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6097520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

2、式及其所处的地位。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三、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为不动产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中国古代,拥有土地也被认为拥有莫大的财富,人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也与拥有土地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地关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朝代的更替,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围绕着土地这一经济命脉所形成的一些重要制度,即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相信学完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会对土地有了

3、新的认识。想一想:小岗的橡皮,小红可以借来使用。那么如何证明此橡皮的主人?小岗转让买卖橡皮,小红得到了小岗的允许才可以使用。由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商品的所有权的最大证明是看谁可以转让买卖它。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商品的使用权和转让买卖权是可以分离的。作为商品的土地也是如此。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想一想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原因?特点: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原因:生产力低下22、商周的井田制:(展示“井”和“田”图片) 反映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井田制名

4、称的由来?“井”与“经”是同义词,乃整治、规划之意,沟途系统的整齐划一,我们把这样的土地制度形象的称为井田制。它开始商,盛行于西周,我们主要探讨西周的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周王为了管理他的王土王民实行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即分裂疆土、广建封国。通过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层层分赐给各级贵族,让贵族们世代占有土地役使人民为其耕种。1)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田里不鬻。 ”礼记贵族们不得买卖转让土地说明了什么问题?土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贵族私人所有。雨我公田,递及我私 , - 诗经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5、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孟子 想一想:为什么奴隶们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连祈求上苍降雨的时候说的都是先公后私?农民们需要义务劳动以从贵族那里换的私田的使用权。(注:学生基本上能分析出井田制的特点,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2)特点:公田:奴隶免费耕种,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私田:农民份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3)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彻底崩溃。根据井田制的特点,考虑井田制的瓦解应该指的是什么?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私人,私人可以买卖转让。3所以说,井田制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土地私有化的过程。瓦解的表现:抛公寻私。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

6、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私有化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对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起到推动作用的一系列改革。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税收制度的改革: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私一体收税,打破公私界限,它意味着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土地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3、土地私有制(1)确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废井田,民得买卖” 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依军功行宅田”培植军功地主、自耕农。意义:废除井田制,法律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最终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

7、基础的封建社会最终在我国得以形成。(2)形式: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战国时期,地主的三个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商人地主。想一想:作为一个有进取精神的地主,关于土地你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土地越多越好。依照著名的“挑柿子拣软的捏原理”谁将是你触角主要摄取的目标?自耕农的耕地。怎样才能把广大自耕农的小块土地集中到你的手里?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大量土地被集中的地主手里,我们叫它-土地兼并。(3)发展土地兼并宋:“田制不立” “不亦兼并” 。土地私人所有,政府对兼并土地的行为不加干涉。明清:商品经

8、济发展,但是农本商末观念、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商业资本大量投入地产。宋、明清,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4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联系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来考虑土地兼并的危害?大量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赋税收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联系地主、国家、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政府会采取怎样措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需注意的是:政府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

9、下,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制造出大量的自耕农并禁止买卖以图稳定国家。采取如此法的有,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其基本精神就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是,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拥有大量地产的地主用怎样的方式经营,我们来看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化。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制豪强地主地方性的势力壮大的结果是出现了士族地主,垄断政权,权倾朝野。如东汉末期的袁绍一家,四世三公,有四代都当上了国家总理。他们用田庄这样的模式经营土地。特

10、点:自给自足。田庄姓氏相同,庄主也是族长-宗法色彩浓厚。水浒中有一段是宋江带领梁山众兄弟三打祝家庄。-田庄拥有私人武装。“客皆注家籍”-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望”佣者笑而应约:“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史记陈涉吴广世家 佣耕:租赁土地耕种,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经营方式-租赁制。2、租佃制租:出租,佃:耕种。 什么叫租佃制?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耕种,农民交给地主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阅读张履祥的补农书 ,思考租佃 制出现的原因? 土地兼并。5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

11、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经济关系。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劳动力也成为一种商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深切的体会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