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过关检测(七)(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答案 C解析 “唐代农耕工具控制耕土深浅”是题眼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备选项中提到的各项农具中只有唐代曲辕犁具备材料中的特点。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封建王权的强化 B土地数量的减少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 C解析 A 项封建王权的强化是在秦始皇 时期;B 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 D 项错误
2、,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 选 C。3(2019嘉兴检测, 3)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答案 B解析 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 A项错误;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 进农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 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 D 项错误。4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
3、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 D耒耕耜耕答案 C解析 原始社会使用刀耕火种,故 A 项错误;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器和骨制农具,其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 C 项正确;耒耜是夏商周时 期的主要耕作工具,故 D 项错误 。5(2018余杭期中考试题, 6)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4、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答案 C解析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 业 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 现象,故 B 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 C 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 D 项错误。6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答案 C解析 春秋中后期当时的冶炼技术刚刚起步,故 A 项错误
5、;材料不能反映冶铁业规模宏大,故 B 项错误;春秋中后期在湖南、江西、河南、 陕西、江 苏等地区已 经使用铁制农具,说明此时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农业 工具的改进) ,故 C 项正确;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南北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故 D 项错误。7(2018奉化学考测评)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 “社”是土地神, “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答案 B解析 以土地神和谷神作为国家的代称,体 现了二者对国家的重要性,故选 B 项。A、C、 D 三项在材料中没
6、有体现,排除。8(2018杭州选考评估)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 C解析 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宋代的 这些大都市均为商业城市,并非因为农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 A、B、D 三项,选择 C 项。9(2019镇海检测, 2)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7、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答案 D解析 材料中“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 设盐铁 官署, 严禁私人生产,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反映的是历史叙述,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对材料信息的解释,故 D 项正确。10(2018浙江联盟联考, 4)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 “颍昌府( 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 “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出宋代(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全国经
8、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颍昌府、 临安城内产品的区域划分,不是跨区域贸易得到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宋代城市商品有固定的分布区域,不能反映出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大城市的商 业状况,不是 经济重心改变的体现,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购买商品有固定的位置,可知宋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故 D 项正确。11(2018台州仿真评估, 25)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C
9、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宋朝神宗年间货币发行量大增以及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在市场上的流通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 C 项正确。12(2018桐乡选考测评)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汉代 B曹魏C唐朝 D北宋答案 C解析 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 动力是水力。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故 选 C。13(2019嘉兴选考测评)杜甫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赞叹的瓷器种类是( )A青瓷
10、B白瓷C青花瓷 D彩瓷答案 B解析 根据诗句意思和所学知 识可知杜甫赞赏了白瓷,故选 B 项。14(2018余姚选考测评)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B解析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分析,可排除 C、D 两项;商品经济下人员的流动不利于宗族聚居的村落形成,故排除 A。15(2018余杭选考测评)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 “夜市”和“晓市” 。本段话描述的
11、现象最早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答案 C解析 从“可以随处选择地点 ”,可知已 经突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因此是在宋朝。16(2018临海选考测评)有学者认为, 18 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 。 “选择了陆地”最有可能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 D解析 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航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 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故选 D。17(2018金华选考测评)下面
12、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答案 D解析 从图表中的“工场主” 可知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情景出现在明代苏杭地区,故选 D。18(2018绍兴选考评估)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答案 D解析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 展,大量工商 业市镇兴起,
13、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 D 项正确。19(2019金华选考测评)新全球史 :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农产品产量增加 B人口数量增加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水利事业发展答案 C解析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与铁农具的出现和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选 C 项。20(2018杭州学情评估, 5)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 ,且出行简朴, “
14、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农抑商 B商人勤俭持家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答案 A解析 徽商家庭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期望改变家庭社会地位,源于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故 A 项正确。21(2018余杭精英联赛, 11)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 2 270 处,清代更是多达3 234 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社会保障体系完备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答案 D解析 据材料“遇
15、到灾荒,明清两朝 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知明清时期确有社会保障,但 仅就材料不能说明清时期保障体系 较为完备,故 A 项错误;明清两朝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也说明不了水利工程事业发 达,故 B 项错误;材料只说的农业,没有涉及商业,故 C 项错误。22(2019绍兴期末考试题,6)史载,自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
16、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 B解析 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原先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基本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当棉作 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时,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 市镇的发展,故 B 项正确。23(2018台州市选考 9 月质量评估) 清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 ,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 )A禁绝外国人来华贸易B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放宽了民间贸易往来D有利于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答案 B解析 当时闭
17、关锁国政策是限制外国人来 华贸易,不是禁绝,故 A 项错误;“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说明这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故 B 项正确;这一政策限制了民间贸易往来,故 C 项错误;这一政策不利于 发展经济,故 D 项错误。24(2019舟山联考, 6)清人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说:“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径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 ”这反映出明代( )A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繁荣B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C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已产生D棉纺织业出现专业化经营答案 A解析 材料体现松江地区布业发达,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松江纺织业在全国的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等新的生
18、 产关系的出现,故 C 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明代棉纺织业的经营方式,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25 (2018浙 江 名 校 选 考 押 题 交 流 )社 会 转 型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社 会 变 迁 过 程 。 阅 读 材 料 , 回 答 问 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的
19、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 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 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 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1)据 材 料 一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用 史 实 说 明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中 国 “完 成 了 第 一 次 文 明 转 型 ”。 (8 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 分)答案 (1)说 明 : 铁 器 广 泛 应 用 于 生 产 , 促 进 了 生 产 力 发 展 ; 井 田 制 瓦 解 , 封 建 小 农 经
20、 济 逐 步确 立 ; 分 封 制 崩 溃 ,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产 生 ; 百 家 争 鸣 , 构 造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基 本 精神 。(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值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任答两点即可)26(2019金华重点高中联考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 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 (1747 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 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
21、教长,漳泉 风俗浇漓。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俟夷船回棹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 。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 ”据清实录等整理材料二 乾隆二十年(1755 年 ),一些原在广州 贸易的英国商船来到浙江宁波 贸易,企图变更贸易路线,另开通商口岸。乾隆皇帝对此很犹豫,他担心外国商人在浙江活 动,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由于要考虑浙江开埠的利弊,乾隆把原任两广 总督杨应琚调任江浙总督,要他对浙江通商进行 调查。中英 贸易长期在广州进 行,形成了一个包括行商、粤海关监督、广东地方官员吏役在内的 庞大的利益集团,
22、他 们垄断了 对外贸易,得利其多,不愿使 贸易转向浙江。杨应琚以粤民生 计和两省海防为理由,力 陈浙江通商的弊害。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浙江官员应如何争取开埠浙江?(6 分)答案 (1)变化:由相对宽容到极力限制。原因:广州是主要贸易点已成惯例;增开商埠易增加中外纠纷;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较大。(2)说明:广州贸易体制成熟可以借鉴;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能够推动浙江海防建设发展;固定贸易口岸易导致地方势力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27中国历
23、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他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 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燧:最基层的哨所。公乘:爵位。直:值。)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办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办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 起, 轮班匠一律征 银,政
24、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 “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 中国通史(1)根 据 材 料 一 , 归 纳 汉 简 记 录 的 主 要 信 息 。 该 材 料 可 作 为 研 究 汉 代 历 史 哪 些 领 域 的 史 料 ? (5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 分)答案 (1)信息:燧名、职务、住址、姓名、身份、年龄、财产( 田产)。领域:户籍管理;边防军事;官职(爵)设置;土地制度;农业生产。(2)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
25、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8(2018杭州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武 帝 末 年 ,悔 征 伐 之 事 ,乃 封 丞 相 为 富 民 侯 ,下 诏 曰 :“方 今 之 务 ,在 于 力 农 。”以 赵 过为 搜 粟 都 尉 。过 能 为 代 田 ,一 亩 三 圳 。岁 代 处 ,故 曰 代 田 。用 耦 犁 ,二 牛 三 人 。一 岁 之 收 常 过缦 田 亩 一 斛 以 上 ,善 者 倍 之 。过 试 以 离 宫 卒 田 其 宫 壖 地 ,课 得 谷 皆 多 其 旁 田 ,亩 一 斛 以 上 。至
26、 昭 帝 时 ,流 民 稍 还 ,田 野 益 辟 ,颇 有 畜 (蓄 )积 。汉书 食货志上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 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 48材料三 在 传 统 时 代 ,所 谓 农 业 生 产 结 构 ,其 主 要 生 产 要 素 可 归 纳 为 四 项 :(1)耕 地 ,(2)作 物 ,(3)农 具 ,(4)劳 力 。农 业 负
27、 担 过 重 ,这 是 一 个 比 起 小 农 经 济 的 生 产 结 构 不 符 合 现 代 要 求 更 为 严 重 ,更 为 致 命 的 病 症 。中 国 的 传 统 农 业 ,无 论 从 其 现 实 的 经 济 效 益 ,还 是 潜 在 的 发 展 可 能 ,它 自身 不 是 不 能 转 变 ,而 是 其 “自 转 变 ”的 通 道 ,受 到 来 自 帝 国 政 治 、经 济 体 制 的 阻 扼 ,被 堵 塞 以 致堵 死 。农 业 经 济 效 果 、历 史 效 应 ,不 只 取 决 于 它 生 产 的 内 环 境 ,还 要 受 制 于 它 的 外 部 环 境 的有 利 与 否 。对 传
28、 统 中 国 而 言 ,后 者 更 是 致 命 性 的 障 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6 分)(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 “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4 分)(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5 分)答案 (1)技术:代田法;耦犁( 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列举两个即可)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 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