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6 年山东省济宁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论语尧曰 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 “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 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2唐太宗命高士廉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的原则,重新编订氏族志 ,“凡二百及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 氏族志的编订( )A反映了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 B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C进一步压抑了世家大族势力 D有效地加强了
2、中央集权3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 B弘扬 “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 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4明永乐十八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 “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51840 年 8 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 , “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 )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 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C是出于保护林则
3、徐的需要 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61901 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其原则是“ 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也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声称“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该原则表明清政府( )A意识到政治变革对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性B对近代化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充分认识C已基本赞同维新派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D仍然没有冲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71927 年 4 月 27 日至 5 月 9 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 “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4、)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28美国传记作家罗斯 特里尔认为, “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来说,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 “脚踏两只船” 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 ”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9谢冬慧在罗马法的借鉴价值中指出,公元 12 世纪始,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整理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煌,史称“罗马法复兴”由于特殊的
5、历史需要,罗马法覆而不灭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 主要是指( )A建立人文主义世界观B复兴古典文化以促进思想的解放C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治D调整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种种矛盾1019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11 “9 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6、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12以下是根据世界银行对美、英、法、日四个国家 1965、1983 和 199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绘制的示意图图中代表日本的是( )A B C D3二、解答题共 13 题(含选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 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
7、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 “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 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 ”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 ”至乾隆 55 年全国人口增至 3.1 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据吴江生中国 20 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 年,英国人口为 300 万人,
8、1700 年为 500 万人,1800 年为 850 万人,1850 年为 1675 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 ”,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 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 1/3 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 1834 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 340 万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414阅读材料,完成
9、下列要求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2016 年山东省济宁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论语尧曰 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 “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 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
10、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考点】孔子和孟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中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推崇尧舜,以表达仁的思想,以此推断借用历史来宣传儒家的伦理思想【解答】题干中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表述出对尧舜思想言论的推崇,可知是儒家思想借用历史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符合题意的是 D 项,儒家学生的创始人是孔子,排除 A 项,BC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 D2唐太宗命高士廉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的原则,重新编订氏族志 ,“凡二百及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 氏族志的编订( )A反映了封建专制皇权
11、的强化 B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C进一步压抑了世家大族势力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唐初中央集权的完善和中后期的削弱【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加强措施,为了压制世家大族的势力,采用了科举制等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解答】材料中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的原则,重新编订氏族志 ,并以“ 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说明加强皇权的地位,压制世家大族的势力,故 C 符合;材料中内容主要体现氏族志的编订目的,而 A、D 项是影响,故排除 AD;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的意思,故 B 排除故选 C3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12、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 B弘扬 “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 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考点】宋明理学【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的目的6【解答】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朱熹为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作注释,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因此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的目的是助人探究儒家义理,故 A 项正确“致良知” 的学说是王阳明的思想,故 B 项错误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都是儒家典籍,没有反映儒佛道的融合,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压制心学的信息,故 D 项错误故选 A4明永乐十八
13、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 “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东厂的设置体现的本质【解答】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从本质上反映”,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故 A 项错误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B 项正确东厂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不是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故 C 项错误
14、宦官权力的扩大没有体现东厂的本质,故 D 项错误故选 B51840 年 8 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 , “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 )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 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 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考点】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清政府的对外态度【解答】材料反映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但是又要对林则徐禁烟“重治其罪” ,说明清政府对外妥协的立场,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选 A61901 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其原则是“ 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也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
15、瑟之改弦”,声称“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该原则表明清政府( )A意识到政治变革对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性B对近代化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充分认识C已基本赞同维新派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D仍然没有冲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7【考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清末新政的认识,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解答】根据题干中清
16、政府实施新政的原则是“不易者,三纲五常 ”可知其改革只允许在封建伦理纲常范围内进行,可知其指导思想仍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范畴之内故选 D71927 年 4 月 27 日至 5 月 9 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 “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考点】国民大革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观:一是
17、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二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解答】根据题干时间可知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可知共产党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意识到掌握革命的武装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错误,C 项中“彻底摆脱了”表述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为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排除 D 项故选 B8美国传记作家罗斯 特里尔认为, “万隆时代,对毛
18、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来说,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 “脚踏两只船” 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 ”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考点】万隆会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8【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万隆会议【解答】 “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 万隆时代” ,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 B 项错误1949 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
19、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 ,与材料中外交“ 脚踏两只船” 的成就相符,故 C 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与材料中“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不符,故 D 项错误故选 C9谢冬慧在罗马法的借鉴价值中指出,公元 12 世纪始,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整理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煌,史称“罗马法复兴”由于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覆而不灭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 主要是指( )A建立人文主义世界观B复兴古典文化以促进思想的解放C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治D调整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种种矛盾【考点】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旨在
20、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解答】联系所学,伴随着罗马国家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矛盾重重,在此背景下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而出现昔日辉煌,所以 D 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文主义世界观,故 A 排除;由材料“公元 12 世纪始”“罗马法复兴”等信息,可知是当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借复兴古罗马文化来推动思想解放的文艺复兴还没有发生,故 B 排除;题中没有涉及建立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治,故 C 排除故选 D1019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
21、功的客观条件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三大社会潮流: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发展(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自由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民族主义) 【解答】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可知是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三大潮流出现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而“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些现象的实质表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是历史发展的主流,A 项符合题意;9B 项材料中“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 是指客观效果,不等
22、于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故 B 项错误;C 项是工业革命而非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催生与材料中的“促进了” 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19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表明社会主义兴起,历史的发展不再完全由资产阶级决定,故 D 项错误故选 A11 “9 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分析】本题考查俄国
23、十月革命考查七月事件的影响【解答】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革命有和平发展可能,材料中“9 月,列宁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是形势变化而非党的革命性质变化,故 A 项错误7 月 1 日,临时政府下令俄军在西方战线和西南战线发起进攻,但这次冒险失败了,故 B 项错误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与材料中“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相符,故 C 项正确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直接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体现
24、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但这种情况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过渡现象,七月事件后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故 D 项错误故选 C12以下是根据世界银行对美、英、法、日四个国家 1965、1983 和 199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绘制的示意图图中代表日本的是( )10A B C D【考点】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了二战日本经济的发展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几乎崩溃,此后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利用美国扶植日本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到 1987 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
25、国【解答】二战后,日本在短短 25 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 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 ,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是第一经济大国,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故 A 项错误; 为第二经济大国,故 B 项正确;不是第二经济大国,故 C 项错误; 不是第二经济大国,故 D 项错误故选 B二、解答题共 13 题(含选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 地有余而民不足
26、,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 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 “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 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 ”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 ”至乾隆 55 年全国人口增至 3.1 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
27、)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据吴江生中国 20 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 年,英国人口为 300 万人,1700 年为 500 万人,1800 年为 850 万人,1850 年为 1675 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 ”,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 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 1/3 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 1834 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 340 万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11(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8、,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考点】探究型材料题;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考查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和担忧人口增长的原因(2)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人口增长的影响(3)本题考查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措施【解答】 (1)第一小问重视原因,据材料一“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据材料一“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得出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税
29、收入,据材料一“庶民多则国势盛”得出人口增加能增强国力;第二小问担忧原因,据材料一“人民众而货财寡故民争”得出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据材料一“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 得出人口过多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并滋生种种弊端,据材料一“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 ”得出土地和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有限(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工业革命导致”,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
30、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第二小问问题,据材料二“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得出,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3)处理,据材料一中“担忧原因”,据材料二“ 引发的社会问题” ,结合所学得出,合理调节人口增长幅度,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社会财富、生产水平和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实现和谐发展故答案为:(1)重视原因: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人口增加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 担忧原因: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人口过多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并滋生种种弊端;土地和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有限
31、(2)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问题: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3)处理:合理调节人口增长幅度,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社会财富、生产水平和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实现和谐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
32、业发展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阐述见解题;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和洋务企业发展特点【解答】首先解读材料提取信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者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然后对信息进行说明如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 ”“187374”年到“187677”内船值数据增加得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度发展迅速,据材料“ 1886”年到“ 1893”内船值数据减少分析得出又迅速萎缩;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从
33、发展迅速、迅速萎缩两个角度回答,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政府的支持使其发展迅速,得出迅速萎缩是由于外来企业排挤,封建因素的制约如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信息,第一小问信息,据材料“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经济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学习西方逐步付诸于实践;第二小问说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得出,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思想角度结合所学得出,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进行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故答案为:示例 1:特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度发展迅速,但又迅速萎缩说明:迅速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政府的支持使其发展迅速迅速萎缩:外来企业排挤;封建因素的制约13示例 2:信息:经济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说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信息:学习西方逐步付诸于实践说明: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进行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