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伤寒金匮类文献剖析.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94312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金匮类文献剖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伤寒金匮类文献剖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伤寒金匮类文献剖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伤寒金匮类文献剖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伤寒金匮类文献剖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金匮类文献,龙奉玺,伤寒金匮类文献,伤寒、金匮类文献是指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对二书而撰写的研究、普及类著作,包括以整理、校勘、注释、语译、专题发挥、教材等多种形式撰写的各种著作。,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一、伤寒论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伤寒论东汉末年张机所撰。南郡涅阳人,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术远超于师,与当时著名医家华佗齐名。,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该书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医家及作者自己的临床医疗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

2、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典。,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伤寒论其中的“伤寒”部分,全书10卷,22篇,113方。 卷1为“辨脉法”、“平脉法”,主要论述伤寒病的脉证和预后及内伤杂病之脉证。 卷2“伤寒例”、“辨痉湿蝎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证并治上”3篇,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传变与温、暑诸病的辨析等。,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卷3至卷6共7篇,主要阐述六经病脉证及治疗。 卷7至卷1讨论了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治法,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脉证治法。,第一节 伤寒

3、类文献,伤寒论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即按六经传变的原则,把外感疾病发展中各个阶段所出现的各种上综合症状概括为6个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仲景创造性的对外感疾病的证候及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并把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与整个脏腑经络紧密联系起来,作为辨证的客观依据。书中运用了汗、吐、下、清、和、温、补、消等八法治疗原则,并以制方严谨、用药精恰为准范,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辨证纲领和具体治疗措施,使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 起来。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第一节 伤

4、寒类文献,二、伤寒论的流传及版本情况 1.脉经是现存伤寒杂病论的一种最早的古传本。 2.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伤寒论的早期传本之一。 3.外台秘要引录仲景佚文206条,可视为另一版本。,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4.五代高继冲,进献伤寒论。 5.校正医书局,将伤寒部分的不同传本分别整理成伤寒论10卷(称之为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8卷。并将杂病、妇人病和食禁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方论3卷,并刻版刊行。至此伤寒论基本定型。先后刊行了大字本、小字本及国子监3种。,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6.今存的所谓宋本,为明赵开美影宋刻本。 明万历年间,赵开美在刊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后,又得见宋本伤寒论,进行了影摹,并于1599

5、年连同注解伤寒论伤寒类证金匮要略方论合辑成仲景全书行世。今世间流传宋本多为据赵氏影宋本的复刻本。,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金匮玉函经也是校正医书局于1066年整理校定刊行于世的伤寒论另一古传本。林亿等宋臣对些书内容采取了慎审态度,没有与伤寒论合并到一起,以便使后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三、伤寒论的整理注释与研究 (一)注释类 1.原文注释 特点:原文条文的编排依照王叔和整理、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本为准,对原文的编次不作大的改动,只是进行注释。其代表有金成无己、明代张遂辰、清代张志聪、陈念祖等诸家的著作。,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1)金成无己撰注解伤寒论10卷 1144年,是第一

6、家全文注释伤寒论的专著,其注释参内、难为依据,引金匮玉函、金互相印证,旁参千金、本草诸书。被后世誉为“以经解论”、“以论证经”的典范,对继承发扬仲景学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2)明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7卷 1644年 态度尊重王叔和,赞成成无己。在成无己基础上选取了朱肱、许叔微、庞安常、张洁古、李杲、朱震亨、王履、王肯堂等诸家之说,对六经辨证及脉理均有全面的阐述,成为一部维护伤寒论原貌的集注性著作。,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3)张志聪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1683年 核心理论是运气学论,他认为仲景伤寒论所撰 用的“阴阳大论”乃内之七篇大论,故以此理论全面阐述外感

7、疾病,着重从气化角度解释六经实质,以及六经诸证的病因病机,进而说明了六经六气为病的生理特点。,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4)清陈念祖伤寒认浅注6卷 1803年 推崇张志聪以五运六气原理阐发六经病变的观点,提出了“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不读伤寒论”,故首论标本中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及其对认识伤寒诸证的重要性,并附图以明之。 其释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5)其它 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7卷 180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伤寒论研究4卷 1924年 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1959年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1991年,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2.考证注释 特点:认为王叔和、校正医书局整理校正的伤寒

8、论篇简错乱,已失仲景之旧,于是对伤寒论原文逐条考证,重新编排,然后再进行注释,其目的是“玉石有分,主客不乱”,以复仲景原意。代表明代方有执、喻 昌,清代张璐、程应旄、周扬俊、沈明宗、舒诏、黄元御等医家。,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1)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8卷 1592年 删去“伤寒例”,将“辨脉法”和“平脉法”移至书末,对原文逐条考订。 以其“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之说为纲重新加以编次注释。 特点:打乱伤寒论次序,反王批成,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2)尚论篇明喻昌 8卷 1648年 赞成对伤寒论重订 提倡纲目之说,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热”为四季主病之大纲。四季之中以“

9、科月伤寒”为大纲,太阳病以“风伤卫、寒伤营、 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并以397法作为订正的准则,故以法为止,每经之下设若干法,每一法下列条文加以注释。,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3)其它 清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1667年 清周扬俊伤寒论三注16卷 1677年 清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8卷 1693年 清舒诏舒氏伤寒集注10卷 1739年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14卷 1756年。其注文多以六经气化来阐述伤寒的病因病机。,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3.分类注释 特点:避开错简之说,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阐发伤寒论的原旨,其研究方法多将仲景原文按照方剂、治法重新编次分类,加以注释。代表医家:柯琴、徐大椿、尤怡等

10、。,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按方类证 (1)柯琴伤寒来苏集8卷 1674年 包括伤寒集结注伤寒论翼伤寒论附翼3部分。 主张“以方名证、证从经分”的原则。如将太阳病分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 葛根汤证等11类。此法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2)清徐大椿伤寒类方4卷 1759年 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主方之下。认为伤是随证立方,只要掌握方的应用,就可变化无穷,这种方法与拘泥遵经考订不者不同,很受后世医家重视。,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按因类证 (3)清钱璜伤寒溯源集10卷1707年该书以方证的原因为归类标准,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突出了按因类证的特

11、点。 按法类证,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按法类证 (4)清尤怡伤寒贯珠集8卷 1729年按法类证,随证立方,附以注释,突出治疗原则。采用按法类证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以统括伤中的各种治疗方法。,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按症类证 (5)清沈金鳌伤寒论纲目16卷 1774年,以伤寒百余个主要症状为归类标准,将其具有该症状的条文汇列于下,加以比较分析,阐明了伤寒主要症状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疗异同。,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分经审证 (6)清陈念祖伤寒医诀串解6卷 1856年 该书吸取出其他伤寒流派的优点,立足于六经气化理论,创分经审证之法。,第一节 伤寒类文

12、献,(二)专题研究类 这类著作不采取逐句的注释形式,而是对伤寒论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分析、论辨、发挥、解疑、补订、提要、归纳整理等方式研究。,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1.宋韩袛和伤寒微旨论2卷 1086年,论述辨脉、汗、下、温选装治疗大法及用药和病证的论治。 2.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6卷 1100年,论治伤寒主要从病因、发病着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进行探讨,强调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3.宋朱肱南阳活人书20卷 1108年 据经络识六经,阐述六经分证的特异性和六经分证的重要性。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即足之六经,并用些六条经络循行走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

13、转归的机理。,第一节 伤寒类文献,4.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2卷 1132年对伤寒的证候、病证、治法和用药等加以发挥 5.元王好古阴证略例1卷 1236年 专论三阴虚寒证,重在辨误识阴证伤寒,书中对仲景温里扶阳诸方,阐发精辟。 6.明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8卷 1604年 采诸论,释伤寒病证及广药,并有所发挥,成为明以前研究伤寒论的集大成之作。,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一、金匮要略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书分上中下3卷,以疾病分篇。其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的证治,以及有关急救、脏腑经络病脉和食禁等。,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本书继承了内的思想体系,运用了内的阴

14、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总结了东汉以前丰富的诊疗经验,提出了辨证论治和方药配伍的基本原则,与伤一起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成为我国最早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对中医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形成以及对杂病的诊治,均起到典范作用,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而仲景之主被誉为“医方之祖”,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二、金的版本流传情况 1.北宋王洙 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2.校正医书局依据此本,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杂病和妇人病”两部分,并把下卷方剂分列各证之下,重新金匮要略方论,为上中下3卷。,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经宋校正医书局

15、林亿等人校定后刊行的金匮要略方论,其文字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类版本。初刊本约1066年。 3.明 1599年赵开美在辜负仲景全书时,据邓珍刊本重新刊刻的金匮要略方论(称赵开美本),为现存较早且为国内学者公认较好的金匮本子。,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三、金匮要略的注释与研究 (一)注释类 1.元 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3卷 1368年 2.清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25卷 1671年 该 书论注,或引经析义,或阐发己见,注重脉证辨析,将有关病的脉象表现联系起来,探讨其规律,提示病证的共同点。被后世研究金者所推崇。,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3.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3卷 1721年,改正原文传刻之误 特点:注释明晰

16、,条理通达,被后世称为注释研究金的范本,阐发金者多宗此书。且联系临床,影响较大。,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4.清吴谦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8卷 1742年,逐条注释,订正讹误,并集前人注释之精华,加以阐发原文精义。成为清代正误存疑整理编次金的较好著作。 特点:整理质量最高,标准教材,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5.清黄元御金匮悬解22卷 1756年 6.清陈念祖集注金匮要略浅注10卷 1803年。 清末唐宗海备加推崇,以中西医汇通之理,对此书加以补正,撰成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7.清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6卷 1806年,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8.民国黄竹斋金匮要略方论集注1925年 9.秦伯未金匮要略亲简释

17、1957年 10.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1990年,本书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对金进行了详细的整理与校订,校注原文以“正字形、明字音、辨讹误、释辞句、删衍补阙、消疑解难”为重点。并于每条文后设有“按语”,阐释原文深旨,提示新义。既保持原貌,又体现现代研究的新成就。,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二)专题研究类 清喻昌医门法律6卷,1658年,对金的证治法则阐发精详 清徐大椿兰台轨范8卷,1764年,对金方药的串解和临证运用均有简要的提示,对后世研究方义均有启示。,第二节 金匮类文献,清王晋三编绛雪园古方3卷,1732年,取仲 景之方,对金解方、明证、释药阐微发挥,把辨证论治融于理法方药之中。 清邹澍本经疏证12卷,1832年,以疏证本经药品为主,但多取伤金方证,以经方释本经主治之证,以本经析古方之用,进而阐明以药证主、据证论药的精义,故此书可作金方注读本。,推荐版本,伤寒论。(汉)张机撰,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据赵开美复刻宋本铅印本。1955 金匮玉函经。(汉)张机撰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起秀堂刻本影印。1955 注解伤寒论 。 (宋)成无己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赵开美刻本影印。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