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系列练习 3(附详解及答案)_72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 (2 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
2、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写实,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
3、、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 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6 分)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 ,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4、、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 1 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 2 分,作者心境 2 分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二题。 (8 分)清平乐 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 分)拟人(或比拟) ;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评分标准:本题 4 分。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3 分,修辞
5、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2、 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 ,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4 分)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 4 分,每问 2 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 1 分。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6、问题。(8 分)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 “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
7、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巧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SHANG)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
8、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分)答: 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 分) 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 分)(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作故乡亲人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2 分)答: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有意味“。(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4 分)答 客居他乡,思乡心切: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14、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鹧鸪天 贺铸紫府东风放夜时
9、,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这首词就是写梦中京城元宵节的欢乐情景,以及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上片写梦境。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首句用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欢乐美妙的氛围之中。尽情游览之后,词人仿佛和一个女子相伴而归。这女子步态多姿,好像一步一朵莲花;这女子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他们亲密地行走在一起,周围的环境是:“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虽是曲终人散、天色将晓的时光,但节日的痕迹仍处处可见。“五更“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十里“点出
10、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从侧面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也符合梦境似断似续、似真似幻的实际情况。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使人对东京元宵之夜产生了良辰美景、舒心惬意的印象,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梦中京城,如今天涯;梦中佳节,笙歌灯火,激动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琐碎平凡的减衣换季;梦中的五更,他与佳人相伴,踏月赏灯而归,眼前的拂晓,只有对往昔的
11、思念,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凤凰城阙“远在天边,当年的生活亦不再来。“知何处“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不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吗?从中体味出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注作者在青年以后,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本词作于此间。紫府:紫色象征华贵,此处代指整个东京。放夜:解除夜禁。唐发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秾李:形容女子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1)这首词上片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3 分)答:运
12、用了对偶(或对仗)手法(1 分) 。“五更钟动“对“十里月明“,“五更“句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1 分) ;“十里“句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 (1 分)(2)本词上片忆旧,下片写实。请从往昔对比的角度,简要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5 分)答 :昔日是笙歌阵阵、灯火璀璨,场面热闹,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1 分) ;往昔居于繁华的京城,如今独处暮春时节的天涯(1 分) ;昔日凤凰城阙佳人相伴,如今犹如一只孤雁,在稀疏的晨星中鸣叫着飞过(1 分)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有志难展,郁闷孤独,怀才不遇的情感(2 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送沈子福归江
13、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此诗后两句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 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像奇特、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