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06366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20=20 分)二、多项选择题(210=20 分)三、简答题 (65=30 分)四、论述题 (102=20 分)五、材料题 (101=10 分)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绪论一、广义的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1、广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二

2、、马克思理论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一章一、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

3、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二、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开始新的量变,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三、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

4、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意义)1、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2、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理论意义: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

5、基础。根据上述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五、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六、辩证唯物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七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并用这一理论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式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八、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的观点及其意义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

7、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云雨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意义: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章一、两条对立认识路线(唯物,唯心)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8、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三、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总之,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1、真理的

9、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2、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实践标准,不断理论创新七、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

10、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第三章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含义,辩证关系,现实意义)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2、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3、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

11、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含义、辩证关系,现实意义)1、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现实意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

12、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积极稳妥的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对待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史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四、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观点: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五、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

13、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2、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生产了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提供了从事其他活动的物质前提。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六、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

14、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2、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15、第四章一、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他们之间的关系式对立统一的,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二、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生产的分配。3、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三、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1、货币的起源: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

16、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五、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六、产业资本的循环(3 个阶段, 3 种职能形式)1、3 个阶段:第一,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

17、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生产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用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此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2、3 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七、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和生产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八、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证券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九、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1、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2、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

18、,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合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才过剩,以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第五章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形式:第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二、金融寡头的政治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19、。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实质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金融新的阶段。2、 、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3、实质: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四、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特点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五、 全球化的实质、表现、后果;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要性和基本立场。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

20、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3、后果:积极地影响: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不断夸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后果: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

21、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和立场必要性: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立场:参与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六、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1、变化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

22、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2、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其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读现实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其发挥了重要作用。3、实质:它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的变化,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第六章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工人运动

23、的发展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目标和任务1、必要性: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产阶级社会的过度;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2、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3、任务: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放置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簸,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七章一、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

24、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既要通过暂时舍弃某些个人价值以确保社会价值的实现 ;又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控制在适当的程度上 ,增强社会价值目标的兼容性 ,扩展个人价值选择空间 ,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个人奉献社会,社会满足个人。三、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 3 个阶段1、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独立社会)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资本主义社会)3、 “自由个性”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