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 2014-2015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朝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A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B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的转型2蒋介石在 1939 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工作竞赛,为苏联五年计划成功之一大因素,盖利用人类好胜心理,诱激其兴趣而增加其效率,故效率始于矿工,终乃普之各业” ,并亲自拟定了工作竞赛制度大纲的初步方案。此举表明国民政府:A力图实行持久抗战 B准备借鉴苏联经济体制C统制经济政策的强化 D力图发展后方经济3.右图中五
2、条曲线反映了 18401956 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C最能反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D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4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作者的观点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罗斯福颁布的农业调整法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5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
3、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 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6马克思指出:“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 2 -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该材料描述最可能的是:A19 世纪的英国 B16 世纪的西班牙 C20 世纪的美国 D17 世纪的荷兰7. 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
4、北 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 ,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A.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B. 始终依靠殖民扩张C.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D. 发端于新航路开辟81933 年 4 月 5 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A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B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C促进国际
5、贸易稳定发展 D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9.“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 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被认可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 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一定成果A. B. C. D. 10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
6、“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 1958 年 7 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 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恢复农民对产品的自主支配权11.下图反映了苏俄-苏联时期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最不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时期:A19181920 年 B19211924 年 C19251928 年 D19851991 年 12.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
7、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 ”二战后初期,体现以- 3 -上思想的经济领域中的合作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世界贸易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A. B. C. D. 13印度尼西亚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 ”这反映了: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D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4.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8、,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A.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B.存天理,灭人欲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5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 ”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和致良知 B、明道救世,经世致用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9、之乐而乐 16. 中国台湾一著名作家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 14 世纪, “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 。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程朱理学 B “罢黜百家” C 专制制度 D “三教合一”17.有学者认为“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 “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C “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10、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18. 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朝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 ”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 史记 B 汉书 C 阿房宫赋 D 上林赋19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救- 4 -国道路,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C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D同工异曲、大相径庭20.1918 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 。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
11、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最可能是: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 新文化运动 D.民主共和思想21.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人不学始。”他们主张“兴女学”,呼吁妇女应受教育,因为幼儿教育依赖母教,女子教育的好坏决定国家强弱。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鼓吹“兴女学”的最主要背景是:A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劳工社会”呼声趋于强烈B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妇女摆脱三纲五常的束缚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适者生存”法则被宣扬2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
12、属于维新派的是:A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 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D.“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23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下列哪一时期:A辛亥革命 B维新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24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13、、马克思主义等思想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B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C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D继马克思 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25.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 年 9 月 22 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 ”l0月 4 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 ”l0 月 13 日“晚,看共产党宣言 。 ”10 月 16 日“看共产党宣言 。 ”10 月 18 日“看马克思传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14、 ”由此可见: - 5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26.“中国共产党走过 90 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 成功。 ”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民权、民生 B民族、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27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
15、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 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A.土地革命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8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16、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A. B. C. D. 29.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进一步提出: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 C. “三个面向”方针 D.“科教兴国”战略30. 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是指:
17、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 5 号” 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第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3 分,第 32 题 12 分,第 33 题 15 分,共计 40 分。)- 6 -31 (13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有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但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苛捐杂税、官吏勒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 中国近代史
18、材料二:20 世纪 20 年代初,一位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不久后他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他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十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树大召风他隐隐地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要赶快离开。l931 年,他返回美国。材料三: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 年的通货膨胀和 1989 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 年初春,88 岁高龄的邓小平从 1 月 17
19、 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 )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材料四:改革开放 33 年来,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以 9.0以上的速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 年中国经济增速(GDP)比上年增长 9.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471564 亿元。我国已牢牢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实现了强国梦想。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有何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3 分)(2) 材料二中的美国青年在苏联的将近十年间,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2 分)他回到美国的这一年,美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1 分)当时美国政
20、府的对策是什么?(1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材料中为什么认 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3 分)- 7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初步实现强国梦想的原因?(3 分)32.(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全球化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建构的规则语言,全球的一体化和普遍的世界文化主义已经削弱了旧有的关于独立、认同和自主的感觉,并推动许多国家让渡它们的部分主权。以乐观主义的观点来看,意识到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以及许多主权国家以国家手段应对全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将会加强抛弃国家间竞争的行动。根据这一推理,冲突
21、将减少,而人类将开始更好地认识到,国家边界和海洋几乎不能应对来自于旅游、通信和贸易等全球革命的多重挑战。这些共同的问题只能通过集体的、多边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全球化正在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对那些嵌入全球事务网络中的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构成了限制。结果,全球化使得国家的合作必不可少,它最终将增加每个地方的每个人的财富。而较为悲观主义的观点来看,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进程将不会带来跨国合作 。它将带来竞争。不管需求是如何地令人信服收益如何地的提高,增加了的联系和朝一个一体化和单一国家社会的趋势将孕育敌意。全球化正在削弱国家对未来和命运的控制,增加了处于优势地位国家的力量,但是限制了虚弱的国家的繁荣,在一个
22、高度分层的全球等级秩序中产生了新的不平等,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由于全球的利益不会得到公平的分配,全球化可能在赢家和输家之间制造冲突。相互缠绕的经济将使各国关系变得更糟。在激烈竞争下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重新抬头。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请评论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 -材料一: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2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时代。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材料三: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 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观察下图:海国图志 天演论 同盟会纲领 新青年材料四: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 1942 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
24、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 1921 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刘新如辛亥革命 100 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的历史昭示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3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3 分)- 9 -(3)材料三中四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线是什么?根据上述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3 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6 分)临川一中 20142015 学年度上学 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答题卷一.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二非选择题(40 分)31. (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密封线内请勿答题 姓名姓名学校_班级_姓名_考号_- 10 -()()()32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