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育教师)考纲展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基础梳理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2总趋势:不断增长。3两种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特点:地区上不平衡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缓慢 很快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转变模式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特点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现代型。(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3)全
2、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 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 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谋求措施世界 各国、各地区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
3、战略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以及其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可以表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即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够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育教师)真题试做1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
4、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1)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中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可知,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A 项错误;医疗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可能提高老年抚养比,但这个过程还是要通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实现,B 项错误,D 项正确。教育程度与老年抚养比没有直接关系,C 项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 年以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
5、较平稳,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B 项正确,D 项错误。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关系不大,A、C 项错误。【答案】 (1)D (2)B21980 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 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 1 是 1978 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 2 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图 1图 2(1)1980 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
6、保持稳定(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 30 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 30 年持续上升【解析】 第(1)题,图 1 显示 1980 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经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所以人口增速经历了先变快后变慢,再变快又变慢的过程,故 C 错;图中显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 0 以上,故人口规模一直在增加,所以 A、D 错,B 正确。第(2)题,图 2 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出生人口数先增后降,故 A 错;生育政策不变,则出生
7、人口数量会持续下降,但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 0,人口规模就不会下降,故 B 错;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与目前相比,开始有小幅上涨,且在 2022 年后出生人口数与目前相比少,这说明人口出生率并没有持续上升,故 D 错;而放开单独二孩,与生育政策不变情况相比,出生人口数有所增加,故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所以 C 正确。【答案】 (1)B (2)C3下图为 19502010 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 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 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
8、1990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 B C D【解析】 本题组的解题关键是明确多维坐标图的阅读方法。第(1)题,读图可知,19502010 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是正值,说明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人口死亡率,A 项错误;19501970 年,人口死亡率从约 26降到约10,下降幅度大,B 项错误;1990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 项错误;1950197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19上升到 22,D 项正确。第(2)题,根据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规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应该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非地区。中,的
9、自然增长率更低,应该是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略高,应该是北美洲。【答案】 (1)D (2)C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问题深化整合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1)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高高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均在 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 1%以下。过渡模式:出生率一般在 3%左右,死亡率在 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 2%左右。“三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 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 1%以下。(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过渡模式” ,个别发展中国家如韩国、
10、中国等已经属于“三低”模式;发达国家多属于“三低”模式。(3)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特征区分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年龄结构类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014 岁)(%)老年人口比重(65 岁及以上)(%)40 以上 4 以下“高高低”模式年轻型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寿命短,死亡率高3040 47过渡模式 成年型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30 以下 7 以上“三低”模式 老年型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寿命长,死亡率低2.人口问题(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
11、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人口众多,人口问题复杂,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如下表。问题 对策人口众多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仍然存在较大压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状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延迟退休年龄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监管
1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劳动年龄人口年龄升高,比重下降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迁移量大,给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带来新挑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加速建设全国高速路网考向探究考向一 人口增长模式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示意图”和“江苏省 2000 年和 2010 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完成(1)(2)题。(1)关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A阶段人口总数变化较大 B阶段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C阶段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D阶段老年人口比重上
13、升(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A2000 年江苏人口增长处于阶段B2010 年江苏人口增长处于阶段C1564 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D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劳动力充足分层探究1从本题的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示意图来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哪一指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是由什么指标决定的?人口数量的增减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提示】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自然增长率的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越大,少儿比重越大。反之老年人口比重大。2人口
14、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1)D (2)C考向二 人口问题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1)(2)题。(1)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人口素质低 C劳动力不足 D外来人口数量少(2)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A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B健全社会保障体系C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 D积极发展第一产业,扩大就业面【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人口数量多;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答案】 (1)A (2)B考点二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深化整合1. 环境承
15、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参考角度 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人口数量 大 小2.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1)制约因素相同制约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同,且二者都与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如下图所示:(注:横轴表示的是各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2)特征相同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16、考向探究考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 ,完成(1)(2)题。气候区 合理人口容量/亿 合理人口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7.33 30(1)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层探究1. 热带雨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与合理
17、人口密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气候湿热。2. 热带雨林气候区合理人口容量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答案】 (1)B (2)D方法技巧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的具体因素也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人均消费量小,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并依靠其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因而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消费水平高。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图甲 图
18、乙 图丙读图技巧1读塔型,定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2读比重,判内容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考查内容: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3看特殊,析变化人口金字塔图不但具有不同类型,而且同一金字塔图的内部结构也有较大变化。影响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因素包括:政策(
19、计划生育或鼓励生育)、较大的自然灾害、军事战争、生育观念、工业发展、人口移动等。以下图为例,分析其特殊变化的原因。在上图中,处 1014 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变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重大灾害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处 2024 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增加,其变化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处男女人口比例明显失调,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工厂建设导致对女性职工需求增加。读图例练【例】 下图为 1982 年和 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
20、 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 2009 年的低C1982 年的 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 2009 年的多D1982 年的 2024 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 2009 年的高(2)与 1982 年相比,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 255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读图导引】(1)读图获取有效信息。(2)比较人口年龄结构。(3)分析变化趋势。自 1982 年至 2009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因此造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年龄
21、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变化,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图中 2009年 2059 岁劳动人口比重上升,结合我国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现实,该年龄段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4)得出答案。【答案】 (1)B (2)B【练】 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A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B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C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 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 【解析】 此题关键是对“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区别和理解,读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可知,该地女多男少,但不能说明该地户籍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是由于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男性外出多于女性
22、,从而导致该地常住人口女多男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答案】 A下图为“我国沿海某省 19602060 年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及预测图” 。读图,完成 12 题。1关于该省人口自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a 曲线 1970 年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Bb 曲线 1980 年后缓慢上升与 a 曲线变化无关C在 K 时间点之后,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D1985 年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2根据该省人口增长状况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现阶段应该取消控制生育的政策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B从长远来看,a 曲线的下降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C由于
23、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劳动力已经实现充分就业D目前 a 曲线的变化已导致劳动人口减少而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解析】 第 1 题,a 是出生率,在 1970 到 1980 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率降低;b 是死亡率,后期缓慢上升是老龄化造成的,出现老龄化是出生率低,导致老龄化严重;在 K 时间点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1985 年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模式。第 2 题,我国人口虽然出生率低,但是人口基数大,短期不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从长远来看,a 曲线的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的发展。【答案】 1.D 2.B2011
24、年 12 月 23 日,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 1 270.19 万人,预计到 2020 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 1 500 万内,这“1 500 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 ,回答 34 题。3广州提出的“1 500 万”被称为“临界点” , “1 500 万”是指( )A淡水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4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解析】 材料中
25、指出“1 500 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表明 1 500 万是当地的人口合理容量。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答案】 3.B 4.C下图示意某国 2013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 56 题。5. 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人口出生率高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6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明显多于 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 C生态环境 D移民政策【解析】 第 5 题,该国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大,少年儿童比重小,应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从图中可以看出
26、中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性别比例失调。第 6 题,正常婚育年龄为 2024 岁。从图中看出 2024 岁(对应 04 岁)人口比 2529 岁(对应 59 岁)多,因此年龄结构是导致两年龄段人口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 5.D 6.A(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育教师)第二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考纲展示: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梳理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3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图示法巧记不同时期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经济因素:经济发
27、展、交通和通信等。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美洲 有组织 户籍 改革开放 气候 自然灾害 真题试做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 B C D(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 年 B19301950 年 C19501970 年 D19701990年【解析】 第(1)题,根据图提供的不同年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分别计算出 1910 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 9 300 万, 1930 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25 亿,1950 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 1
28、.4 亿,1970 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 2 亿,1990 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 2.5 亿,2010 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 3.08 亿。该国人口在持续增加,与图曲线的特征相吻合,故选 A。第(2)题,结合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算出来。19101930 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 3 100 万; 19301950 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 2 000 万;19501970 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 6 000 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 4 000 万。比较可知,19501970 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 C。【答案】 (1)A (2)C2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
29、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解析】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故选 C。返乡就业或创业,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故不选 A、B。外出务工、返乡就业,促进了内地家乡与沿海务工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故不选 D。【答案】 C3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1)图为 2012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
30、中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解析】 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第(1)题,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 1 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 B、D;的户籍人口超过 1 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的户籍人
31、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 C。故选 A。第(2)题,可用直选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故选D。【答案】 (1)A (2)D4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 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人口原理阐释具体案例的能力。要从经济因素和位置邻近两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
32、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答案】 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考点一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深化整合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下图: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空间上发生变化的现象,不仅与人口迁出地有关系,与人口迁入地
33、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时,应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考虑,针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两处空间,从正反两方面认识这一问题,如下图所示:考向探究考向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1)(2)题。(1)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
34、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分层探究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哪两个方面?【提示】 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总数也不断下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 不正确。人口机械增长率减小,迁移的人口总数就减小,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 不正确。3影响我国东部沿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 经济因素。【答案】 (1)A (2)C方法技巧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美国许多老年人口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气候);逐水草而居(淡水)。(2)社会经济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经济);我国人口由内地迁往沿海、由乡村迁往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