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末综合检测(一)人口与环境(时间:60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值)下表是非洲和欧洲某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读表,完成 12 题。大洲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非洲 4.0 1.4 2.6 欧洲 1.0 1.2 -0.21.非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高 高 低”模式 D“ 低低低”模式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 B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 C资源贫乏 D人们的离婚率较低1.B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表中数据显示,非洲人口增长呈现出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属于传统型增长模式。 2.表中显示欧洲人口增长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属于现代型增长模式,造成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 考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下图示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含预测),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读图回答 34 题。3图中 a、b、c 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C.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4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 2015
3、2020 年间B.b 曲线自 2015 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的C.20102015 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传统型阶段D.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要到 2025 年以后3、A 4、D 【解析】3、根据图中 a、b、c 三条曲线变化,出生率降低但不会低于零,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死亡率会有些上升,所以图中 a、b、c 三条曲线依次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4、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自然增长率为零时。在 2025 年之后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b 曲线自 2015 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2010-2015 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现代型。 考点: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20
4、17莱芜高一期中)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 100 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我国 19802010 年出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图,据此完成 57 题。5我国近 30 年A. 出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 B. 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C. 妇女生育率明显升高 D. 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优化6我国目前的这种出生人口性别比特点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包括“剩男”现象明显增加 女性择偶标准降低 “老夫少妻”现象增加不会引发社会问题 跨国婚姻有所增多A. B. C. D. 7能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是实行胎儿性别鉴定 提倡养儿防老的观念 尊重妇女 QY,实现
5、男女平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A. B. C. D. 5B6B7C【解析】5据图中曲线变化,我国近 30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变化不大,说明出生人口中男婴比重高于女婴,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人口性别结构没有优化,故 A、D 项错误,B 项正确;妇女出生率无法从图中读出,故 C 项错误。6由于近 30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剩男”现象明显增加,正确;女性择偶标准升高,错误;“老夫少妻” 现象增加,正确;男女比例不协调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错误;会增加跨国婚姻现象,正确,故 B 项正确。7实行胎儿性别鉴定,进行选择性的生育,可能会加重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错误;应提倡男
6、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故错误;尊重妇女 QY,实现男女平等,正确;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老有所依,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正确,故 C 项正确。考点:男女性别比,人口问题(2016高考全国丙)与 2014 年相比,2015 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 万人,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 89 题。8导致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
7、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8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服务设施齐全 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适宜就业机会多 生态环境好A B C D8A9C【解析】8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
8、9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 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故选 C。(2017上海中学期中)“空巢老人 ”,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 1011 题。10图示四国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A 甲国 B 乙国C 丙国 D 丁国11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原因 B 家庭原因C 自然原因 D 个人原因【
9、答案】10D11.A【解析】10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老年人口数量越大,出现“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普遍。故选 D。11.近几年我国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耕地引起企业占地不断减少,被征地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多,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以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考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 2010 年、2020 年和 2030 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 年上
10、海常住人口已达 230191 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据此回答1213 题。2010 年 2020 年 2030 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535.95 1705,68 1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460.99 1543.03 1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788.51870 1841.51935 1894.5200012.有关上海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10 年上海实际常住人口超过估算量,说明这种估算没有意义B实际常住人口与估算值有出入,说明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C2010 年上海实际人口远大于以水资源为依据估算的人口,说明水资源对人口容量影响很小。D2010
11、年上海实际人口远大于估算的人口容量,已经使上海不堪重负13为了提高上海人口容量,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停止南水北调工程,保证长江对上海的供水B加大开发力度,大量进口各种资源,保证上海工业的原料供应C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型的水源地,节约及合理利用水资源D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开发新的水源地,节约及合理利用水资源12、B 13、C【解析】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容量对制定人口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同时期资源状况、技术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使得估算值会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虽然 2010 年上海实际
12、人口大于估算人口,但受科技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影响,还没有到“不堪重负” 的境地。选 B。12、所以,2010 年上海实际人口远大于估算的人口容量,依据使上海不堪重负。选 B。13、上海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原因有水资源污染、利用率低等,而停止南水北调工程不现实;加大科技投入资源不合常理;D 项是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而非提高人口容量的措施。选C。(2016 浙江高考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 2 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 1415 题。1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城乡间人口流动 农业专业化发展 城市工业、服务业
13、发展A B C D1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14D 15C【解析】14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故选 D。15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故选 C。
14、(2017苏北四市高一期末)2015 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此来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 19902010 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读图,回答完成 1617 题。161990 年至 2010 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A. 生育率提高 B. 就业率提高C. 净迁出率下降 D. 人口容量下降17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A. 经济,矿产开发 B. 环境,生态保护C. 政策,国土开发 D. 军事,加强国防16B 17C16读图可知,1990 年至 2010 年,俄
15、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减少,应是生育率下降,A 错误;总人口下降,可能是净迁出率增加,C 错误;就业人口有所增长,总人口减少,就业率提高,B 正确;人口容量随着经济发展可能提高, D 错误。故选 C。17根据材料,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政策刺激,无偿发放土地。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故选 C。18、我国由 4 位老人、1 对夫妻和 1 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对 “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C.受宗教的影响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18. A【解析】:据材料分析,“421”家庭的形成是由
16、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的,A 正确;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鼓励生育,孩子数量一般较多,B 错误;世界上的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C 错误;婚姻不够稳定会影响出生率,但是也难以形成题目中提到的稳定的家庭结构,D 错误。考点: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点睛】该题结合多段材料,属于基础性题目,难度一般。也考查了学生提炼有用信息的的能力,反映了新课标要求。(2017厦门高一质检)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
17、态赤字。读图回答 1920 题。19图中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A. 新疆 B. 西藏 C. 山西 D. 河北20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 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B. 人口密度小C. 自然灾害少 D. 自然环境优越【答案】19B20B【解析】19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读图,图中生态赤字最严重的省份是山西,生态赤字最大,C 对。新疆、河北生态赤字较小,A、D 错。西藏无生态赤字,B 对。20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B 对。高寒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草地生产能力
18、弱,A 错。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影响生态承载力,但不是人均生态承载力大的主要原因,C、D 错。【点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图中生态赤字最严重的省份是山西,生态赤字最大。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影响生态承载力,但不是人均生态承载力大的主要原因。(2017厦门一中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市 2012 年人口统计图。读下图,完成回答 2122 题。21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A. 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 老龄人口比重较大C. 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22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A. 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 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 使该市就业总人
19、口减少 D. 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21C22D【解析】21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 100 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小,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大。22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有增加了该市的就业压力、加大了该市的环境压力、加大了该市的基础设施的压力,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考点:人口的空间变化(2017湖州高一期末)2015 年我国启动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图是我国基于不同生育政策下的 1559 岁劳动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预测图。据此完成回答 2324 题。23. 据预测图可知,全面放开二孩后,我国未来 15
20、年劳动人口( )A. 数量增加,比重下降 B. 数量和比重都会增加C. 数量减少,比重上升 D. 数量和比重都会减少24. “全面放开二孩” 的人口新政的实施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有( )A. 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 B.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C. 加大区域间人口迁移 D. 促使总人口持续增长【答案】23. D 24. A【解析】23. 从图上可以看出,未来 15 年(即 2030 年前),劳动人口数量是下降的;这段时间我国的总人口仍是增加的,所以劳动人口比重也下降。选 D 正确。24、影响“城市化进程” 和“ 人口地区迁移 ”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而不是人口生育率;从图上曲线的趋势可以判
21、断:全面放开二孩后,人口老龄化减缓;劳动力人口仍然下降,说明从长期来看,总人口增长不会持续。故选 A 正确。考点:考查人口知识。读我国某省 1990-2014 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题。25下列四幅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A. B. C. D.25D【解析】本题考查从图表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中该省各年份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率 19902000 的人口增长较快,自然增长率较高,2000 年后人口增长缓慢,且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故本题选 D。二、综合题(共 50 分)26、读下列有关我国人口信息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 分)201
22、4 年开始,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提到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国很多省市开始实施“单独二孩” 的政策。(1)据图概述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4 分)(2)根据材料预测 2013 年以后我国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并阐明原因。( 6 分)(3)概述发展中国家从 20002010 年间少儿抚养比的变化特点。结合人口金字塔的类型特点,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6 分)【答案】 (1)少儿抚养比持续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稳步有升。(2)2013 年以后,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主要原
23、因:从 2014 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单独二孩” 的政策,出生率将提高,少年儿童的抚养比将有所上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老年抚养比也将进一步增加;但此时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所以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3)20002010 年少儿抚养比呈减小趋势,但总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属增长型人口金字塔。有利方面:青壮年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不利方面: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的压力大,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解析】(1)读中国人口抚养比
24、图可以判断,少儿抚养比持续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呈稳步有升(2)由材料中信息,从 2014 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由此可以预测2013 年以后,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原因是从 2014 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出生率将提高,少年儿童的抚养比将有所上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老年抚养比也将进一步增加;但此时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所以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3)根据 200 年和 2010 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分布金字塔可以判断,2000 年-2010 年少儿抚养比呈减小趋势,但总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从人口年龄结构上
25、看属增长型人口金字塔对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为青壮年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为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的压力大,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利方面: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的压力大,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形成恶性循环。27、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12 分)(1)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甲国带来的积极影响。(3)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
26、以用上图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请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答案】(1)甲国人口向乙国迁移。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 (2)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3)从略。要求图例或注记准确、图形美观。【解析】本题以人口年龄结构图呈现信息,侧重人文地理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人口迁移、人口年龄结构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读图可知,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增长快,应为发展中国家,而乙国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劳动力不足,所以目前从甲国流向乙国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2)甲国向乙国人口迁移对甲国带
27、来的影响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可以缓解本国就业压力大的局面,同时可以有外汇收入。(3)除了三角形统计图表、柱状统计图表,还可以用人口年龄金字塔图表示。【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28读图和
28、材料,完成问题。(20 分)材料一 西宁地区示意图。材料二 下面图甲示意青海省人口总量及出生率、死亡率情况,图乙示意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情况。(1)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8 分)(2)根据材料概括青海省 20002010 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8分)(3)根据图示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特点,说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分)【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2)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3)有利影响: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影响:就业压力加大【解析】本题主要考
29、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以及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本题主要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读图,西宁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水平较青海其它地区高。西宁是青海的省会,政府投入资金多,发展较快,因此人口容量高于其他地区。(2)根据材料二图甲,青海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3)结合材料二图乙,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这种人口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影响是就业压力加大。【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 60 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