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 pyogenic osteomyelitis 概念:化脓性细菌所致骨感染 中医“附骨疽” 感染途径: 血行(血源性骨髓炎) 伤口(创伤性骨髓炎) 临近软组织(外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一、病因 致病菌: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 发病条件: 体内感染、治疗不当 机体抵抗力降低 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原因可能为: 易外伤出血,抵抗力降低 该处有丰富毛细血管网。儿童骺板附近为 终末A、窦状V、血管弯曲成襻,血流缓慢, 细菌易停留。,二、病理 病理变化: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有新生骨 儿童经关节囊,成人经软骨板 化脓性关节炎 干骺端 骨小管 骨膜下脓肿
2、破骨膜 软组织脓肿 感染灶 骨小管 破溃 (脓肿) 髓腔感染 外1/3皮质骨缺血 坏死骨吸收 内2/3皮质 骨缺血 死腔 死骨 窦道 周围骨膜 炎症剌激 新生骨 骨包壳,三、临床表现: 1、好发儿童,长骺干骺端,常有外伤史,能找到 原发感染灶不多 2、全身毒血症状,发病急骤,寒战、高热39以上。 3、局部表现 持续剧痛,俱动、皮温高、深压痛 髓腔脓肿 压痛明显、肿胀 骨膜下脓肿 疼痛减轻、红、肿、热、压痛明显软组织脓肿 脓液排出、体温下降、症状缓解窦道 关节红肿热痛 化脓性关节炎,四、临床检查: 血液:WBC10109中性粒细胞90% 血培养可有致病菌 分层穿剌脓液细菌培养,涂片 X线: 早:
3、层状骨膜反应,干骺端骨质稀疏 稍后:散在虫柱样破坏,密度增高影死骨 CT: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 核素骨显像。,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疾病诊断,有下列表现均应想到有 急性骨髓炎可能: 急骤高热与毒血症 长骨干骺端剧痛、俱动 明显压痛区 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MRI 局部分层穿剌有诊断价值 病因诊断:致病菌,鉴别诊断 1、蜂窝织炎、深部脓肿 全身症状轻 不常见于长骨干骺端 局部炎症明显 2、风湿病与化脓性关节炎:特别是儿童的类风 湿,有高热。 3 、骨肿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儿童、发热。 发病不急骤,骨干居多,早期关节活动好, 表面曲张血管可及肿块,病理。,六、治疗: 1、抗菌素治疗 早期:
4、5天内运用 方法:一种针对G+球菌抗菌素,另一种广谱抗菌 素。药敏后再调整。 结局: X线片改变前,全身、局部症状消失(骨脓肿形成前已控制) X线片改变后,全身、局部症状消失(骨脓肿已控制) 全身症状局部症状(抗菌素不能消灭脓肿) 手术引流 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不消退(耐药、骨脓肿形 成或迁延性脓肿)切开引流,2、手术治疗 目的: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状 阻止急性慢性 时间:早、抗菌素治疗后36 48 - 72h不能 控制症状 方法:钻孔引流、开窗引流 伤口处理 闭式灌洗引流 单纯闭式引流 伤口不缝、填充碘仿纱布延迟缝合,3、全身辅助治疗:降温、补液、输血、清 热解毒中药 4、局部辅助治疗:肢体固
5、定,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一、病因: 1、急性感染末彻底控制 2、低毒性感染,发病即为慢性 二、病理: 死骨:坏死的密质骨脱离,不规则,密度高, 难吸收。 死腔:坏死松质骨吸收,死骨排出 骨包壳:死腔周围骨致密硬化、外周骨膜增生 窦道:脓液、死骨经软组织、皮肤排出。,三、临床表现: 不发作时:不痛、微痛,可见窦道口及分泌物 发作时:局部红、肿、热、痛、体温升高, 窦道口有较多脓液、死骨排出。 长期反复发作,肢体短缩、变形、关节挛缩、 病理骨折,窦道口有色素沉着,湿疹、疤痕、 恶变征。 X线:密度减低区内有不规则密度增高影, 密度减低区内周围骨硬化, 骨表面大量层状密度增高影、骨干粗大、变形,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反复发病史,经窦道有死骨排出 临床表现 X线表现 鉴别诊断: 骨结核,五、治疗: 1、手术指征:死骨、死腔、窦道 2、手术禁忌症: 1)急性发作时 2)大块死骨出现,包壳尚未充分 形成 3、术前准备:细菌培养+药敏 抗菌素运用二天以上,4、手术方法 1)清除病灶 2)消灭死腔 碟形手术 肌瓣填塞 闭式冲洗 庆大霉素骨水泥珠链、二期植骨 3)伤口闭合 一期缝合 orr疗法或肌皮瓣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