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辩证法;基本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
2、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时俱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性:历史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传承;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时俱进。革命性: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是革命性最彻底的。整体性:哲学理论基础;政经主要内容;科社理论归宿。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认是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
3、观:物质客观实在,不依赖人的意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产生条件:人脑和劳动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运动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二者辩证统一。时空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是发展变化的统一实践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
4、践和科学实验等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的,不能一蹴而就;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各自的特点。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和必然性对立统一是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的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的定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
5、关系的哲学范畴。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斗争性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精髓:矛盾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6、的辩证关系:相互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相互区别,共性只能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质量互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否定之否定的内容:否定的实质是,即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否定之否定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第三环节上的否定(肯定)是仿佛向原点的复归。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7、型的唯一标准。认识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各派别认识论的区别:唯物与唯心: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辩证唯物和旧唯物: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消极被动地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积极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规律: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丰富可靠的感性资料人的大脑思考作用。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原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达到认识的
8、目的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成因: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认识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认识受到个人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真理的属性:客观性(根本) ,真理的内容及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客观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有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条件性、有限制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价值性真理能够通过对事物存在及其规律性揭示,满足人的求知欲;真理是主体能力的基础
9、是实现人的自由必要条件;真理价值型突出表现在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介入和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否则就是错误的认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不确定性(
10、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价值的定义:哲学上的 “价值 ”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的定义: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进行评价。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驱;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活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和自由:必然和自由指的是人在客观世界的活动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必然指的是人在尚未认识外部自然界规律及人本身的规律时,其行动盲目并受到必然性支配和束缚的一
11、种状态;自由是指人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支配自己和对象,即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的驾驭客观规律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者辩证关系的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的构成(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核心)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和分
12、配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内涵: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的构成: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核心:国家政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
13、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更替的内在矛盾: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发展的动力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根本动力)积极斗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直接动力)社会革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重要动力)条件:客观方面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主观方面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改革: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对象: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4、。历史创造者: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主观方面唯意志论,客观方面宿命论;群众史观(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作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决定社会变革。创造历史的历史制约性:经济条件(首要的决定性影响)政治条件(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重要因素)英雄的作用:有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虽然也能使具体历史事变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已发展的基本方向。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成无产者,是整个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商品经济产生的条
15、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辩证关系:商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作用: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
16、分化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价值形成发展的四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货币成为资本的条件: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剩余价值率公式:m=m/v(m 为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 为可变资本)或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
17、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 C : V。产品基本循环的三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的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经济危机的实质: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周期: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危机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这种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一种极端缓解方式。垄断是
18、否消除竞争: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对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来说,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 消极影响: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更为突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急剧增强;追求利润的资本的本性正在引发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
19、发展经济的愿望,趁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加大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孤立于全球经济之外。发展中国家尝试融入全球化,期望的是利大于弊,害怕的是弊大于利。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也不会有什么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经济全球化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一定要坚持独立
20、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一定要反对西方国家图谋在我国推行的私有化;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两个 “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
21、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关系: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概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向着共产主义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