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会计学原理(中文)》教学大纲.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6185316 上传时间:2019-04-01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38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原理(中文)》教学大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会计学原理(中文)》教学大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会计学原理(中文)》教学大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会计学原理(中文)》教学大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会计学原理(中文)》教学大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会计学原理(中文)教学大纲 张美玲 编写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60 目 录 前 言.567 第一章 总 论.568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568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568 二、会计的职能.568 三、会计的含义.568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568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568 二、会计对象在企业的具体表现.568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569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569 一、会计主体.569 二、持续经营.569 三、会计分期.569 四、货币计量.570 第五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570 一、客观性原则.570 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570 三、重要性原则.570

2、四、有用性原则.570 五、可比性原则.570 六、一贯性原则.570 七、及时性原则.571 八、清晰性原则.571 九、配比原则.571 十、权责发生制原则.571 十一、历史成本原则.571 十二、谨慎原则.571 第六节 会计核算基本程序和方法.571 一、会计核算基本程序.571 二、会计核算方法.572 三、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关系.573 复习思考题.573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574 第一节 会计要素.574 一、资产.574 二、负债.574 三、所有者权益.574 会计学原理(中文) 561四、收入.575 五、费用.575 六、利润.575 第二节 会计等式.57

3、5 一、基本会计等式.575 二、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576 三、收入和费用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576 第三节 会计科目.576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576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576 三、会计科目的主要名称(科目表).576 第四节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576 一、设置账户的必要性.576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577 复习思考题.577 第三章 复式记账.578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578 一、记账方法.578 二、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578 三、复式记账的意义.578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578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578 二、借贷记账法的

4、账户结构.578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579 四、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579 第三节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579 一、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579 二、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580 复习思考题.580 第四章 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581 第一节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581 一、筹集生产所需资金.581 二、将筹集到的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生产的连续性筹集.581 三、确定和分配企业的经营成果.582 第二节 筹集资金业务核算.582 一、筹集权益性资金的核算.582 二、筹集债务性资金的核算.582 第三节 材料业务的核算.582

5、第四节 产品制造业务的核算.583 第五节 产品销售业务核算.583 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核算.583 复习思考题.584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62 阅读书目.584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585 第一节 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585 一、资产类账户.585 二、负债类账户.585 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585 四、成本类账户.585 五、损益类账户.585 第二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586 一、盘存账户.586 二、结算账户.586 三、所有者投资账户.586 四、集合分配账户.586 五、跨期摊提账户.586 六、成本计算账户.586 七、收入账户.586 八、费用账户.587

6、 九、财务成果账户.587 十、计价对比账户.587 十一、调整账户.587 复习思考题.587 第六章 会计凭证.588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588 一、会计凭证的意义.588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588 第二节 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588 一、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588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589 三、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589 四、原始凭证的审核.589 第三节 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589 一、记账凭证的内容.589 二、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589 三、填制记账凭证的要求.589 四、记账凭证的审核.589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590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59

7、0 二、会计凭证的保管.590 复习思考题.590 第七章 账 簿.591 第一节 账簿的意义和种类.591 一、账簿的意义.591 会计学原理(中文) 563二、账簿的种类.591 第二节 账簿的设置和登记.591 一、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591 二、总账的设置和登记.591 三、明细账的设置和登记.591 四、总账与明细账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592 第三节 账簿启用和登记规则.592 一、账簿启用的规则.592 二、账簿登记的规则.592 三、更正错账的方法.592 第四节 对账和结账.592 一、对账.592 二、结账.592 三、账簿的保管.593 复习思考题.593 第八章 会计核算

8、形式.594 第一节 会计核算的形式的意义和要求.594 一、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594 二、设计会计核算形式的要求.594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594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594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594 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594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594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595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特点.595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595 三、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595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595 第四节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595 一、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特点.595 二、多栏

9、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595 三、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595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595 第五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595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595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595 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595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595 第六节 日记总账核算形式.596 一、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的特点.596 二、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596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64 三、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596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596 第七节 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596 一、普通日记账

10、核算形式的特点.596 二、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的会计凭证和账簿.596 三、普通日记账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596 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596 复习思考题.596 第九章 财产清查.597 第一节 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597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597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597 三、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597 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597 一、实物的清查.597 二、货币资金的清查.598 三、往来款项的清查.598 第三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598 一、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598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598 复习思考题.598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599 第一节

11、财务会计报告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599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599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599 三、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599 第二节 财务状况报表.599 一、资产负债表.599 二、现金流量表.600 第三节 财务成果报表.600 第四节 会计报表附表的编制.600 一、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600 二、利润分配表.600 三、分部报表(业务分部、地区分部).600 第五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和汇总.600 复习思考题.600 第十一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601 第一节 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601 一、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601 二、组织会计工作应遵循的要求.601 第二节 会计机构.

12、601 一、会计机构的设置.601 会计学原理(中文) 565二、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601 三、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602 四、内部会计管理制度.602 第三节 会计人员.602 一、会计人员的职责.602 二、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602 三、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602 四、会计人员的任免.602 五、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603 第四节 会计法规制度.603 一、会计法.603 二、关于会计业务工作的法规制度.603 三、其他会计法规.603 复习思考题.603 第十二章 会计管理.604 第一节 会计信息.604 一、会计信息的特征.604 二、会计信息的作用.604 三、会计信息的处

13、理.604 第二节 会计预测.604 一、会计预测的作用.604 二、会计预测的分类.604 三、会计预测的内容.604 四、会计预测的程序.604 五、会计预测方法.605 第三节 会计决策.605 一、会计决策的意义.605 二、会计决策的方法.605 三、会计决策程序.605 四、会计决策的内容.605 第四节 会计控制.605 一、会计控制的意义.605 二、会计控制的种类.606 三、会计控制的原则.606 四、会计控制的内容.606 五、会计控制的程程序.606 六、会计控制方法.606 第五节 会计分析.606 一、会计分析的意义.606 二、会计分析的原则.606 三、会计分析

14、的种类.606 四、会计分析程序.606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66 五、会计分析方法.607 第六节 会计检查.607 一、会计检查的意义.607 二、会计检查的种类.607 三、会计检查的程序.607 四、会计检查的标准.607 五、会计检查内容.607 六、会计检查的方法.607 第七节 会计电算化.607 参考文献目录.608 会计学原理(中文) 567前 言 会计学原理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骨干课,是会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务基础,也是审计专业、理财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会计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它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

15、学习本课目的是:明确会计的本质、基本职能、会计目标及其对象、任务,认识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理解会计要素、科目和帐户的相关理论和记帐方法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帐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初步掌握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技巧;明确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和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执行程序;能够阅读和编制基本会计报表,并进行与会计报表相关的财务评价指标计算;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设置、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等等。学习会计学原理要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和有关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要着重掌握会

16、计核算的各种基本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即不仅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处理问题,还要弄清各种方法的基本道理,进而能够独立地进行操作演算。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广大学生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括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运用。 本大纲是由会计学主讲教师张美玲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68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的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两个会计理论问题作概括了解的基

17、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懂得什么是会计,了解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核算方法,而对于难点问题,即会计核算基本前提要加深理解。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的。 借贷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会计逐渐形成的过程。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马克思对“簿记”的说明,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和会计的两

18、大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反映职能的四个方面的特点。 会计的监督职能和监督职能的两方面的特点。 会计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除了反映和监督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 三、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和行政事

19、业单位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对象在企业的具体表现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工业企业为例,以货币表现的会计学原理(中文) 569经济活动包括资金(即资本金与借入其他资金)的投入、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收益的形成与分配的全部过程。它既是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资产形态的变化过程,也是资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分配等业务内容的发生过程。 企业经济活动的三个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与此相对应的资金投入、资金周转和资金退出,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企业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与会计对象的各个要素项目,亦即会

20、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表示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表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 会计职能与会计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会计的任务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其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以财务数据为主的经济信息,并利用信息帮助企业单位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借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会计的任务可具体概括为: 1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 2反映和监督各单位财经政策

21、、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3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包括投资者本人的经济业务或其他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企业。典型的会计主体是经营企业,但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也是会计

22、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前提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会计核算所使用的一系列原则、程序、方法都 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之上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报表。它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提出会计核算从何时开始观察家卫生何时截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0 止问题。 会计期间划分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对会计计量尺度的规定,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综

23、合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把经营活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转化为价值来反映,统一量度凤无差别的价值计量尺度来衡量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这样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这个前提一般含有币值不变假设。 第五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 一、客观性原则 也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资料可靠。 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

24、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重要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和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重大影响,并进而影响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致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四、有用性原则 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五、可比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

25、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六、一贯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以及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会计学原理(中文) 571七、及时性原则 是指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八、清晰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数据记录和文字说明要能一目了然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对需要解释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九、配比原则 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

26、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十、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实际发生的和影响的期限来确认企业的收支和收收益。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 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十一、历史成本原则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

27、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十二、谨慎原则 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持谨慎态度,不得多计资产和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第六节 会计核算基本程序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指企业单位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与加工的程序和方法。 一、会计核算基本程序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依据一定标准,对企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用会计要素来归属,辨认并确定哪些数据是否能够和何时进入会计处理过程的工作。会计确认的实质是指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用会计要素来归属,

28、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记入账户或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确认的基本标准是会计要素;确认的一般标准是会计假设和确认原则。 (二)会计计量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2 会计计量是对经济活动进行量化的过程,是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确定,使其转化为能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财务成果的过程。即在会计核算中,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属性,计算、确定予以记录的各项经济业务的金额的过程。 会计计量的对象是会计要素,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一是运用计量单位,即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二是选择计量标准,即计量属性。 (三)会

29、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根据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对经过确认、计量的经济业务在账簿上进行登记,以便对会计数据进一步加工处理的过程。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指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按照一定格式,把账簿记录加工成财务指标体系,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核算的方法是会计方法中的基本组成内容,也是会计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核算和监

30、督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扔具体内容,企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根据会计核算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同时会计科目又是在账簿中开设账户遥依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通过账户可以分类、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核算指标。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一种具有科学原理的记账方法,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表明它们的对应关系。通过复式记账,可以了解第笔业务的来龙去脉及相互关系,核对账簿是否不正确。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凭证是会计

31、凭证的简称,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填制会计凭证,并加以审核,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通过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可以提供既真实可靠,又合理合法凭证。能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并明确经济责任。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开始。 (四)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就是在账簿上连续地、系统地、完整地记录交易或事项的一种方法。登记账簿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利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将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地登记到账簿中去,并定期进行结账和对账,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完整而又系统的会计数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以确定各该对象的

32、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进行成本计算可以确定材料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成本。通过成本计算可以核算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节约和超支,并据以确定企业盈亏。 会计学原理(中文) 573(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物盘点、账实核对以及对各项往来款项进行查询、核对,如发现财产物资和资金的实有数与账面数不一致时,应查明原因,通过一定审批手续后,进行必要的处理,并调整账簿记录,使账面数与实际数保持一致,以保证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定期总括地反映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主要依据账簿记录,经过

33、加工整理而产生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各项指标,不仅是上级有关部门及投资者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以及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企业管理和国家进行宏观管理及调控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出会计报表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就是会计循环。 三、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关系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程序和七种核算方法,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序和方法体系。 (一)在确认过程中,首先确认某一项经济业务属于哪项会计要素及其具体科目,并用文字加以描述,并确定记账方向,作成会计分录,然后用货币加以计量;同时还要对已确认属于会

34、计要素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确认。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 (二)经过确认计量的经济业务,要进行选择分类,运用预先设置的账户、按照复式记账尖的要求,根据会计凭证上所反映的会计分录,把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地记录到账簿中去。通过会计记录,把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和量化,又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及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初始的会计信息。总之会计记录程序要运用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和成本计算等方法。 (三)会计的目标是把会计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其传递的手段就是财务报告。通过会计记录形成的信息即账簿中数据,信息量既多又分散,不便信息使用者直接使用,因此必须对账簿中信

35、息进行加工提炼,重新归类汇总,并按规定的格式编制会计报表,这才便于信息使用者使用。 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数字真实可靠,在会计报告程序中,除了运用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外,还要运用财产清查的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会计有什么职能? 2怎样理解会计的含义? 3会计的对象是什么? 4会计的任务是什么?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6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哪几个? 7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哪几种?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4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其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

36、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学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是学习下一章复式记账的必要前提。 学时分配:6学时。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构成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类。 一、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

37、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一股东权益

38、。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会计学原理(中文) 575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

39、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人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

40、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平衡公式,它是会计在反映经济业务和进行有关

41、计量时所表现的经济内容及其等量关系。从形式上看会计等式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反映会计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内容上看,它揭示了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和基本财务状况。 一、基本会计等式 基本会计等式为: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 基本会计等式反映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三个要素构成另一组,形成反映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基本公式,即 收入费用 = 利润 -(2)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6 通过复式记账,使这些会计要素之间发生了相互嫡系。 二、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

42、计等式的影响 只涉及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不外乎有四种类型、九种情况。不管属于哪种类型和情况,这些经济业务发生后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三、收入和费用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基本会计等式可转化为下列扩展的会计等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3) 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由于收入可理解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用可理解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因此涉及收入和费用变动的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也不外乎上述四种类型、九种情况,也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 会计等式永远平衡的原理,是复式记账赖

43、以建立的基础。 第三节 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的依据。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会计科目作为一个体系包括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科目内容反映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科目级次反映科目内部的纵向联系,会计科目按其隶属关系分类,可以分为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明细科目又可以分为二级明细和三级明细科目。 会计科目的内容,要规定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和使用方法,要依据会计要素各组成办法的客观性质划分,并要适应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会计科目的级次,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

44、详细程度,要兼顾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进行分级。 三、会计科目的主要名称(科目表) 第四节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一、设置账户的必要性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设置账户的作用在于,它能够经常提供有关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数据。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会计学原理(中文) 577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的格式。 账户的基本结构是由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情况决定的。账户通常分为左右两方,分别反映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账户的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账户的格式尽管各种各样,但

45、一般来说包括的内容都是相同的。 复习思考题 1会计要素有哪几种? 2为什么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基本等式? 3怎样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关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78 第三章 复式记账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与方法,重点掌握借贷记账法。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概念,理解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方法的基本内容,并能够结合简单经济业务加以初步运用;掌握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理解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要点,掌握平行登记的方法。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会计学原理的核心内容。通过上一章和本章的学习,要能深刻理解和熟

46、练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法,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善的记账方法。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一般只在一个账户上登记一笔账,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的联系。 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和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 二、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 复式记账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为依据设计的一种记账方法,即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是会计恒等式。 三、复式记账的意义 采用复式记账法,对于

47、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相互联系的反映。运用复式记账法登记的结果,一是可以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并能完整、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可据以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它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方法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借”、“贷”二字最初用于会计时可以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后来使用范围扩大,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义,而转化为纯粹的记账符号。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会计学原理(中文) 57

48、9资产类账户中,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记贷方,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记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在贷方。 (二)收入、费用、利润类账户的结构。 收入类和利润类账户中,收入、利润的增加额记贷方,其减少额或转销额记借方,收入或利润结转后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如有余额则在贷方。 费用类账户中,费用的增加额记借方,其减少额或转销额记贷方,费用结转后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如有余额则在借方。 每一账户在一定时期内(月、年)借方金额合计称借方发生额,贷方金额合计称贷方发生额,两个发生额相抵后的余额称为期末余额。计算公式为: 资产类(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借方本

49、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收入、利润)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举例。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它是对每项经济业务(会计事项)指出应登记的账户和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 一笔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会计科目、记账符号和变动金额。 会计分录按照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 简单会计分录是指一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只在两个账户中记录其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因素的数量变化情况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亦称“复杂分录”,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账户,记录其相互联系的多种经济因素的数量变化情况的会计分录。 在一般情况下不应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会计分录。 四、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一)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法是用来检查本期记录的全部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发生额是否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资产评估/会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