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出现水肿现象。2、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会患尿毒症。【思考感悟】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相对含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血浆的渗透压变小,组织液中的水回渗的速率降低,组织液的量会相对增加,造成组织水肿。五、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一)变化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 年龄 、 性别 等不同而存在 微小的差异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 也有变化 ,但一般不超过 1。(二)稳态:健康人的内环境的 成分 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 机
19、体的调节 作用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 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 叫做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一)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神经系统 调节。(二)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 神经调节 和 体液调节 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三)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 体液 免疫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 过于剧烈 ,或人体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越多 越大 越大越少 越小 越小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
20、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4自身的调节功能 出现障碍 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四、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一)在气体交换中的联系1、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 呼吸系统 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 毛细血管 ,借助 血液循环 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 毛细血管 扩散出来,经 组织液 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 氧化分解 。2、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二)在物
21、质交换中的联系1、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 消化系统 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 循环系统 ,然后经 循环系统 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 组织液 ,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2、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 组织液 ,才能通过 循环系统 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 或 泌尿系统 、 皮肤 排出体外。五、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人体健康:运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如 渗透压 、pH、 温度 稳定机制,分析有关人体健康的症状,以便加深理解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渗透压的平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 无机盐 ,使 无机盐 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 输液 来补充。(二)血糖
22、的平衡。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葡萄糖 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 能量 而引起的。(三)体温的恒定。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 升高 ,影响了 消化酶 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基础训练】1、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D )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D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
23、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3、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C )血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淋巴和组织液。A、 B、 C、 D、【高考模拟】4、 (2007 全国卷 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D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5、 ( 2008 宁夏理综 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 pH 的变
24、化趋势、引起 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为( B )A、降低、CO 2、Na 2CO3 B、降低、乳酸、NaHCO 3C、升高、CO 2、H 2CO3 D、升高、乳酸、NaHCO 3【基础训练】1、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 毛细血管、 红细胞、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肌肉细胞缺氧时,的 pH 会降低,但由于 Na2CO3 的调节作用,的 pH 会维持相对恒定B、呼吸作用的终产物 CO2 不会引起pH 的变化C、 中的氧气到达需要经过 4 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处D、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而 中不含蛋白质2、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
25、,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A、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致使血浆 pH 显著下降B、应该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需要进食较多蛋白质类食品D、当人体内环境 pH 失衡时,会出现酶促反应加快,细胞代谢紊乱。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的课题研究,欲探索一下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现已得到了两类动物的血液,并已离心分离出两类动物的血浆各 50m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以完成研究任务。(1 )设计原理:在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2 )应准备
26、的仪器有烧杯、长颈漏斗、半透膜、细线、铁架台等。(3 )实验的步骤:先将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烧杯中。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 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将漏斗浸入到烧杯中并使漏斗管中的液面与烧杯液面齐平,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管中液面的变化 。(4 )结果预测和结论:液面上升,说明 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 液面不变,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与淡水动物相等 。 液面下降,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 。(5 )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是 漏斗管中液面上升,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原因是 海水浓度高于淡水,海洋动物长期适应环境,故血浆渗透压高 。【高
27、考模拟】4、 (2007 宁夏理综 1)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C )A、血浆 CO2 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5、 ( 2008 全国卷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5B、H 2CO3/NaHCO3 对血浆 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课题:体液调节【课标要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
28、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考向瞭望】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知识梳理】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一)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 体液传送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 是主要内容。(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一)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三个来源(1 )食物中的糖类的 消化吸收 ;(2 ) 肝糖原 的分解;(3 )脂肪等 非糖物质 的转化。2、血糖的三个去向(正常情况下)(1 ) 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 )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3 )转化为 脂肪、某些氨基酸 等。3、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为 0.8 1.
29、2g/L。4、血糖平衡的机理(1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血糖氧化分解 、 合成糖原 和 转化成脂肪 等,使血糖水平降低 。(2 )胰高血糖素:促进 肝糖原 分解,促进一些 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而使血糖水平 升高 。( 二)水盐调节1、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产生渴觉。2、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 作用于 肾小管、集合管 ,使其重吸收水 尿量 减少。(三)人体体温调节1、产热途径:细胞中 有机物 的氧化放能,尤以 骨骼肌和肝脏 产热为多。2、散热途径:主要通过汗液 的蒸发,皮肤内 毛细血管 的舒张,其次还有 排气 、排尿和 排便 等。3、体
30、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6(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 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 发育和功能 ,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思考感悟】经测量某人在 24 小时内都处于 39,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对吗?为什么?不对。此人在 24 小时内体温一直处于恒定状态,为 39
31、 ,说明整个过程中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基础训练】1、设人在 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 a1,散热速率为 b1,进入 0环境20min 后的产热速率为 a2,散热速率为 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 )A、a 1b 1,a 2b 2 B、a 2a 1,b 1b 2 C、a 1b1,a 2b 2 D、A、B 两项均对2、 8 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不幸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D )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体温调节受到影响;血糖平衡调节受到影响;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A、 B、 C、 D、3、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
32、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 A、B 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A 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 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 组小鼠活动状况无变化。A 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 A、B 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 组小鼠活动状况无变化。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完成:(1 )该实验原理: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
33、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 )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 )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的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高考模拟】4、 ( 2007 山东理综 2)4 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 葡萄糖后,在 180min 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B )A、a 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B、4 条曲线在前 30min 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34、C、 b 在 120min 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D、c、d 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5、 ( 2008 全国卷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7课题:神经调节【课标
35、要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考向瞭望】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的探究。【知识梳理】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反射1、概念:指在 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规律性应答 。2、类型:反射是 神经调节 的基本方式。分为 条件反射 和 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 后天获得刺激 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神经联系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不消退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大大提高人和动物适应
36、复杂环境的能力举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二)结构基础:反射弧通常由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和 效应器 组成。反射活动需要有 完整的反射弧 才能实现。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一)中枢神经系统1、脑: 大脑 、脑干、 小脑 。 2、 脊髓 。(二)关系1、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 。2、位于脊髓的 低级中枢 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 调控 。3、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调控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一)人脑除了可感知 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 反射活动 外,还具有 语言 、学习、记忆和 思维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二)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划分(如
37、图)大脑皮层言语区损伤会导致特有的某种言语活动的功能障碍。中枢名称 别名 受损后的病 症 病症的症状运动性书写中枢书写中枢(W 区) 失写症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谈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运动性语言中枢 说话中枢(S 区)运动性失语症病人可以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自己不会讲话听觉性语言中枢 (H 区)听觉性失语症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能听懂别人发音,但不懂其含义,病人可以模仿别人说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视觉性语言中枢 阅读中枢(V 区) 失读症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即不能阅读四、兴奋概念: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
38、 感受外界刺激 后,由相对静止 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 状态的过程。二、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由 细胞体 和 突起 ( 轴突 :一条、长、分枝少; 树突 :数条、短、分枝多)构成。 (一)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 神经纤维 。 (二)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 神经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一)过程(如图所示) 。 (二)特点:1、生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8理完整性:神经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 完整 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
39、破坏了结构的 完整 性,冲动 不可能 通过断口。2、 双向传导 :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3、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被称为传导的绝缘性。4、相对不疲劳性:有人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 50100 次的电刺激刺激神经 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其传导能力,因此神经纤维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一)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 细胞体 或 树突 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如图):(二)过程(如图所示):1、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 乙酰胆碱 、单胺类物
40、质、氨基酸类物质等。2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信号转换: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 (三)特点: 单向 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传给突触后膜 。【基础训练】1、某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话,能写字,也能看书看报,那么受伤的是( A )A、运动性语言中枢 B、听觉性语言中枢C、视觉性语言中枢 D、运动中枢2、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依次是( B )A、尿失禁、正常排尿 B、尿失禁、不能排尿C、正常排尿、尿失禁 D、不能排尿、
41、尿失禁3、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1 )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为 1 号、2 号、3 号、4 号。(2 )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 0.1gmL1 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 ,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 1 号和 3 号试管中,注意边加边搅拌,再向 2 号和 4 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3 )分别从 1 号和 2 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 pH 并记录。然后向 1 号和 2 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Na2CO3 溶液,加入量相等,搅拌均匀,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 pH。与上一次测定值比较,1 号试管 pH 变化量记作pH 1,2 号试管 pH 变
42、化量记作 pH 2,比较这两个变化量pH 1 pH 2,并说明原因: 血液中碳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 pH 影响不大 。(4 )从 3 号试管和 4 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 pH 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均匀,测定它们的 pH,与刚才测定值比较, 3 号试管 pH 变化量记作pH3,4 号试管 pH 变化量记作 pH 4,比较这两个变化量:pH 3 pH 4,并说明原因: 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 CO2 和水,所以对血液的 pH 影响不大 。(5 )结论: 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
43、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考模拟】4、 ( 2007 宁夏理综 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5、 ( 2008 广东生物 19)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D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A、 B、C、 D、【基础训练】1、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 Ach 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 ,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处
44、注入不同浓度的 Ach,处给予恒定刺激,、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 Ach 条件下 、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B )A、图中、与共同构成一个突触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 Ach 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表中数据说明 Ach 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2、如图甲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C )A、图甲中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分裂时 DNA 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B、兴奋由 b 传至 c 的过程中,处膜外电流方
45、向是 bcC、 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释放再作用于D、神经递质的释放与无关3、如图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以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 ,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1 )写出 A、C、E 代表的反射弧结构 效应器、神经中枢、感受器 。Ach 浓度(mmolL 1)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0.1 5.00 5.560.2 5.00 5.480.3 5.00 5.310.4 5.00 5.24高二生物同步教学学案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 稳态与环境 编制:张经军 审核:
46、陈秀兰 日期: 2012-5、27 班级 姓名 9(2 )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步骤: 刺激 处,观察 A 的变化,同时测量 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和结论: 若 A 有反应,且 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 A 有反应,而 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 )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步骤: 先刺激 处,测量 处电位变化。再刺激 处,测量 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和结论: 若两次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高考模拟】4、 ( 2007 全国卷4)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S 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