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1].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6317913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先秦文学概况: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 、 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 、 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 、 老子 、 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 、荀子为代表。(一) 诗经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2、 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 、 “四家诗”之说。诗经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3、 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

2、丰富,韵律和谐。(二) 氓1.氓选自诗经。卫风 ,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 是 ) ,体无咎言” 。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 “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4.氓的思

3、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 习 )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简或选)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7.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

4、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三)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 ,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四) 将仲子1.选自诗经。郑风 ,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五) 硕鼠1.选自诗经。魏风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

5、想境界的热烈向往。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 “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 “乐国” “乐郊”即是理想之地。(六) 蒹葭1.选自诗经。秦风 ,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

6、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简或选)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表示时间推移。表现抒情主

7、人公的苦苦求索。 (简)(七)屈原: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 。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3、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4、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王逸的楚辞

8、章句是最早的注本。5、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 25 篇。王逸认为离骚 、 九歌 、 天问 、 九章 、 远游、 卜居 、 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6、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八) 湘夫人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 ,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3、 湘夫人的艺术特点1、本文主人公是湘君,描写的是湘君站在湖水边抒发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借献给神灵的乐歌,抒发人

9、世的离合悲欢,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2、文章感情深沉,委婉细致,具体描写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细致的心理变化;3、写法上情景交融,把湘君、湘夫人的相思之情放在秋天洞庭湖的大背景之下,使人眼前浮现出一片情景交融的艺术景象;4、语言清丽优美,节奏舒缓悠扬,很好地适合了情感的表达,运用比兴手法,带有南方民歌特色。(九) 国殇1.是九歌中的一篇。 “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简)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

10、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简)4.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 (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十) 哀郢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

11、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 (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 “陵阳”在今安徽省。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 “顾龙门而不见” “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 (简或选)7.诗中

12、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 、 “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 (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 (简)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 (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9.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

13、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十一) 离骚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 ,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

14、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 、桀纣“捷径以窘步” 。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 ,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十二) 左传:左传与公羊传 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晋楚城濮之战1.“城

15、濮”故址在今山东省。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 ;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 。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 “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 “退

16、避三舍” ,后发制人。 (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 (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简)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 (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 (简)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

17、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简)(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1. 选自左传 ;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 , “邻”指晋国。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今山西省) , “王”指周厉王。(十四)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1.选自国语 。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十五)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

18、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1.选自战国策 ,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十六) 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 (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 (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

19、否找到知己者。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 (简)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 “恶之” ,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 (简)6.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 ,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 (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

20、着;深谋远虑, “复凿二窟” 。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十七)论语: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2.侍坐中“夫子哂之” “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3.侍坐中“吾与点也” , “点”指曾皙;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 (简)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简)(十八)孟子:1.大力宣扬“人性

22、善” ,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

23、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 “挟泰山以超北海” “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

24、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 “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8、 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孟子仁政包括三方面面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这心对待民众) 、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 。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这种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现实的憎恶,对于百姓的同情

25、,体现了其“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实质上是同情百姓,要求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生活;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这种主张在历史上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此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

26、,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本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语言。文中许多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 、 “挟泰山以超北海”、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都使得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十九) 鱼我所欲也章1

27、.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二十)墨子:非攻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二一)庄子:逍遥游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逍遥游的含

28、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4.“鲲鹏展翅” “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 。5. 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6、 逍遥游的艺术风格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

29、,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不空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性。(二二)荀子:劝学篇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 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义是专心如一。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0、, “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 “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简)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

31、,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4)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简或选)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简)(二三)韩非难一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2.难一 (一)晋文公之赏(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二、秦汉文学概况:1、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性作品: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栗疏 、桓宽盐铁论 、王符潜夫论 ,仲长流昌言 。2、汉赋四大家及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 ;

32、拘雄长扬赋 , 甘泉赋 、 河东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 归田赋 。3、汉赋艺术特点:主客问答的形式;铺陈夸饰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体制宏大。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而带感情;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叙事性。5、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及特点: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汉书是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并称史汉。 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体制继承史记又有变化,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列传” ,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6、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反映阶级压迫与反抗,如东门行 ;揭露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

33、苦,如战城南 ;反映婚姻爱情,如上邪 ,焦仲卿妻 。(一)李斯:谏逐客书1.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 。列举的秦国著名客卿有: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该文列举广招客卿而富国强兵的秦国四代君主是: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奏昭王。3.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指百姓。4.谏逐客书中的“书”与与陈伯之书与山巨源绝交书 报任少卿书的“书”不同,为奏议书。5.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明逐客之非的:(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

34、使秦国富兵强。 (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 (简)6.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十分醒目,发人深思。 (简)(二)贾谊:过秦论1.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均上奏汉文帝。2.过秦论属史论体。结句拟括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作品描写陈涉起义

3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等,文采飞动,极有感染力。4.过秦论 “当是时,商君佐之” ,商鞅辅佐的是秦孝公。5.过秦论中“过”的意思是:指责过失(即指出过失) 。6.过秦论的题目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1)题目意为论说秦朝的过失。 (2)是为了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简)7.过秦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这一结论的:(1)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2)用层层对比的手法叙述历史事实,秦的发展,登峰造极而迅速覆亡。 (简或选)8.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手法及时突出主旨的作用:(

36、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 (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论述)9.过秦论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10.语言特色: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简或选)(三)晁

37、错:论贵粟疏1.这是晁错上给文帝的奏疏,选自汉书。食货志 。主要论说以粮食为贵的道理:“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要重视农业生产。2.论贵粟疏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当时可行的具体措施。明君要“贵五谷而贱金玉” ,国家要“损有余补不足” 。(四)司马迁: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 3000 多年的历史。史记中用于记述帝王事迹的是“本纪” 。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是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传纪文学,代表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报任少卿书1.本篇是书信。任少卿,作者的朋友,名安。任安受牵被腰斩

38、,曾写信向司马迁求援,司马迁作此书回报。信中,作者自述了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以及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这篇不可多得的“奇文”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论点。2.提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成为“发愤著书”理论的是司马迁。 (见报任少卿书 )3.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创作目的在于成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事业。4.书中与“身残处秽”同义的句子是:“大质已亏缺矣” 。(五) 项羽本纪1. 这是史记人物传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作品对项羽的坑

39、秦卒、烧秦宫、屠咸阳、烹说者只轻轻带过,主要歌颂其作战的勇猛,同情其不幸结局。2.项羽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学了兵法,可以抵挡万人。3.秦始皇出巡,项羽见之曰:“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见之曰:“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分析两人的不同性格:(1)项羽与秦有仇,出身贵族,有大志,锋芒毕露;(2)刘邦出身平民,艳羡心理,有大志,性格略委婉。4.项羽本纪 (节)中的主要情节:项羽小时学书学剑故事;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 ;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 ;垓下之围(叙写项羽最后结局,

40、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5.项羽本纪中的成语: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6.以“鸿门宴”为例,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范增深谋远虑,对刘邦极为警惕,能审时度势;刘邦工于心计,能言善辩;樊哙忠心耿耿,率直豪爽;张良有情有义,胸有成竹。(简)7.“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常以身翼蔽沛公”者为项伯。6.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作者以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深刻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1、项羽的性格:志向远大,勇武过人,豪爽刚直,还有几分厚道

41、,但同时他头脑也比较简单,粗疏寡谋,容易轻信。2、项羽的历史功绩:为推翻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推翻秦朝后他成为天下诸侯。3、项羽的错误:他是站在被推翻的六国贵族的立场上反抗秦朝的,所以推翻秦朝后他的措施、策略违背了历史,导致天下重又陷入战乱,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很多失误,失去了统一天下、消灭对手的机会,同时他迷信武力,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但最后在灭亡的时候他仍未认识自己的错误,还在怨天尤人。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1、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和细节。如早年小事,如第二段的巨鹿之战关于项羽除伏章邯,解赵之围,均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42、威猛无畏和善于指挥的特征,为推翻秦朝作出巨大贡献。2、通过不同人物性格对比。如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显示出项羽的有勇无谋,头脑简单,缺乏政治头脑,他不懂谋略,算不上是军事家,更称不上政治家,揭示出他只能败在刘邦手下。垓下之战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揭示人物矛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项羽乌江自刎与汉军五分其体的行径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现他的英雄本色。3、通过一些具体场面的描写和渲染,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被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态度:司马迁对于项羽既有喜爱,又有惋惜,把他刻画成一个悲剧英雄。4、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由于作者个人遭遇,对项羽是笔端含情,时露惋惜之情。本文着重歌颂项羽英勇善战,同情

43、其不幸的结局,人物的形象在本篇中得到了有所侧重然而突出鲜明的表现。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 “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 (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六) 魏公子列传本文选自史记 。魏公子即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战国时代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表现了他窃符救赵的壮举。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献计并自刎的人是侯生,即侯赢。(七)班固: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

44、代史,经多人之手成书。班固死前只写出汉书的大部分篇章,其妹班昭在马续协助下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著。苏武传1.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苏武父名苏建,因军功封侯,苏武的传记附在他的传后。作品略写苏武出使匈奴、归汉等,而对卫律逼降、李陵劝降以及苏武卧雪牧羊剐重点详写。2.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3.苏武传中以人情感化劝降的是李陵,用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手段逼降的是卫律。4.苏武传中“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北海”指今贝加尔湖。5.比较卫律和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卫律死心塌地投敌,满足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幅叛臣嘴脸;李陵计较个人恩怨,置

45、民族大义于脑后,但内心尚有愧,面对苏武,痛苦而泣。 (简)6.以苏武回答李陵的劝降分析苏武的思想境界,即苏武形象:满腔爱国之情,坚持民族气节,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绝不贪图功名利禄。 (简)7.分析文章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一般情况只作简要交待,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对卫律的逼降和李陵的劝降以及卧雪牧羊等,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简)8.典故“鸿燕传书”出自苏武传 。常惠叫汉朝使者对单于说:“皇上在上林苑射猎,射中一只雁,雁足上系着用绸子写的信,上面说苏武一行人在某个大泽里。 ”8.分析苏武传中

46、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八)张衡: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诗用比兴手法,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宝比仁义,以水深雪纷

47、比小人。四愁诗1.张衡同声歌 四愁诗在五、七言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2.四愁诗是骚体诗,但不是对屈原作品的刻板模拟。它是中国诗史上较早的七言诗试作。最早录此诗的是文选 。所思:是心中思念的人;太山:即今山东泰安的泰山。本篇写怀人愁思。(九)汉乐府 :1.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乐府”是汉代的乐府诗。叙事性是汉乐府的基本艺术特色。2.乐府负责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供演奏之用起于汉武帝。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汉乐府在形式上采用杂言和五言,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诗体。其中特别是五言为汉代民间首创,后经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陌上桑

48、1.叙事诗,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遭到严正拒绝的故事。2.分析采桑女子秦罗敷的形象:美丽,勇敢、坚贞;聪明机智,能说会道。 (简)3.通过夸饰秦罗敷的服饰和用具之美以及观者的反应,侧面描写其美貌,以人物对话入诗。这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喜剧气氛。4.“夸夫”对丰满人物形象和增强诗的喜剧意味的作用:表现罗敷的聪明机智,能说会道;揭露了封建官僚害怕上司的心态,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增加了喜剧性。 (简)(十) 平陵东汉乐府叙事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把小黄牛卖掉来凑钱赎身。(十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这是古代最长的一首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借孔雀起兴,预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3.主题思想:通过刘兰芝、焦仲卿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讴歌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简)4.主要情节和结构方式:(1)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