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状况调查学院:医学院专业:麻醉班级:麻醉(6)班姓名:李亚秋学号:2008144329调查主题: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状况调查调查目的:1.了解新疆地矿局的历史2.深入探究地矿局的任务3明确地矿局的成就4.通过对其调查,探明一些问题:勘测人员的工作情况勘测人员的收入问题勘测人员的安全问题调查时间:2011 年 2 月 7 日2011 年 2 月 20 日调查地点: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调查对象:第一地质大队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调查方式:主要以访谈调查正文: 在素有“火洲”之称的东疆戈壁,驻扎这样一支英雄的队伍,他们足迹
2、遍布天山南北,扎根戈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这就是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前身是地质部第一地质大队,1964 年在四川建队,曾转战湘、川、滇,1982 年归新疆地矿局。1996 年成立吐鲁番金源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经营。地质勘探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多方面的了解,近四十年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大队已从单一的地质勘查队伍发展成为集勘查、采矿、选冶、工程、修造、商贸、物业等一体的资源型集团企业。主要任务是地质勘查、应用地球化学勘查
3、、实验测试、岩心钻探、工程勘察、工程测绘、电脑制图等项目,经营铁矿、金矿、银铜矿、石材、钾盐、菱镁矿、铅锌矿等矿产的开采、选冶和深加工,生产铁精粉、银精粉、铜精粉、铅锌精粉和花岗饰材。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曾荣获“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 、 “全国文明单位” 、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 66 个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为新疆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全国地勘队伍发展的传奇。第一地质大队可谓是硕果累累,有无数的丰功伟绩。回顾发展历程,第一地质大队硕果累累。1988 年,第一地质大队提交岩金储量 57.7 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称号。2000 年,第一地质大队在东天
4、山土屋延东找到世界级超大型铜矿床,其铜资源储量有望超过 1000 万吨。2002 年,第一地质大队发现彩霞山铅锌矿,经过详查估算铅锌资源量 180 万吨,伴生银150 吨,储量达到超大型规模,开辟了新疆多金属地质找矿的新纪元。 2008年,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年产值 12.32 亿元,上缴税金 2 亿元,取得了经济总量和利润占新疆地矿局 1/3 的骄人业绩。多年来,第一地质大队先后承担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项目 246 个,发现、勘查、评价各种矿产地 170 处,探明各类矿产资源总储量超过 2133 亿吨。其中煤 2117 亿吨, 铁 9 亿吨,锡 7000 吨,铜 500 万吨,金 87 吨,银 2
5、00 吨,磷1.5 亿吨,石盐 6 亿吨,膨润土 1239 万吨,铅 300 万吨。 目前,第一地质大队已具备年开采矿石 150 多万吨生产能力,矿业产值近 10 亿元的发展规模。调查了一些年龄大的工作人员,根据他们的回忆,我了解到他们工作情况的变化。据他们说,以前几乎所有的钻探设备物资都要肩挑人扛才能到达指定位置。大红山铁矿是埋藏较深的隐伏矿体,大部分钻孔都要用千米钻。当时没有大钻机,大家就试着用 500 型钻机打千米孔。钻塔承受不住拉力,就用木头加固,一个人的体重刹不住车,就身背 50 公斤的钢砂袋操作,他们硬是用 500型的钻机打出了质量合格的 1040 米的深孔,控制了富而厚的盲矿体。
6、他们大胆创新,首次采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的新工艺、新技术获得了成功。为了加快地质勘探步伐,提高找矿效果。第一地质大队于 2004 年开始引进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目前,共投资近千万元,先后引进动力头钻机 7 台,施工能力可达 1000 米2600 米。根据机型的不同,适合于平原、丘陵地带,高温、高寒地区环境进行钻探施工,提高了机台的施工能力和工作效率。全液压动力头钻机钻进效率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搬迁方便,安全风险低等特点。他们实现了从老钻机到新钻机的转变,他们加快了地质勘探步伐,提高了找矿设备,同时他们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把钢钳,一把大锤,布一米深的炮眼,这是最早的布炮眼的工具与方法。在技
7、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矿人员精心剥土,不让表土和沙石进入矿石中。炮位的布局,炮眼的方向,炮与炮之间关系都精心设计,把好放炮关。不盲目采大矿主矿, 做到大小矿并举,主支矿并举,把好采掘关;精心选矿,哪怕是一小矿夹铅都要精心选掉,有时夹铅和矿石混在一起不易辨认,他们就用手掂一掂。这是 1981 年第一地质大队由 47 名职工组建的七分队开赴离大队部三百公里的托克逊县硫磺山矿区开采铅钒矿的情景。当时,面对队伍生存压力,第一地质大队职工打破“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寻找发展出路。通过采矿队员精心挑选,矿石品位由原来的 38.9%上升到 40%,仅 1981 年采矿石 1996 吨,当年收入 70 万元,开
8、创了第一地质大队矿业开发的先河。经过 28 年的发展,第一地质大队矿业开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年开采铁矿石从最初的不到 2000 吨发展到现在的 100 万吨;也由原来的单一的铁矿开发,逐步涉及到金、银、铜、铅、锌多个矿种的开发和选冶;矿山从原始的露天人工开采到目前的大规模机械化开采。从小型的柴油动力发电机改造为 110千伏的工业电网输送供电。第一地质大队矿业开发已步入大发展的新时期。他们实现了从初试矿业开发到规模化矿山开采的转变。地勘单位从事野外工作的职工住的非常简陋,多是住蒙古包、帐篷,或租用村民的破旧房屋,冬天四处透风,夏天蚊虫叮咬。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多数矿点都远离公路,且无交通工具
9、,进城买菜十分不便,因此,有时好几天看不到外边的一个人,好多天吃不上蔬菜和肉,中午多是啃个凉馒头吃点咸菜喝口凉水。特别是业余生活非常枯燥,没有文体活动场所,与家人团聚就更难了,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半年以上才能与家人团聚一次。由于地质工作艰苦,因此,一直以来都有“好女不嫁地质郎”的说法。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他们的收入非常的可观,由于他们的收入非常的可观所以他们觉得他们的辛苦是值得的。根据访谈到安全问题时,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敏感。有 80%的人认为工作不安全,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其中又有 10%的人宁愿少拿钱也不愿外出,害怕出现危险。当他门外出勘测时,他们的家人也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
10、。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保护地质勘探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针对安全问题,应该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使勘测人员的安全问题得到安全有力的保障。地质勘探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逐步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作业的同时,必须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大检查制度。地质勘探单位主管部门每年对其所属单位至少检查 1 次;地质勘探单位每季度至少检查 1 次。检查时,应有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参加。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应责成有关部门限期整改。根据区域地质,要做好准备,检查,作业三项。
11、根据现有资料,组织野外工作人员认真研究、了解工作区域自然、地理、人文、交通、乡规民俗及治安状况等。制定填图路线及布点时,要充分了解地质条件,确保野外生产作业人员人身安全。野外生产作业人员应做到人手一份交通图、地质地形图。必须配备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通信联络工具,明确联络事宜。检查干粮、饮用水、药品、工具、仪器、安全带、拉绳等必备物品应安全、可靠。试穿劳动防护用品舒适性,检验其能否满足安全健康要求。试验安全装备用品可靠性,发现质量问题或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禁止使用。工作服应穿着舒适、便于步行和普查作业。在丛林草莽地区作业时,应打绑腿。鞋袜不可过大过小,宽窄合适,鞋尖应有 1.5cm 空隙,系带紧松
12、适宜。分组作业前,应预先约定会合时间和地点。需骑马(或其它牲畜)时,要熟悉所乘牲畜的脾气和特性,并经过一定的适应性训练,方可使用。普查作业过程中,不得单人作业;遇到险路时不得冒险行进;发生险情和突发情况时,应尽快报告普查作业组负责人。对于收集矿产地(矿区)工业、民用、道路、交通、国防、通讯、危险品库区、电力设施等情况,汇编成册,人手一份。收集并根据矿产地(矿区)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表等地质情况,在充分考虑安全健康要求的前提下,制订矿产地或矿区普查、详查、重形工程勘查方案。收集并绘制矿产地(矿区)矿山、坑口、竖井等分布图,严明安全注意事项,人手一份。进入矿山井下作业,必须接受所在矿山有关部门的
13、安全健康培训,必须严格遵守所在矿山的安全健康管理规定。根据矿产地(矿区)气象、气候、地理地貌等情况,根据安全健康有关规定与实际需要,购置施工作业设备、安全健康装备,以及后勤安全健康保障品。设备、装备、后勤保障品有本质安全健缺陷的,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收集矿产地(矿区)地质灾害情况,并对上岗人员进行预防地质灾教育。对于地质灾害,要采取合适的治理方法,在沙漠区治理地质灾害,必须建立并落实安全健康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位置和活动规律,必须建立地面沉降等各类地质灾害观察与预报制度。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的前景是美好的,他们拥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以及大量的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成就会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