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神经.doc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608472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神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神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神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神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推荐阅读 中西医论文 投稿 综合医学论文发表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肾细胞癌超声诊断 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中药熏蒸治疗风寒湿痹 女性患肺癌相关原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新方案内容概览及其展望 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 持续高眼压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骨间背侧神经卡压 顽固性网球肘 误 诊骨科门诊中因肘部疼痛、前臂旋转无力而以网球肘就诊的患者很常见,部分病人因病情顽固反复发作而称为顽固性网球肘,而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引起的肘部疼痛、前臂旋转时加剧等症状易误诊为网球肘。本组 6 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病例门诊均误诊为网球肘,经手术证实为 Frohse 弓及增生组织卡压引起。1 一

2、般资料自 2002 年 10 月至 2006 年 7 月间共收治 6 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误诊为网球肘病例。其中男性 5 例,女性 1 例;年龄 2856 岁,平均 40 岁;病史 1 年3 年 6 个月;均有误诊为网球肘行局部封闭病史,其中 1 例 42 岁男性曾行伸肌起点剥脱手术。 5 例在本院手术治疗,1 例行肌电图检查确诊后在上级医院手术治疗。6 例均获半年以上随访,三个月后症状体征明显缓解。2 临床表现疼痛:肘外侧呈酸痛、胀痛或肘部沉重感,以夜间疼痛明显。向肩部或腕部放散。无力:表现为伸指、伸拇无力。畸形:较重病例表现为前臂旋前、腕桡偏、垂指、垂拇。肌萎缩。压痛点:一般位于外上髁下方

3、3、4cm 处。诱发因素:伸肘、屈腕、抗阻力旋后;伸肘、腕中立位、抗阻力伸中指;屈腕、反复旋转前臂。以外上髁压痛、前臂旋转诱发者极易误诊为网球肘。3 手术所见采用臂丛阻滞麻醉,选用后侧切口,于肱桡肌后方通过伸肌群显露旋后肌及 Frohse弓处;见 Frohse 弓形成卡压,神经近端呈神经瘤样膨大,卡压处神经明显变细;切断Frohse 弓及周围瘤样增生组织,显微镜下行神经外膜松解,切断结扎桡返血管。4 典型病例男性,42 岁,因右肘部疼痛 3 年入院,曾于门诊诊断为网球肘注射强的松龙、曲胺奈德封闭治疗 9 次,反复发作。检查见右肘部外上髁下方 3cm 处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物,曾于外院行伸肌起点剥

4、脱术。伸肌群肌肉萎缩,伸指伸拇无力,诊断为骨间背侧神经卡压手术治疗,术中见神经进入 Frohse 弓处明显束带压迫,切断后见压迫处神经明显变细,近端膨大。术后 3 个月疼痛缓解伸拇伸指力量增加,但肌萎缩无改善。5 讨 论5.1 鉴别诊断:骨间背侧神经卡压以肘外侧疼痛为主伴有伸指伸拇无力,伸腕无力但能伸,重时伴桡偏,前臂旋转时可诱发疼痛。网球肘以肘外侧肱骨外上髁处疼痛明显,抗阻力旋转、提物上举时诱发疼痛,有时可造成两病误诊。但以下两点有助于诊断:首先,压痛点位置不同。网球肘以肱骨外上髁或稍下方压痛,而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压痛点位于外上髁下方 3cm 处,有时可触及条索样物;其次,网球肘是因伸肌活动牵

5、拉起点诱发疼痛,而骨间背侧神经卡压是因神经受压而导致伸肌无力、肌张力下降、伸指明显肌萎缩。5.2 误诊原因:经验不足,对两病认识不足或对骨间背侧神经解剖不熟悉,以门诊常见网球肘而行封闭治疗。检查不细致,经过细致检查对两病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认真分析多可确诊。如按网球肘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想到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可能。5.3 卡压原因分析: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原因桡神经在分出伸腕短肌、旋后肌支后进入旋后肌管1。旋后肌在肱骨外上髁内侧和外侧的起点形成 Frohse 弓;Frohse 弓 70为腱一膜性结构,30为纯腱性结构;该弓束缚于骨间背侧神经表面,为形成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的解剖基础2。常见的卡压原因还有:肘关

6、节骨折脱位、Volkmann 缺血性肌挛缩、肿瘤、扩大的滑囊、动脉瘤、类风湿性滑膜炎3,4。本组 6 例病人中 5 例手术中见 Frohse 弓紧紧束缚于骨间背侧神经表面,切断后见神经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瘤样增生组织。说明大多为 Frohse 弓压迫引起。手术要点为:切断 Frohse 弓及膜状组织;彻底切除增生组织;神经外膜松解;结扎桡返血管。通过本文 6 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误诊顽固性网球肘报告,引起基层医师高度重视。出现伸指伸拇无力、肌肉萎缩、以及肌电图检查有神经受损表现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1吴祖桢 ,黄耀添,李惠民.前臂骨间后神经受压综合征的有关解剖学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7、,1993,11(1):13-16.2张言凤, 陶锦淳,过邦辅 .骨间背神经受压综合征J.中华骨科杂志,1982,2(5):283.初国良,彭映基,冯正巩. 骨间后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 (2):149-150.4廖文波, 洪嵩,安荣泽 .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19(9 ):595-596.神经卡压综合征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为周围神经行径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治疗措施】非手术治疗采用局部制动,注射皮质类固醇和服用 NSAID 减轻卡压病变的炎性反

8、应,缓解症状。但本病为缓慢进行性疾病,很少自愈。一般需手术切开骨-纤维通道,使神经得以减压松解。应注意避免手术粗暴,进一步损伤神经。【病因学】病变多位于一些特定解剖部位,骨-纤维管,或无弹性的肌肉纤维缘、腱弓等神经通道关键卡压点,该处受压神经难以回避、缓冲。其病因可归纳成三大类: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病理改变】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

9、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 Waller 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推荐阅读 中西医论文 投稿 综合医学论文发表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肾细胞癌超声诊断 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中药熏蒸治疗风寒湿痹 女性患肺癌相关原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新方案内容概览及其展望 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 持续高眼压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骨间背侧神经卡压 顽固性网球肘 误 诊骨科门诊中因肘部疼痛、前臂旋转无力而以网球肘就诊的患者很常见,部分病人因病情顽固反复发作而称为顽固性网球

10、肘,而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引起的肘部疼痛、前臂旋转时加剧等症状易误诊为网球肘。本组 6 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病例门诊均误诊为网球肘,经手术证实为 Frohse 弓及增生组织卡压引起。1 一般资料自 2002 年 10 月至 2006 年 7 月间共收治 6 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误诊为网球肘病例。其中男性 5 例,女性 1 例;年龄 2856 岁,平均 40 岁;病史 1 年3 年 6 个月;均有误诊为网球肘行局部封闭病史,其中 1 例 42 岁男性曾行伸肌起点剥脱手术。 5 例在本院手术治疗,1 例行肌电图检查确诊后在上级医院手术治疗。6 例均获半年以上随访,三个月后症状体征明显缓解。2 临床表现疼痛

11、:肘外侧呈酸痛、胀痛或肘部沉重感,以夜间疼痛明显。向肩部或腕部放散。无力:表现为伸指、伸拇无力。畸形:较重病例表现为前臂旋前、腕桡偏、垂指、垂拇。肌萎缩。压痛点:一般位于外上髁下方 3、4cm 处。诱发因素:伸肘、屈腕、抗阻力旋后;伸肘、腕中立位、抗阻力伸中指;屈腕、反复旋转前臂。以外上髁压痛、前臂旋转诱发者极易误诊为网球肘。3 手术所见采用臂丛阻滞麻醉,选用后侧切口,于肱桡肌后方通过伸肌群显露旋后肌及 Frohse弓处;见 Frohse 弓形成卡压,神经近端呈神经瘤样膨大,卡压处神经明显变细;切断Frohse 弓及周围瘤样增生组织,显微镜下行神经外膜松解,切断结扎桡返血管。4 典型病例男性,

12、42 岁,因右肘部疼痛 3 年入院,曾于门诊诊断为网球肘注射强的松龙、曲胺奈德封闭治疗 9 次,反复发作。检查见右肘部外上髁下方 3cm 处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物,曾于外院行伸肌起点剥脱术。伸肌群肌肉萎缩,伸指伸拇无力,诊断为骨间背侧神经卡压手术治疗,术中见神经进入 Frohse 弓处明显束带压迫,切断后见压迫处神经明显变细,近端膨大。术后 3 个月疼痛缓解伸拇伸指力量增加,但肌萎缩无改善。5 讨 论5.1 鉴别诊断:骨间背侧神经卡压以肘外侧疼痛为主伴有伸指伸拇无力,伸腕无力但能伸,重时伴桡偏,前臂旋转时可诱发疼痛。网球肘以肘外侧肱骨外上髁处疼痛明显,抗阻力旋转、提物上举时诱发疼痛,有时可造成两

13、病误诊。但以下两点有助于诊断:首先,压痛点位置不同。网球肘以肱骨外上髁或稍下方压痛,而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压痛点位于外上髁下方 3cm 处,有时可触及条索样物;其次,网球肘是因伸肌活动牵拉起点诱发疼痛,而骨间背侧神经卡压是因神经受压而导致伸肌无力、肌张力下降、伸指明显肌萎缩。5.2 误诊原因:经验不足,对两病认识不足或对骨间背侧神经解剖不熟悉,以门诊常见网球肘而行封闭治疗。检查不细致,经过细致检查对两病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认真分析多可确诊。如按网球肘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想到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可能。5.3 卡压原因分析:骨间背侧神经卡压原因桡神经在分出伸腕短肌、旋后肌支后进入旋后肌管1。旋后肌在肱骨外上髁内

14、侧和外侧的起点形成 Frohse 弓;Frohse 弓 70为腱一膜性结构,30为纯腱性结构;该弓束缚于骨间背侧神经表面,为形成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的解剖基础2。常见的卡压原因还有:肘关节骨折脱位、Volkmann 缺血性肌挛缩、肿瘤、扩大的滑囊、动脉瘤、类风湿性滑膜炎3,4。本组 6 例病人中 5 例手术中见 Frohse 弓紧紧束缚于骨间背侧神经表面,切断后见神经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瘤样增生组织。说明大多为 Frohse 弓压迫引起。手术要点为:切断 Frohse 弓及膜状组织;彻底切除增生组织;神经外膜松解;结扎桡返血管。通过本文 6 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误诊顽固性网球肘报告,引起基层医师高度重视

15、。出现伸指伸拇无力、肌肉萎缩、以及肌电图检查有神经受损表现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1吴祖桢 ,黄耀添,李惠民.前臂骨间后神经受压综合征的有关解剖学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3,11(1):13-16.2张言凤, 陶锦淳,过邦辅 .骨间背神经受压综合征J.中华骨科杂志,1982,2(5):283.初国良,彭映基,冯正巩. 骨间后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 (2):149-150.4廖文波, 洪嵩,安荣泽 .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19(9 ):595-596.神经肌电图检测在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

16、值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年第 9 期第 10 卷 经验交流作者:陆新 宋建良单位:(杭州市整形医院 杭州 310014)我院从 1998 年 121999 年 12 月对诊断为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人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和分析,旨在评价电生理检测在上肢神经卡压中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2 例中男 4 例,女 8 例,年龄 1965 岁,病程 17 年。临床症状:颈肩部酸痛 5 例,肘部酸痛 4 例,手部麻木、感觉障碍 8 例,伴有夜间麻醒史 3 例,手掌肌肉萎缩 6 例,伸指障碍 1 例,屈拇不能 1 例。除 1 例为双侧罹患,余均为单侧。2 例曾有外伤史,1 例有糖尿病史,余无明确诱

17、因。本组病例疑诊为颈椎病 5 例,运动神经元疾病 2 例,软组织劳损 2 例,诊断不明 3 例。诊断依据 腕管综合征 拇短展肌末端 lat4.5ms;拇短展肌失神经改变(放松时出现插入电位延长、正相尖波、纤颤波);桡侧三指的 SNCV40m/s,SNAP 波幅较健侧衰减1/2。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支配肌失神经改变;肘段 (肘上 5cm肘下 5cm)MNCV40m/s;肘上段的诱发电位波幅与健侧比衰减1/2 。分支卡压者有相应支配肌的失神经改变,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2 检查方法神经肌电图检查采用意大利 ESAOTE Reporter 肌电仪,肌电图用同心针电极测定

18、,运动传导速度用表面电极记录,有明显肌肉萎缩可用同心针电极记录检查时室温保持 25左右,皮温控制在 30。2.1 肌电图检查(EMG) 有肌肉萎缩者先做肌电。肘管综合征做第一背侧骨间肌,小指展肌和尺侧屈腕肌;腕管综合征做拇短展肌;疑为分支卡压者做相应支配肌。2.2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运动传导速度(MNCV):腕管综合征者分段测定正中神经腕肘锁骨上段的 MNCV,记录拇短展肌的末端潜伏期(lat),计算各段的传导速度。肘管综合征者分段测定尺神经腕肘肘下肘上锁骨上段的 MNCV。感觉传导速度(SNCV):腕管综合征者分别测定拇指、食指、中指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SNAP)。肘管综合征:测定小指的

19、SNAP,腕肘段的神经干动作电位(NAP),计算正中神经、尺神经 NAP的潜伏期,波幅和 SNCV。3 结 果根据以上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 6 例,其中双侧 1 例,肘管综合征 5 例,伴腕尺管综合征 1 例,伴骨间背侧神经卡压 1 例,骨间掌侧神经卡压 1 例。6 例腕管综合征中 3 例拇短展肌有失神经改变。4 例 5 侧拇短展肌末端 lat4.5m/s,最长 9.8m/s。5 例 6 侧有桡侧三指 SNCV 减慢,40m/s,以拇指减慢最为明显,1 例消失,SNAP 波幅较健侧衰减1/2的 3 例。肘管综合征 5 例,其中 1 例为双卡,伴腕尺管卡压,另 1 例伴骨间背侧神经卡压。5 例中

20、 4 例第 1 骨间肌,小指展肌有失神经电位,重收缩时运动单位(MU)减少,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其中 1 例无 MU,无 CMAP,故考虑伴有腕尺管综合征,仅 2 例尺侧屈腕肌有失神经改变。(因该肌有时受从肘管以上分支出去的神经支配,故影响较小) 。全部病例肘段(肘上 5cm肘下 5cm)MNCV 均减慢40m/s ,最慢的 25.6m/s,平均 29.8m/s,而肘上 5cm锁骨上段 MNCV 均50m/s,平均 58.1m/s。对侧肘段 MNCV 均40m/s ,平均46.2m/s。双侧相比有明显差异。4 讨 论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上有 4 个共同点:被卡压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如疼痛麻

21、木和不适;一部分患者有夜间疼痛或加剧的情况;神经所支配感觉区的感觉改变;该神经所支配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等。神经肌电图检查在周围神经卡压中的诊断价值: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鉴别:电生理检查时运动神经元疾病及神经卡压晚期均可见巨大电位,但前者往往以多个肢体的肌电变化为主,所以疑为运动神经元疾病时,应加做胸锁乳突肌,舌肌及下肢的 EMG 检查,可呈现多肢体。广泛的神经元性损害:有束颤波,多相电位比例增加,巨大电位较常见,MNCV 可以有轻微的减慢以及 CMAP 波幅减小,SNCV 多为正常。而从各种报道及本组结果看周围神经卡压则以 SNCV 为最敏感指标,其次是 MNCV,EMG 。与颈椎病的鉴别:颈

22、椎病中的神经根受压型颈椎病,颈部疼痛向上肢放射,甚至手指的麻木疼痛的症状很容易与上肢神经卡压征相混淆。肌电图可以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如果不同周围神经同一根支配的肌肉出现神经元性损害,应考虑为根性受损,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因为病损在后根节结的脊髓侧不影响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以及其远的纤维。运动传导速度也经常正常。若高度疑为颈椎病可加做椎旁肌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椎旁肌有失神经电位,并该神经根相应之 SEP 延长,则可诊断为颈椎病。但由于双重卡压及 “逆向”双卡的机理,有时在远端神经受压时,还可能合并有近端神经受压,如胸廓出口综合征(TOS),颈神经根受压等疾病同时存在,当然,为了进一步明确

23、,有时还应做 X 线相或 CT 或 MRI。定位定性准确:周围神经卡压征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体格检查,仔细地检查疼痛及感觉异常分布对区别被卡压的神经及部位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患者对疼痛和麻木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不同,主诉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有双卡综合征者,诊断更困难。电生理检查可采用分段检测及计算的方法及不同周围神经或分支所支配的肌肉的电生理变化,检测结果进行双侧对比,或与已建立的正常值对比可确定某一周围神经的卡压部位和卡压程度,同时亦可证实是否有双卡综合征存在。说明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诊断神经压迫征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收稿日期:2000-04-10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如何治疗?悬赏分:5 - 解

24、决时间:2007-2-14 20:01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问题补充:动手术的费用大约是多少?提问者: fang403 - 秀才 二级 最佳答案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是一大类疾病,比较常见是: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 腓总神经卡压征、肩胛背神经卡压症、骨间后神经终末支卡压症、尺神经腕背支卡压症 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有 类固醇药物局封:软化组织,消炎,使神经处松弛位,减少活动, 神经营养药物:VitB6 50mg Tid VitB1 10mg Tid 地巴唑 10mg Tid 弥可保 50mg Bid 肌松药物的应用: 妙纳 50mg Tid 镇痛药物的应用: 西乐葆 200mg Qd

25、 物理治疗:红外线/激光/电刺激 手术治疗: 切断或切除卡压因素:骨性、腱性、肌腱性、血管 卡压处神经松解术:外膜松解/ 神经内松解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王东昕 李靖年中图分类号:R68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64(2000)08-0048-01我院 19901998 年共治疗 37 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7 例,男 23 例,女 14 例。年龄 854 岁,平均32 岁。病程 2 周4a。前臂上段软组织慢性损伤 21 例,均为手工劳动者,孟氏骨折 13 例;局部软组织肿物 3 例。1.2 症状和体征 大多数病例

26、诉前臂近端疼痛,运动时加重,以酸胀、沉重不适为主。本组 37 例均出现不同程度拇指及手指主动伸直障碍,伸腕时桡偏。在肘关节前外侧面桡骨头下方压痛点。本组行抗中指试验和前臂旋转试验检查均为阳性。肌电图检查显示伸拇、伸指肌有不同程度的纤维震颤,神经传导速度减慢。X 片示 13 例证实为孟氏骨折,尺骨骨折已复位,而桡骨头脱位未纠正。1.3 治疗 本组 18 例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行局部痛点注射醋酸确炎舒松 A 20 mg,每周 1 次,口服维生素 B1、B 6及非甾体抗炎药,结合患肢石膏托固定,疗程 34 周。19 例进行神经探查,分别在臂丛麻醉下,切口用前外侧 Henry 切口,长约 68 cm,

27、将肱桡肌向外侧游离,暴露桡神经,覆盖于神经浅面的桡返动脉扇形分支逐个结扎,切开 Frohse弓及旋后肌浅层,必要时打开整个旋后肌管。术中见骨间背侧神经受卡压的原因分为腱性压迫,瘢痕粘连及软组织肿物压迫,受压部位神经在受压近端明显膨大,变硬,苍白色,其远端变细,部分瘤样改变,与周围组织均有粘连。减压处神经明显变扁,压迹段神经灰暗色。术后患肢制动,给予神经营养治疗。本组 37 例中有 13 例为孟氏骨折,其中 6 例行手法复位加保守治疗,7 例行桡骨头切除结合神经松解减压术。1.4 结果 本组 37 例,随访 6 个月2 a。患者局部疼痛及诱发痛均消失,34 例手指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 例因病程较

28、长,治疗后手指功能仅部分恢复。2 讨 论2.1 病因 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局部的解剖结构关系密切。前臂在完全旋前时,Frohse 弓可能对神经产生压迫,因此,骨间背侧神经在该处比较固定,而且前后均为坚硬的组织,当 Frohse 弓邻近组织因外伤或腕关节反复伸屈及前臂旋转活动后水肿、炎性肿胀、瘢痕组织形成或腱性组织增生时,均可使骨间背侧神经在腱弓处受卡压而产生临床症状。本组 19 例手术病人,经手术探查证实,骨间背侧神经在 Frohse 弓处受卡压,并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粘连,均切断了 Frohse 弓,行神经松解减压术。19 例中除 1 例因神经受压时间较长,术后功能

29、部分恢复外,其余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孟氏骨折是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又一原因。本组 13 例孟氏骨折,均为桡骨小头前脱位未纠正,其中 6 例手法复位加保守治疗,7例行桡骨小头切除,Frohse 弓切断神经松解减压术。局部软组织肿物压迫也是神经受压的原因之一。本组 3 例为肘部脂肪瘤,术中见其在桡骨近端,压迫骨间背侧神经,神经受压处可见明显压迹。2.2 诊断与治疗 本组病人就诊较晚,最长者病后 4 a 就诊,主要原因是患者甚至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该病一般均表现为肱骨外上髁附近疼痛、压痛,诱发痛阳性;伸拇,伸指无力,旋后无力及伸腕桡偏;无感觉异常,肌电图示:伸拇、伸指肌纤颤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早期可局部注射类固醇药物,口服 B 族维生素,患肢制动,有伸拇、伸指肌力减退,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应考虑手术治疗,行神经松解减压术,切断 Frohse 弓及旋后肌浅层,必要时切开整个旋后肌管,充分松解神经。作者简介:王东昕(1965-),男,辽宁省沈阳市人,主治医师,主要研究周围神经和脊柱脊髓伤病。王东昕(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辽宁 大连 116023)李靖年(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辽宁 大连 116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神经内外科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