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涵盖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模块)NO.1 教育学模块: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考点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主动性,是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考点二、学生的权利1.人身权由于未成年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公民的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1)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2、2)人身自由权: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教师也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2(3)人格尊严权: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4)隐私权:学生有权要求保留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5)名誉权和荣誉权:学生有权享有大家根据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学习表现形成的关于其道德品质、才干及其他方面的正常的社会评价,有
3、权根据自己的优良行为而由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积极评价或称号,他人不得歪曲、诽滂、诋毁或非法剥夺。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在我国宪法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上均有相关规定。考点三、学生的义务1.学生的义务:指学生在参加教育活动中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做出的行为或不得做出的行为。2.中华人民其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考点四、教师职业的性质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
4、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中华人民其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考点五、教师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考点六、教师劳动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复杂性;(2)具有示范性;(3)具有创造性;(4)具有长期性;(5)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考点七、教师的职业素养41.道德素养:思想素养、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养、职业能力素养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考点八、现代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
5、合作者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3.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考点九、教师的权利教师除了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般权利外,根据我国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还享有如下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
6、的培训。考点十、教师的义务教师除了承担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般义务外,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八条的规定,还须履行如下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所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理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
7、业务水平。考点十一、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6之间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3.师生关系的构成:(l)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这;(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 )社会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4.师生关系的模式: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考点十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本身(最主要因素) ;学生(重要因素) ;家长和社会对教帅的评价与态度2.良好帅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第六章
8、课程考点一、课程的概念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理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考点二、课程的类型1.根据任务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72.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3.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5.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6.根据课程的表理形式,可
9、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考点三、课程理论的两大流派评价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优点 缺点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分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校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便于系统掌握知识文化;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此;课程构成简单,易于评价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轻实用性;难以将所学的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难以实施区别化8教育儿童中心课程论杜威罗杰斯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10、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将学生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考点四、课程目标的含义1.广义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包括“教育方针” 、 “教育目的” 、 “培养目标” 、 “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2.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 ,只包含“教育目的” 、 “培养目标” 、 “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考点五、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目标
11、分类(布卢姆提出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克拉斯沃尔等提出的):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辛普森等提出的):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9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考点六、课程标准1.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基本规范和所量的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2.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
12、议,附录。考点七、课程资源的类型1.根据资源的空间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类。 2.根据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理方式,课程资源司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四类。3.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类。4.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课程资源可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和以活动为载体三类”5.根据资源与学习者的关系进行分类:(1)按课程资源是否专门为学习者而设计,课程资源可分为专门设计的资源和非专门设计的资源。(2)按课程资源距离学习者的远近程度,课程资源可分为直接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10内的课程资源和教育环境内的课程资源。6.根据
13、管理层级分类,课程资源可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7.根据资源的属性,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8.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考点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理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
14、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1(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理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注:以上内容在师出教材教育综合知识内容基础上有所拓展与延伸,大家应以教材作为基点,12认真备考,夯实知识点,掌握答题技巧,决战 2019 教师招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