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能力摘要在历史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本文就四方面能力培养阐述了一些想法。关键词 创新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创新精神的要求日趋迫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扬他们的个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教人以渔。 ” 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
2、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养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意义(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教师
3、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和学相互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统一,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主动示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质量,从而提高教的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觉实践、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掌握了自学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必然是最有效的学,同时也促进教的有效进行。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自
4、主学习、自主发展习惯,是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较长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和发展行为。经过几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如果把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教学程序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讲课脱节的现象。学生的进步告诉我,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方法,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是学生自主能力提高的关键。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绝不是一次两次训练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付出辛勤的劳动。总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各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训练,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培养了独立自觉的学习
5、和发展习惯,并且熟悉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内容、方法和做法,必将有利于今后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如何搞好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和提高。二、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内容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独立学习、独立发展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是由许多独立学习、独立发展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主要培养哪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呢?(一)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
6、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 ,从内容看是一个以目录、引言为纲目,以学习目的为导向,以正文为主体,以资料、史料为辅助,以练习、思考与实践为检测的整体结构,其中各部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学生阅读教科书应切实做到:读目录,把握全书的总纲;读引言,了解课题的概要;读学习目的,明确课题的教学目标;读资料、史料,扩大知识面;读正文,加深理解正文,学会阅读、运用和分析史料、资料;读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在宏观上掌握课本的知识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微观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并运用科学理论具体地
7、分析各种中国古代历史问题。从而避免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时只读正文,只记条条的现象,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能力的目的。(二)提问题求解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在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就是说教师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历史教学最
8、终的目的,例如,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有的学生提出“商鞅真是这样一个人吗”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立即做出回答,而应让学生再认真阅读、理解材料,并联系所学商鞅变法内容,然后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会寻找到答案。(三)整理知识的能力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广泛、零散,知识点多,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不容易记住。这就需要通过串线织网,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简约而集中,完整而系统,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并便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这一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找出知识之间的联
9、系,使知识系统化。一般采用以下形式:一是全书学完后归纳整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二是一课题或一节结束直用图表、提纲等形式将知识归纳整理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三是课堂讨论结束时席整理,一般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实践证明,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能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四)思维理解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
10、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爱好;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楚、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措施(一)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对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我注重教他们学习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重点放在独立理解的能力上;对中学三年级学生,我注重教他们应用历史知识的方法,重
11、点放在独立应用的能力上。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自学的具体方法,如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历史教材方法运用到预习上,认真阅读历史教材,想想教材中主要讲什么,用语言叙述出来;结合课后的问题,看看教材中的重点,自己是否会回答;最后,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联系现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的学习步骤在课堂上学过,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反映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稳步提高。(二)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得中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和基础各不相同,要使他们都有进步,除了全班性的指导与要求外,对不同的学生还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
12、帮助,尤其要注意对差生的帮助。具体做法是:编写不同层次的自学提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发展其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教给学习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布置难度大的课外作业,要求部分学生自愿完成。这样,就避免了一刀切,避免了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使学生各有所得。(三)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教师系统讲解,以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讲上,学生缺乏主动性,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而,不可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俄国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
13、指出:“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 ”教师只有把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兴趣,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学习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控求,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成为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人。四、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要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培养才能逐步形成。我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教师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让学生明白
14、教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特别是教师讲课时要精讲,应把提出问题和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相结合。例如,学习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帝王时,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其程序是:教师先编写好案例供学生预习和教师讲解用,然后让学生编写评价人物的案例,学会运用。讲解时教师首先做好示范,详细讲解怎样分析有关案例,即先亮明自己对某杰出帝王的看法观点,认真联系史实说明自己理由,然后指出某杰出帝王的功过关系及其阶级立场,阶级实质。学生对分析评价杰出帝王的案例各步骤都清楚了,就会分析变通了的案例,并会独立编写评价历史人物的案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二)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我主要把握了以下环节:(
15、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好的题目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并能主动地认真阅读、思考、准备、参与;(2)灵活恰当地引导讨论。讨论当中学生发表各种意见,教师只有善于引导鼓励,才能使讨论顺利有成效地进行;(3)扼要明克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论思路,强化通过思考得到正确意识。例如,在学习北宋澶渊之盟时,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宋辽澶渊之盟盟约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各州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阅读这一材料并用所学知识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已见,气氛十分活跃
16、。通过指导,学生从分析这一材料背景入手,然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得出,这一盟约虽然造成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却维持了宋辽长期和平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这一结论。这个讨论使学生既明确了澶渊之盟的作用、影响,又使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高。(三)自主训练传统的教学很严重的一个弊端是教师通篇讲,满堂灌,学生缺少在课堂中观察、阅读、讨论等独立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学习、训练是不可能形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来读书、思考、作练习、动手操作,
17、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手。为了提高自学效率,我在课堂采用了多种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发挥其整体功能:大量采用录音、录像、幻灯等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运用试讲、评析案例、自编命题、写小议论文、整合教材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用小组比赛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各种方法的运用,都特别注重让学生的充分参与,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几点心得(一) 必须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摈弃一切华而不实的形式,切实树立
18、“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为新时代培养新型人才,就要充分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为其今后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新一代教师的历史使命。(二) 必须充分研究教材现行二期课改新教材顺应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教材中既有要求全体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又有不做统一要求,专供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
19、选择的内容;教科书既提供了思维材料,提出问题,又有给出不同观点,不给出现成的结论;教材还增加了研讨性和实践性。这些改革既可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又可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思想知识。教材的这些变化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吃透、理解,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只有充分运用教材,才能既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又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三) 不能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真正体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对不同知识点,不同教学要求适当地运用且不能忽略使用的目的,以追求最佳的使用效果,切不可为造成课堂表面的热闹,为用而用而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 教师“主
20、导”不可缺利用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培养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及时矫正学生学习中暴露的缺陷和问题,重视学生知识的反馈。 参考文献: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初中新课程放方案学习资料汇编 2、陆志平主编:激活创造的潜能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版3、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探微,课程教材教法 2000(3)4、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得方法与范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 月版5、 中学历史教育论 (学林出版社 聂幼犁 著)6、 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 (科学出版社 徐锡祺 主编)7、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良方 主编)8、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案例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