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垂体影像学:大体解剖学:正常垂体侧位图示:结节部、中间部、远侧部三部分组成。神经垂体由下丘脑正中隆起、漏斗和神经部组成。骨膜硬膜层覆盖于鞍底。正常垂体冠状位图示:显示海绵窦内容物。脑神经在外侧壁内穿过海绵窦,从上而下依次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唯一真正位于海绵窦静脉血窦内的是展神经。鞍隔:小的环形硬膜层构成鞍的顶,多数情况完全覆盖垂体,中央有大小不一的孔有垂体柄通过。腺垂体:垂体前叶,呈 U 形包裹神经垂体前外侧。分泌促激素(TSH 、ACTH、LH、FSH)和生长激素(GH),占 80%垂体体积。中间部:胚胎 Rathke 囊口颊部外胚层。5% 垂体体积。源自下丘脑的轴突
2、运输释放激素至腺垂体。神经垂体:垂体后叶、漏斗柄、下丘脑正中隆起。胚胎期间脑形成,下丘脑向下的延伸。下丘脑分泌血管加压素、催产素沿着下丘脑垂体束乡下运输储存于神经垂体。20%垂体体积。影像解剖:大小:垂体总高度随着随性别和年龄而不同。青春期前儿童垂体正常高度=6cm。成年男性正常上限为 8cm。生理性肥大可达 10cm,常见于月经期年轻女性,此类患者垂体可见向上凸起。妊娠脯乳期妇女更大,可达 12cm。绝经期女性正常上限 8cm。信号强度:垂体信号多遍。新生儿腺垂体可明显增大,信号强度更高。此外典型的腺垂体 T1WI 平扫相对灰质等信号。铁过量条件下的地中海贫血、血色素沉积症,T2*GRE 显
3、示垂体变暗呈黑色。均质的白色垂体在 T1WI 下不常见,可见于肝衰竭。神经垂体常为 T1WI 高信号,称垂体候补亮斑,PPBS,由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神经分泌颗粒造成。PPBS 缺如可见于 20%正常患者,或怀疑中枢性尿崩症。强化: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增强剂后可迅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一般略低于临近海绵窦中的静脉血。临床因素:患者年龄儿童:颅咽管瘤、视交叉/下丘脑星形细胞瘤成人:大腺瘤(青春期女子除外) ,脑膜瘤,动脉瘤注意:青春期前男性的大腺瘤的病变多不是,常常表现为引起靶腺功能衰竭的非生理性非肿瘤性增生。鞍内病变:空蝶鞍:5%10% 鞍内脑脊液向鞍底挤压,垂体扁平。垂体增生:弥漫性扩大或者增生
4、多见于月经期年轻女性或产后/哺乳期妇女的生理性改变。甲状腺功能衰竭可造成垂体增生。低颅压和硬脑膜动静脉窦引起垂体扩大由于被动的静脉淤血较为罕见。大腺瘤/微腺瘤:鞍内垂体肿块。大腺瘤可通过鞍隔孔向上突入鞍上室,迅速进展侵袭性强,可侵犯海绵窦和破坏颅底。其他病变:神经系统结节瘤、淋巴瘤、转移瘤浸润垂体及其附近结构。鞍上病变:儿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下丘脑、视交叉) ,颅咽管瘤可见钙化。成人:大腺瘤通过鞍隔孔向上突入鞍上室。脑膜瘤,动脉瘤。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囊状动脉瘤、脑膜瘤,可见钙化。漏斗病变:正常漏斗横径=2cm,由上至下渐减。正常漏斗柄无血脑屏障,注射增强剂强化浓厚对诊断无帮助。儿童:组织细胞增生或生殖细胞瘤可见粗漏斗柄。成人:神经系统结节瘤、淋巴瘤、转移瘤、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参考文献】1.余晖 焦俊.颅脑疾病影像诊断图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 月第一版:173-198.2.Ann G.Osborn.Diagnostic Imaging:Brain. 吴卫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8 月第一版:110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