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类比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doc

上传人:fcgy86390 文档编号:6201517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类比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类比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类比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类比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类比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类比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上海市桐柏高级中学 李淑艳 马莉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刘达一、案例背景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上海市高中课本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章节的数列性质探究课。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 提出: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指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在顾泠沅博士的“三个阶段、二次反思、行动跟进”的行动教育研究模式

2、下。本课例从“背景研究” , “教学实践”和“评价反思” ,都是在“以学定教”原则的基础上的。从教材体系来看,等比数列概念的学习就渗透类比的研究方法,鉴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乐于思考新问题的特点,我们设置了有一定层次的供类比的数列问题,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测。同时根据学生目前现状,以及教材内容收集、整理、提炼利用类比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列中问题等有关素材,在自我理解的层面上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手段、教学过程,先进行第一次教学尝试,然后进行反思;再请专家、教研员、教研组长、全体组员在听取本人的设计初衷及反思后进行全方位的再设计与指导,而后开设公开课进行教研,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

3、,再进行第二次实践;第三次看目标的达成度与教师理念的转变、教学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我们就是按照这种“行动教育”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二、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围绕着“类比发现自悟”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探究教学中融合类比的探究方法,自主开展的探究式的发现学习。在初步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部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继续寻找等差、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性质的类比教学目标经历运用类比思想方法研究数列问题的过程,体验“大胆猜想小心论证”的严谨的数学发现历程。研究方法的类比本课希望通过“类比发现自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类比在数

4、学教学中的三个维度:“一维知识结构上的类比;二维证明方法上的类比;三维学生自主的理性思想方法的类比。 ” 三、教学流程首先通过科学事实鲁班造锯的典故引入类比思想,然后提出第一维问题(以回顾的形式对比出现):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定义 1()nadN1()naqN通项公式 1()nad1nnaq中项公式 若 ,2mkN、 、 2nmka若 ,2kNm、 、 2nmka简单性质若 ,npq、 、 、mnpqaa若 ,npq、 、 、mnpqa通过这一回顾,学生能从“第一维”层面上开展类比学习,体会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概念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在基本认识了类比探究方法之后,教师通过问题提升本节探究课活

5、动性和探究性,设置了若干性质探究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 1:在等差数列 中,若项数数列 是等差数列 ,则 仍是等差数nank)(Nknnka列。类比:若 是等比数列,当 是_数列时, 是_数列。nn)(Nnk问题一是在学生已掌握“数列 是等差数列,对 中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也成ana等差数列”这一性质后,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 ,让学生来类比等比数列中相应的性质,并加以证明。学生一方面从形式上加以类比,另一方面,从证明方法上也进行类比证明。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性质后,初步体验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类比”方法。问题一结束后,启发引导学生如何类比并得到正确结论?经历运用类比思想方法研

6、究数列问题的过程。问题 2:有一位同学发现:若 为等差数列,则 也成等差数列。由此经过类na1na比,他猜想:若 为等比数列,则 、 也为等比数列。你认为呢?n1n问题二是一道开放性问题,有近 85%的学生最初得到了 、 也为1na1n等比数列,并有部分同学给予了“证明” 。学生初步感觉到“和”与“积”的类比, “差”与“商”的类比。此时,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积”为等比数列,那么“和”呢?在你证明完“积”为等比数列后能说明“和”不是等比吗?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前面两个问题的解决已经隐约体验到类比不但是形式上的模仿,其证明方法、考虑角度也可进行类比,说明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已不自觉地纳入他们的

7、思维体系之中,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师:对刚才问题,同学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生 1:我判断并证明了等比数列的“和”仍然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什 q。(师环视四周,似乎每个人都投以赞同的目光,并且频繁点头表示同意) 。生 2:我有点不同意(全班只有他一人有不同意见) ,我觉得,对数列-1,1,-1,1,这个数列来说,其和不是等比数列。 (此时全班恍然,都认为是正确的)师:我们来看一下生 1 的证明过程(投影仪): , 是等比数列。你们看证明过程严密11()nnaq( 常 数 ) 1na吗?生 3:当 q=1 时,他的第二步不成立。 (此时同学们又都给予肯定) 。师:答得好。本来我们不知道这一反例,但在证

8、明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由此找到了反例,说明同学们在发现问题时,能够进行大胆猜想、小心论证的严密的科学态度。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生 4: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中,我发现除了形式上存在着类比之外,正确的要加以证明,错误的可以举出反例。生 5:我感到就算是类比的结论在形式上未必一致,但证明方法有相似之处。这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几经“冲浪”辗转,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已被唤起,严谨的数学发现历程正在探索中内化着。问题 3:一位同学发现:若 是等差数列 的前 n 项和,则 也是nSa232,kkkSS等差数列。在等比数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结论?为什么?问题 4:我们知道对于等差

9、数列 , 成立。通n1231()nad过类比,尝试发现等比数列中的相似结论并给予证明.问题三的设计和问题四是结合在一起的,设计问题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只能通过证明找到反例从而得出 不成等比数列的结论,而对类比的结论有232,kkkSS困难,甚至会有同学得出 成等比数列的结论。对于问题四,可以将问题三沟2,kk通起来探索。经过讨论、形式上类比、对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可以在学生最终明确结论后再回到问题三,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并指出“ 成等比数列”的说法虽然不对,23,kS但在“类比发现”的探究过程中也有不少新的收获。继而提问:如何改动使得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将“类比发现自悟”模式的核心学生在思维上

10、经过反复的类比、验证,自我领悟并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完全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四、教学反思第一次教学之后,在教研员、教研组长等老师的指导下,总结了以下一些不足:1在教学设计时,偏向于行形式上类比,尽管在形式上的类比达成度较高,但反映在数学实质上的内容偏少;2问题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好,问题似乎有些孤立;3题目偏多;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调整过程中关注了这两个方面:1为将“类比发现自悟”的模式更加清晰地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由重形式向重思维方式转变;2精选例题,设计的数学问题关注一题多变、多题环环相扣的连锁关系,同时体现思维“严密性” ,并且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努力实现“发现自悟”的过程。在公开课

11、教学之后,听课老师以及学科组的专家在一起再次开展了评课探讨,结合教师的反思总结如下:1本堂课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性质的类比,在学生经历了类比的学习后,能够体会:从形式上得到类比的特征,从本质上体验思维的过程,了解类比不仅是形式上的“相似” ,而是从相似中得到结论,再由论证使之成为类比。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辩证中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2本堂课知识目标的达成度较好,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类比的特征,但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地总结、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体验为主,只是学生对于“类比发现自悟”的探究方式仍略显模糊,需要今后不断尝试采用类似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3

12、教师在平时应时时具备二期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比如,在问题二中,有学生提出反例:在数列-1, 1,-1 ,1,-1,1,中, ,所以 不01nana1是等比数列。教师应加以表扬,并紧接着提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反例的,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规律?如果这位学生不能回答清楚的,可以再回顾他们的证明过程,从中寻找问题所在。这样不但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结构,而且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能进一步更深层次地考虑问题,从而为问题三打下伏笔。4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预先做准备工作,这样可以使这堂课的达成度更高。比如,在问题三中, 是非常抽象的,它牵涉到子数列的问题,而且在原设kkkSS232,计中是“数列 是等差数

13、列,请同学在等比数列中进行(1),nnnnkS类比” ,但由于证明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改为上述形势,而且考虑如果在课前能举一些例子,渗透子数列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许更容易。因此在下一堂的课中,作了如下改进:1在等差数列复习中,将问题 2、3 在等差数列中的情况进行证明,再事先将等差数列的证明打在幻灯片上,如果在课堂中学生在证明等比数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话,就可以把等差数列的证明显示给他们看,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证明的方法也可以进行类比,更加凸显类比的本质特征。事实上,在本堂课中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掌握度也更好了。如:在证明问题 3 的时候,有的同学利用前 n 项和公式证明较为繁琐

14、,而有的同学很快就得出结论,她说:“证明是类比等差数列的思路和步骤,结论是类比问题二得出的。 ”这就充分说明她已经掌握了类比的本质,表明经历几次设计问题并逐步解决、探索,学生正体验着数学思想和方法,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意识。2因为问题 2 和问题 3 是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它们的证明以及在证明过程中发现反例的这一思路是相近的,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这里就采取分组的方法,请两组同学解决问题二,另两组同学解决问题三,再进行讨论总结。实施下来,时间缩短了,而且有了比较,同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并且把原先在上课时来不及解决的推论解决了,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而且使学生对类比的本

15、质特征有了理性上的认识,从而达到了第三维:学生自主的理性思想的类比。通过“类比发现自悟”的初步实施,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通过对产生的见解的辩论进行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学习方法得到了改善,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了信心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其效果应该说是显见的。教师方面,我们得到的感受是: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对于“类比发现自悟”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应用的效果启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应多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学习经验。另外,用先进理念和经验指导教学,能使自己不断加深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教学风格,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参考资料:1 廖哲勋:关于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62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