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607623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8 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从 1998 年起,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工具上,增加财政支出和国债,扩大内需,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扩大政府开支为重点,而不是以减税为重点。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财政支出。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促进信贷规模的增加,提高社会投资与消费能力。一、98-02 年的货币政策1. 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1998 年 5 月,曾经一度被使用而后又停止的公开市场业务恢复操作,当年交易额为2827 亿元,1999 年和 2000 年交易额分别为 12,245 亿元和 9762 亿元。1998 年公开市场操作净投

2、放基础货币 701 亿元,1999 年净投放 1920 亿元,两年合计占同期基础货币投放额的 82。2000 年首次开展正回购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 822 亿元,既有效控制了市场流动性,又给商业银行补充了流动性。2001 年,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基本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通过逆回购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和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全年累计投放基础货币 8253 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 8529 亿元。有效增加了商业银行可用资金,促使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回升到目标区间。2002 年继续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总体适度,并引导货币市场

3、利率水平。2003 年正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赎回中央银行票据操作,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达到 117,203 亿元,比 1997 年增长 380 倍;现券交易量达到 30,848 亿元,比 1997 年增长 3100 多倍。2004 年央行首次预发行远期央行票据并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机构范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调整机制。2004 年共开展 110 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基础货币 19,971 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 13,281 亿元,投放、回笼相抵,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 6690 亿元;共发行 105 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 15,072 亿元,年

4、末央行票据余额为 9742 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 43 次,收回基础货币 3330 亿元;开展逆回购 5 次,投放基础货币 1490 亿元,使基础货币的增量稳定下降。2005 年共发行 125 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 27,882 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 20,662 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 62 次,收回基础货币 7380 亿元;开展逆回购 3 次,投放基础货币 368 亿元。全年累计回笼基础货币 35,924 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 22,076 亿元,投放、回笼相抵,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 13,848 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量相当于 2004 年的 2 倍多。2. 下调存款准

5、备金率,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为增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1998 年 3 月,中央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 13下调到 8,并取消了备付金账户,1999 年又下调到 6。1999 年 3 月 21 日把法定准备金账户与备付金账户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到 2001 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4.36 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 7.6,金融机构支付能力充足,极大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2003 年 8 月 23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 2003年 9 月 21 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 6调高至 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 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6、2004 年 3 月 24 日,经国务院批准,宣布自 4 月25 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0.5 个百分点。2004 年 4 月 25 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 7.5。为支持农业贷款发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仍执行 6的存款准备金率。38 家银行实行 8的差别准备金率。2005 年 3 月 17日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到 0.99,同时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存款

7、准备金方程的相关解释变量数据时间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亿元)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亿元以,1992年为基期)法定准备金率()金融机构超额储备存款利率()加权名义贷款利率()金融机构超额储备存款利率-加权名义贷款利率()1992 11,544.7 11,544.7 13 6.12 8.64 -2.521993 14,763.82 12,886.87781 13 7.85 9.85 -21994 20,660.48 15,049.06035 13 9.18 10.98 -1.81995 28,136.59 18,109.18682 13 9.18 11.52 -2.341996 3

8、8,520.84 23,404.78733 13 8.64 11.03 -2.391997 46,279.8 27,901.21836 13 7.75 9.82 -2.071998 53,407.47 32,995.37404 8 4.77 7.56 -2.791999 59,621.8 37,674.96026 6 3.36 5.9 -2.542000 64,332.38 40,270.75563 6 3.24 5.58 -2.342001 73,762.43 45,633.91106 6 3.24 5.58 -2.342002 86,910.65 53,879.29404 6 2.08 5

9、.35 -3.272003 103,617.65 63,017.64666 7 1.88 5.31 -3.43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 (19932004)计算整理。GDPSA 对 LOANZENSA 的响应 GDPSA 对 INTEREST 的响应 GDPSA对 ER 的响应-20-100102012345678910112Response of GDPSA to ER-20-100102012345678910112Response of GDPSA to INTERST-20-100102012345678910112Response of GDPSA to LOANZENSA图 4-

10、13 贷款的冲击 图 4-14 利率的冲击 图 4-15 汇率的冲击图 4-13 是贷款的冲击引起 GDP 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图 4-13 可以看出,长期贷款的增加对 GDP 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贷款出现一个冲击时,短期内(两个季度)GDP 没有明显的变动,说明 GDP 对贷款冲击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第二期后 GDP 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在第六期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下降并在第八期后冲击的作用逐渐消失,达到新的均衡水平。说明增加贷款在半年到两年之间内引起 GDP 增加的作用较明显。图 4-14 是利率的冲击引起 GDP 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图 4-14 可以看出,当利率出现一个冲

11、击时,GDP 与利率呈现反方向变动。利率变化对 GDP 的影响滞后三期。当利率上升时,第三期后 GDP 呈下降趋势,并在第六期以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可见利率变化对 GDP 有长期负向影响。图 4-15 是汇率的冲击引起 GDP 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图 4-15 可以看出,当汇率出现一个冲击时,GDP 与汇率呈现反方向变动,但滞后期较长。GDP 对汇率变化的明显反应发生在第五期以后,当汇率上升即人民币升值时,GDP 在第五期后开始下降,并在第七期趋于稳定达到新的均衡状态。说明汇率变化对 GDP 有长期的负向影响。 tttt uecmMGDP1243.012.0139.该模型显示了 GDP 与

12、 M1 之间存在的长期比例关系。GDPSA 对 LM1SA 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 -0.4-0.20.0.20.40.60.81234567891012Response fLGDPSA toOne S.D LM1SA Inovatin图 4-18 脉冲响应图图 4-18 是货币供给量 M1 的冲击引起的 GDP 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货币供应量一个冲击后,GDP 当期就出现上升趋势,在第六期达到最大值,第六期以后 GDP 停止增长且达到新的均衡水平。说明增加货币供给在一年半内引起 GDP 增加的作用较明显。因此,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但影响的时间不超过 6 个季度,长

13、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不会产生永久性影响,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这一点与国际上有关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二、财政政策措施1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受 1997 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影响,1998 年我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内需不振,出口下降,经济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经济周期处于低谷阶段,上半年 GDP 仅增长 7,与全年 8的目标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国内物价持续走低,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自 1997 年 10 月开始出现绝对下降,截至 1998 年 7 月持续下降了 9 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 1998 年 3 月开始出现下降;工业品价格指数自 1996 年 6 月以来持续

14、下降,到1998 年 7 月已达 25 个月之久,通货紧缩趋势已日渐明显。货币政策采取了连续降息、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但政策效果不明显,其操作余地已经相对狭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果断调整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2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是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的有机组合。一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19982004 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9100 亿元。二是积极完善税收制度,增强税收政策的调控功能。1999 年 11 月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1999

15、年 7 月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减半征收,2000 年暂停征收。同时,对利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投资,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1999 年 8 月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了一定的减免。多次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制定了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实施优惠政策。取消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19982003 年共公布取消 1805 项收费项目,降低 469 个收费标准,减轻社会负担 1417 亿元。农村税费改革减负率达 39。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四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大力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社

16、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 1997 年的 3.3提高到 2002 年的 13。四是调整财政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包括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从 2000 年起加大对民族地区(包括非民族省区的民族自治州)的转移支付力度,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减收等进行转移支付补助。3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成效实践证明,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显著。首先,刺激了消费需求。通过上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加强“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提高了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等措施,增加了农民收入。居民收入增加促进了消费

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 1998 年的 6.8提高到2003 年的 9.1。第二,带动了民间投资。19982003 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8000 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 2 万多亿元,特殊政策投放资金达到 3 万多亿元,启动了社会投资,2003 年 18 月投资增量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由 1998 年的 14下降到5.1,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的比重则由 85上升到 89.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 26.7。第三,促进了出口增长。19982003 年累计出口退税 6321.9亿元,使出口增速由 1998 年的 0.5提高到 2003 年的 34.6。在这些

18、因素的作用下,积极财政政策每年拉动经济增长 12 个百分点,并办成了不少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形成了一大批新增生产能力和优质资产,更为重要的是使通货紧缩趋势得到遏制,2004 年物价已转为上升,从而在“八五”积累治理通货膨胀经验基础上,又初步掌握了应对通货紧缩的基本经验。财政增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扣除增税的抑制作用以后,即是财政政策调控的净效应。它占当年经济增长率的比重,就是财政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具体测算结果,见表4-2 。表 4-2 中国财政调控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测算表单位:亿元,购买支出 转移支出 税收 净效应额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份额 额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份额 额拉动经济增

19、长贡献份额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份额1980 -173 -4.6 -58.5 55.9 0.7 9.4 -50.3 0.7 8.5 -3.2 -40.61981 -65.5 -1.6 -31.3 66.1 0.8 15.7 -16.9 0.2 4 -0.6 -11.51982 125.1 3 32.8 21 0.3 2.8 62.6 -0.7 -8.2 2.5 27.41983 191.9 4.1 37.4 42.1 0.4 4.1 231.9 -2.5 -22.5 2.1 191984 320.6 6.2 41 17.5 0.2 1.1 325.8 -3.2 -20.8 3.2 21.41985

20、6 0.1 0.8 35 0.3 2.2 327.1 -2.8 -21 -2.4 -181986 214.9 3.4 38.7 -17.9 -0.1 -1.6 -57.9 0.5 5.2 3.7 42.31987 91.8 1.4 11.7 31.8 0.2 2 -73.3 0.5 4.6 2.1 18.31988 -79.5 -1.1 -9.6 -13.9 -0.1 -0.8 -11.6 0.1 0.7 -1.1 -9.81989 51.9 0.6 15.6 35.5 0.2 5.3 132.6 -0.8 -19.8 0 1.11990 110.6 1.3 34.8 -11.8 -0.1 -

21、1.8 -59.4 0.4 9.3 1.6 42.21991 362.7 4.2 45.3 -8.2 0 -0.5 -20.4 0.1 1.3 4.2 46.11992 327.3 3.5 24.7 -74 -0.4 -2.8 62.2 -0.3 -2.3 2.8 19.61993 443 4.2 31.4 -33.1 -0.2 -1.2 362.5 -1.7 -12.8 2.4 17.41994 344.2 2.9 22.8 -32.4 -0.1 -1.1 17.5 -0.1 -0.6 2.7 21.21995 -35 -0.3 -2.5 12.2 0 0.4 131.8 -0.5 -4.6

22、 -0.7 -6.71996 386.5 2.6 26.9 108.4 0.4 3.8 271.1 -0.9 -9.4 2 21.31997 422.6 2.5 28.9 173 0.5 5.9 665.2 -2 -22.7 1.1 12.11998 567 3.1 39.8 266.2 0.7 9.3 658.8 -1.8 -23 2 26.11999 895.3 4.5 63 233.6 0.6 8.2 892.7 -2.2 -31.3 2.8 39.92000 1012.5 4.7 58.5 314.9 0.7 9.1 977.5 -2.2 -28.1 3.2 39.42001 763.

23、5 3.2 44.3 96.7 0.2 2.8 1382 -2.9 -39.9 0.5 7.22002 687.6 2.6 31.8 190.7 0.4 4.4 1279 -2.4 -29.4 0.6 6.72003 642.1 2.2 24.6 278 0.5 5.3 1064 -1.8 -20.3 0.9 9.6资料来源:李晓西:宏观经济学(中国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0241页 1。从表 4-2 可以看出,通过增减购买支出,包括利用预算内资金和增发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资活动,调节了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约占 1/3 强;通过价格补贴、抚恤社会福利救

24、济费、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等调节收入分配,改善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调节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应平均在 0.4 个百分点1 参见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5页。左右;税收政策的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调控,通过影响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调节了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 1/5 至 1/3 强。因此总体上说,包括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和税收工具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发挥了调控作用。综合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在支出方面扩张、在税收方面紧缩的净效应,19982003 年积极财政政策分别拉动经济增长 2.0、2.8、3.2、0.5、0.6 和 0.9 个百

25、分点。这说明,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后几年,由于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的净效应相对较低,也反映了社会投资逐步恢复,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逐步下降,表明 2004 年开始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2005 年正式转向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1998 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从 1998 年到 2003 年,中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8000 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内需求。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筹措上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国债余额增长率在 1998 年和 1999 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分别达到 41和 35.8。财政支出水平也

26、有了较快的增长,1999 年和 2000 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分别超过 20。积极完善税收制度,增强税收政策的调控功能。1999 年 11 月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1999 年 7 月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减半征收,2000 年暂停征收。同时,对利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投资,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1999 年 8 月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了一定的减免。多次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实行“免、抵、退”办法,制定了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农村税费大幅度降低。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货币政策的配合。在加大对国债项目的

27、信贷投入外,中央银行还持续下调存贷款利率,从 1996 年至 2002 年,中央银行连续八次下调利率,贷款利率由 1996 年 5 月的 10.98下调到 2002 年 2 月的 5.31,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利率央和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也在继续降低,以扩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刺激居民消费与投资。在此期间,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GDP 增长率由 1998 年的7.8提高到 2005 年的 10.2,但城镇就业增长率相对比较稳定,并没有与宏观经济政策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19992005 年,城镇就业增长率基本稳定在 3.5左右,详见表 4-5:表 4-5 1998200

28、5 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比较表单位:年份 城镇就业 增长率 GDP增长率 通货膨 胀率M1 增长率M2 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债余额增长率1998 4.02 7.8 -0.8 14.8 16.9 41.01999 3.68 7.6 -1.4 14.7 22.1 35.82000 3.30 8.4 0.4 12.3 20.5 23.52001 3.41 8.3 0.7 17.6 19.0 20.02002 3.51 9.1 -0.8 16.8 16.7 23.82003 3.47 10.0 1.2 19.6 11.8 16.92004 3.26 10.1 3.9 14.7 15.62005 3.2

29、3 10.2 1.8 17.6 19.1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GDPSA 对 LFOSA(支出)的响应 GDPSA 对 LFSSA(国债)的响应 -0.4-0.20.00.20.40.612345678910112Response of LGDPSA to LGDPSA-0.4-0.20.00.20.40.612345678910112Response of LGDPSA to LFISA-0.4-0.20.00.20.40.612345678910112Response of LGDPSA to LFOSA-0.4-0.20.00.20.40.6123456789101

30、12Response of LGDPSA to LFSAResponse to One S.D. Inovations ?2 S.E.图 4-22、4-23 脉冲响应图图 4-21 是财政支出的冲击引起 GDP 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图 4-21 可以看出,当财政支出出现一个冲击时,GDP 与财政支出呈现同方向变动。财政支出变化对 GDP 的影响在三期后达到最大,而后有小幅度波动,在第五期后冲击的作用基本消失并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可见增加财政支出在短期内对 GDP 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长期其拉动作用会消失。图 4-22 是赤字的冲击引起 GDP 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图 4-22 可以看出,

31、当赤字出现一个冲击时,GDP 与赤字呈现同方向变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GDP 对赤字变化的明显反应发生在第三期,而后 GDP 会有一个波动,在第七期后趋于稳定达到新的均衡状态。说明赤字变化对 GDP 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单位: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货币和准货币 货 币 流通中现 金年 份(M2)(M1) (M0)活期存款准货币 定期存 款 储蓄存 款 其他存 款1994 34.5 26.2 24.3 27.2 41.8 55.7 41.5 36.01995 29.5 16.8 8.2 21.5 39.3 71.1 37.9 29.31996 25.3 18.9 11.6 22.4 29.4 5

32、1.7 29.9 6.41997 19.6 22.1 15.6 25.0 18.1 33.7 20.1 -21.61998 14.8 11.9 10.1 12.6 16.7 23.2 15.4 21.71999 14.7 17.7 20.1 16.7 13.0 14.2 11.6 29.42000 12.3 16.0 8.9 18.9 10.0 18.8 7.9 18.32001 17.6 12.7 7.1 14.8 15.5 25.9 14.7 9.12002 16.8 16.8 10.1 19.2 16.8 21.8 17.8 2.82003 19.6 18.7 14.3 20.1 20.

33、1 27.4 19.2 16.42004 14.7 13.6 8.7 15.1 15.3 21.2 15.4 5.22005 17.6 11.8 11.9 11.7 21.1 30.4 18.0 31.32006 15.7 17.5 12.7 18.9 14.7 17.0 14.6 11.12007 16.7 21.0 12.2 23.5 14.3 21.2 6.8 63.22008 17.8 9.1 12.7 经济为什么会出现调整2008 年,我国经济增速从高位急速回落,很多经济指标在短时期内出现逆转,这是内外因、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产业(供给)来看,工业增速下降是经济增

34、速回落的主要原因。2008 年,第一产业增长 5.5%,比 2007 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 9.3%,下降 5.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下降 4.3 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增速在 6 月份以后呈现加快回落的态势,12 月份增速只有 5.7%,同比回落 11.7 个百分点;全年同比增长 12.9%,回落 5.6 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接近 90%,占 GDP 的比重超过 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 50%,因此,工业增速下降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从需求来看,投资增速下降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2008 年,三大需求实际增速同比均呈下降态势。其中

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 21.6%,增速比 2007 年加快 4.8个百分点,但如剔除 6%左右的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在 2008 年三季度达到高点后已开始下降。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 25.5%,同比加快 0.7 个百分点,但如剔除 10%左右的投资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已呈较大幅度下降,也是近年来首次低于 20%。全年出口增长17.2%,同比回落 8.5 个百分点;进口增长 18.5%,同比回落 2.3 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回落更快(出口实际增长 7.9%,出口价格上涨 8.6%,进口实际增长 2.4%,进口价格上涨15.8%) 。由于近几年投资率基本都在 42%左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

36、贡献率都在 40%左右,投资增速下降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从深层次原因来看,经济增速回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相互叠加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出口下滑是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外因,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内因主要是我国“出口-投资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具体来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 60,出口、出口导向型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二是出口和投资相互循环,出口带动投资,投资形成的产能又推动出口。2008 年出口增速下降,不仅导致工业生产下降,还导致投资增速下降。而内因的产生是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相互叠加的必然结果。从周期

37、性因素看,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根据经济周期模型分析,我国本轮经济增长理论上应在 2005 年达到峰值,只是由于外需的强劲增长,峰值推迟到 2007 年。从趋势性因素看,我国已进入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主要资源严重匮乏的新发展阶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供给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在不断向企业和政府集中,劳动者报酬占 GDP的比重在 2007 年仅为 39.7%,比 1995 年下降了 11.7 个百分点,这直接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可持续的总需求增长速度也在放缓。无论从总供给还是总需求来看, “出口-投资导向型”的高速增长都难以为继。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内需(最终

38、消费加上资本形成,下同)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 年年均增长 10 2,比支出法 GDP 平均增速( 10.5)低 0.5 个百分点,与 GDP 增速(9.8)接近。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 1985 年,达到 19.4,比 GDP 最高增速(15.2,1984 年)高 4.2 个百分点;最低值是 1989 年,只有 2,比 GDP 最低增速(3.8,1990 年)低 1.8 个百分点;波动幅度达到 17.4 个百分点,比 GDP 波幅大 6 个百分点(图所示) 。2 2004 年以前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实际增速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5-2007 年数据是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

39、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缩减得出的。图 : 1979-2007年 内 需 及 GDP增 长 速 度 ( )0.05.010.015.020.025.0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支 出 法 GDP实 际 增 速 内 需 实 际 增 速 GDP实 际 增 速2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 GDP 增长不同步按照波峰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 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 11,峰值为 19.4,谷值为 5.7;1986-1993 年为第二个

40、周期,平均增速为 8.9,峰值为 15,谷值为 2;1994-2006 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 13.2,谷值为 5.4。2007 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 12.1%,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 GDP 增速峰值滞后 1 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 GDP 增速峰值提前了 1 年。3内需占 GDP 的比重在很长时间保持稳定,但 2003 年以后有明显下降1978-2007 年,内需占我国 GDP 的比重平均为 98.4,占据绝对地位。其中,1996 年以前比重基本在 98以上,最高比重出现在 1985 年,为 1

41、04; 1997 年后开始缓慢下降,2003 开始有较快下降,比重从当年的 97.8下降到 2007 年的 91.1(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 ,年均下降 1.7 个百分点。相应的,净出口占 GDP 的比重从 2.2提高到8.9,提高了 6.7 个百分点。图 : 内 需 和 净 出 口 占 GDP的 比 重 ( )-2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97819801982 19841986 198819901992 19941996 199820002002 20042006内 需 占 GDP比 重 净 出 口 占 GDP比 重4内需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

42、有较大波动,2003 年以后出现了内需增速加快与贡献率下降并存的情况1978-2007 年,内需对我国 GDP 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92;最高值在 1985 年,为166.4;最低值在 1990 年,为 49.6。内需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波动,总的来看,在 2003 年以前,内需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与内需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变动:内需增长较快时,贡献率也较高;反之则较低。但 2003 年以后,随着净出口的较快增长以及在 GDP 中比重的提高,内需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贡献率却出现下降:从 2003 年的 99下降到 2007年的 80.3,四年下降了 18.7 个百分点,年均下降 4

43、.7 个百分点。 2004-2007 年内需对我国 GDP 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82.7,比改革开放 30 年的均值下降了近 10 个百分点。图 : 内 需 和 净 出 口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 )-100-50050100150200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内 需 贡 献 率 净 出 口 贡 献 率1资本形成年均增长 11,平均增速和波动幅度均高于 GDP 增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 年年均实际增长 1

44、1,高于 GDP 平均增速(9.8) ,也高于支出法 GDP 平均增速( 10.5) 。资本形成增速最高值出现在 1985 年,达到 28.4,远高于 GDP 最高增速( 15.2,1984 年) ;最低值是 1981 年,只有-0.8,低于 GDP 最低增速(3.8,1990 年)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波动幅度达到 29.2 个百分点,比 GDP 增速波幅大 17.8 个百分点,比内需增速波幅大 11.8 个百分点,说明资本形成增长的波动性较大。图 : 资 本 形 成 与 GDP实 际 增 速 ( )-5.00.05.010.015.020.025.030.01979 19

45、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支 出 法 GDP实 际 增 速 GDP实 际 增 速 资 本 形 成 实 际 增 速2资本形成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按照波峰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形成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 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 10.6,峰值为 28.4,谷值为-0.8 ;1986-1993 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 9.3,峰值为 24.7,谷值为 0.5;1994-2003 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 10.9,峰值为 20.1,谷值为

46、4.4。2003 年后,资本形成增速回落,从2003 年的 20.1下降到 2007 年的 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资本形成增长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波动幅度降低,峰值逐周期下降,而谷值逐周期上升;三是与经济增长周期不同步,峰值较 GDP 增速峰值晚一年出现。进入新世纪后,情况又有所变化,资本形成增速在 2003 年达到峰值后,而GDP 在外需和消费增长的拉动下,还继续保持增长,峰值在 2007 年才出现。1.最终消费年均增长 9.4,低于 GDP 平均增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 年年均实际增长9.4,低

47、于 GDP 平均增速(9.8)和支出法 GDP 平均增速( 10.5) ,也低于资本形成平均增速(11) 。消费增速最高值出现在 1984 年,达到 15.5,略高于 GDP 最高增速(15.2,1984 年) ;最低值是 1989 年,只有 2.2,低于 GDP 最低增速(3.8,1990年) ;波动幅度有 13.3 个百分点,略高于 GDP 增速波幅,大大低于资本形成增速波幅,说明消费增长的波动性较小。图 : 最 终 消 费 和 GDP实 际 增 速 ( )0.05.010.015.020.0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48、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支 出 法 GDP实 际 增 速 GDP实 际 增 速 最 终 消 费 实 际 增 长 速 度2消费增长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没有 GDP 和资本形成那样明显。按照波峰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增长也可划分为三个周期:1979-1984 年(提高农产品价格,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加快)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 10.9,峰值为 15.5,谷值为 8.8;1985-1992 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 9.4,峰值为 14.8,谷值为2.2;1993-2006 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

49、8.7,峰值为 11.4,谷值为6.1。2006 年后,消费增速开始回落,2007 年增速为 10.8。消费增长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周期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二是波动幅度逐步降低,峰值下降而谷值上升;三是 1992 年以前与经济增长周期基本同步,但 9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过若干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背离的年份;四是波动周期不断延长。三、2008 年四季度以来采取的主要措施1、增加政府投资加快落实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保障 4 万亿元投资能及时到位。这 4 万亿投资未来两年将主要用于以下领域: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 。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700 亿元) 。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方针/政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