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咖啡的加工过程采摘:分为机械采摘和手工采摘.机械采摘适用于土地平整且大面积种植的咖啡园,全世界最多使用机械采摘咖啡的是巴西 ,该方法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但采摘的咖啡豆参差不齐,品质较差.对于品质要求较高的咖啡豆一般还是采用手工采摘的方法,这种方法保证了采摘后的咖啡果实大小均匀,成熟度接近,不含其它杂质,也有利于咖啡豆的后期加工.从果实到咖啡豆:从咖啡果实到咖啡豆的加工方法大致可归为干湿加工和湿法加工.干法加工:最便宜,最简单, 最传统的咖啡豆加工法.加工时,要将收获的果实铺在水泥地面,砖地面或者是草席上.最理想的在阳光下 ,而且要在有规律的时间内用耙子把这些果实耙平,防止发酵 .如果下雨或者气
2、温下降,必须把这些果实覆盖起来以防止遭到损坏.大约 4 周后,每颗果实的含水量将下降至大约 12%.这时的果实是干的.在巴西,这个阶段的咖啡豆被冠上一个容易混淆的名字:可可(coco).此时它的表皮变为暗褐色而且易碎,还能听见咖啡豆在果壳里咯咯作响 .该过程需要比表明上看起来更多的技术.因为咖啡豆有可能被干燥过度,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这些咖啡豆就很容易在下一个阶段即去壳是遭到损坏. 反之, 没有充分干燥的咖啡豆也易受损.接下来就是把这些干燥的果实在地窖里贮存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鲜咖啡豆中的水分会继续蒸发.湿法加工:湿处理过程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多的精力,但此法却有助于保证咖啡豆的质量,减少损
3、害.干湿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区别是:在湿处理过程中,果肉被立即从咖啡豆上分离开,而不像干燥法那样让其变干。果肉在分离机中是这样被分离的在具有一个固定面和一个活动面的机器中,果实被剥皮,从而果肉与咖啡豆分离。为了保证咖啡豆的质量,果肉的分离必须在收获后尽可能快的进行,在 12 小时之内是最理想的,但是不能超过 24 小时。若咖啡豆被放置时间过长,果肉就会变得很难与咖啡豆分开了,从而导致不完全分离而肯能损坏咖啡豆。与咖啡豆分离的果实和果肉将用水冲洗掉。冲洗槽设计成就有将轻而嫩的咖啡豆与厚实而成熟的咖啡豆分开的功能。这样的分离也可以由奥高(Aagaard)分等机来完成。奥高是挪威的一名咖啡种植者,他在肯
4、尼亚种植咖啡期间,设计了一套装置,通过过滤器把咖啡豆筛选进入一个大的水容器里,大而饱满的咖啡豆首先沉入水中,比较轻的咖啡豆则一直待在大容器里。在这一加工过程中,水可以循环使用。下一步骤是最基本的发酵,也就是利用酵素的作用,分离覆盖在内果皮上的滑腻胶浆。咖啡豆被贮存在发酵箱内大约 1236 小时,所用的时间主要是由周围温度、胶浆的厚度和酵素来决定的。当这个过程完成以后,咖啡豆周围的内果皮不再粘滑了而是有卵石般的手感。在整个湿处理过程中质量控制对防止咖啡豆腐烂至关重要,因为即使只有一粒咖啡豆烂掉,都有可能损害全部咖啡豆。基于这个原因,所使用的设备必须天天清洗以确保进行下一轮加工之前没有任何杂质留下
5、。晒干咖啡豆:湿处理过程之后,咖啡豆被保存在内果皮壳内,这样的内果皮仍然含有大约 15%的水分含量是相当关键的,因为如果阿拉伯咖啡豆被过度干燥至含水量为 10%,它们就会失掉原有的蓝绿色,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外覆内果皮的咖啡豆要平铺在水泥地上、石板地上、干燥的桌子上或者盘子上进行干燥,这与干燥法很相似。较大的种植园或者雨水多的地方有时使用机械干燥,咖啡豆被放置于空调箱内,干燥的风吹在咖啡豆表面。干燥过程也可以通过太阳照晒来完成,咖啡豆要定时翻动以保证均匀,这一过程需要 1215 天。最重要的是内果皮不能破裂,如果阳光太强,就必须将咖啡豆遮盖起来。至此,整个工序完成,咖啡豆就成了众所周知的“羊皮纸
6、咖啡豆” (因咖啡豆外覆的内果皮颇像羊皮纸,故称) 。一般情况下,咖啡豆一直以这种形式保持到出口前夕。由于生产咖啡豆的国家需要全年出口咖啡豆,而不是仅仅在大约三个月的收获期来出口,所以咖啡豆要在绝对稳定的环境,以“羊皮纸咖啡豆”的形式贮存起来。高温时咖啡豆贮藏的大敌,而且湿度达到 70%是也容易破坏咖啡豆,基于这个原因, “羊皮纸咖啡豆”一般不贮存在生产地的农场里(尽管在有些地方没有选择的余地) 。高地种植的咖啡豆应该贮存在与其种植地的海拔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因为它们特别容易受湿度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阿拉伯咖啡豆存放时间不应该超过 12 小时,罗百式特咖啡豆则可以贮存稍长时间。研磨或去壳:咖啡豆在出口之前,要用研磨法处理一下,也就是说把准备出售的阿拉伯和罗百式特咖啡豆上面的内皮去掉。去除、清洗内果皮和干燥过程后咖啡豆残留的外壳也称为去壳或脱皮。在湿处理过程中去除咖啡豆的内果皮比在干燥过程中去除更困难,所以需要使用不同的去壳机。主要有两种机型:摩擦去壳机和紧压去壳机。恩格尔贝格和非洲型号的摩擦去壳机适用于干或湿的咖啡豆:在一个圆筒形的盒子里,咖啡豆在线形凸调和刀子之间被挤压,外壳被刀子刮碎后,露出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