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琵琶行(并序),琵琶行,孺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诵琵琶篇唐宣宗挽白居易联,白居易琵琶行 李贺李凭箜篌引 韩愈听颖师弹琴,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772年84
2、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者简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的闲职。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课文背后,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
3、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
4、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 3.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铮 zhng 悯然mn 浔阳xn 捻nin 霓裳nchng 间关jin 衣裳chng 红绡xio 钿头银篦din b 谪居zh 还独倾hun,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段:浔阳江头夜送客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曲终自叙身世苦 第4段: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5段:琵琶再起青衫湿,文章结构,江头送
5、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琵琶行,独自弹琵琶,欣赏琵琶,演奏琵琶,感叹世态,自述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曲,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琵琶女,送客闻琵琶,第三段:江中诉说苦身世,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过渡句由弹奏琵琶转入自述身世。 自言本是京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早年生活:奢华惬意 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年长色衰:寂寞冷落 前后两种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这样
6、写有什么作用?,不矛盾 起对比反衬作用年轻美貌年长色衰门庭若市孤守空船夕日欢笑今日辛酸夜梦往事孤寂伤感,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
7、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过渡句承上(第二、第三段);启下(第五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文的主题句。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 我从去岁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 今夜闻
8、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
9、泣。 “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衰:寂寞冷落。,主 题,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写作艺术,、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
10、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琵琶女的演奏(三次),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略写)“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
11、青衫湿”(侧面烘托),“同是天涯沦落人”,照应,(点明主旨),琵琶女三次演奏,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互 文),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一次演奏:,“惨”!(离愁、沦落),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江上聆听琵琶曲,第二次演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
12、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二曲,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开始:,大弦嘈嘈急雨,小弦切切私语,错杂弹、落玉盘,间关滑,幽咽难,冷涩凝绝,不通暂歇,银瓶-乍破-迸,铁骑-突出-鸣,收拨、划,一声、裂帛,秋月白,过渡:,发展:,高潮:,尾声:,霓裳六幺,(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过程,
13、场景,特点,方法,浊杂粗重,轻细凄切,清脆圆润,婉转凝咽,声弦暂歇,雄浑激昂,清脆尖利,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以议评声,以喻摹声,以形绘声,以人衬声,以景托声,直写,间写,雄浑、激昂、大气,悄无言,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水浆迸 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旋律,乐曲旋律及情感的变化,倾诉悲情,急切愉悦,幽愁暗恨,激愤难言,郁结胸中,重闻琵琶青衫湿,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满座皆泣,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14、,第三曲,凄凉、悲伤,却坐、促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皆掩泣,无尽的感伤,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点评:,讨论: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 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
15、遇、对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 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 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 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闻声作叹息,琵琶行结构图,月夜弹琵琶,凄凉话身世,满座皆掩泣,却坐促弦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翻作琵琶行,月夜听琵琶,歌女的身世,诗人的感受,故事情节 明线(实),感情波澜 暗线(虚),听戏(叶君健),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
16、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明湖居听书(刘鹗),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
17、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二)有争议的问题关于琵琶行主旨的不同理解。 1.认为这首诗倾诉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怨愤,诗人与琵琶女之所以能结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们相互从对方的身世中看到了各自的不幸,而诗人又领悟到了双方不幸的真正原因。2.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揭露,琵琶女的身世集中地反
18、映了封建社会中被践踏、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作者与之产生共鸣的基础,而作者自己的身世的注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3.认为这首诗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有力控诉,但也反映了作者的软弱性,在诗中,作者同情琵琶女,又自伤迁谪,基调低沉,伤感味较重,流露了患得患失的思想。4.认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作者宣扬的是宿命论思想,首先,诗中看不出琵琶女有“被压迫”过、“被侮辱”过、“被损害”过的地方,并无值得同情之处,这个形象不过是作者借以寄托“失意情怀”罢了。第二,作者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仅仅着眼于形式的相同,从而回避了现实中的严峻的政治问题,流露的是颓废伤感的情调,宣扬的是宿命论的思想。,课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