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4233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鲁迅(一)一、人物概述人物地位:鲁迅是 20 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文学成就: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 20 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

2、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 ”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二、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1918 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一) “

3、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独特的题材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 “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独特的眼光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祝福 故乡 明天 孤独者 伤逝 在酒楼上 )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伟大拷问,其实是深刻地显示了

4、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 但揭示人的精神病态,目的是是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是为了唤起对社会的、对人自身的反抗,这就显示出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性。两大小说情节两大结构模式:“看与被看” “离去归来再离去” “看”与“被看”:一类“看与被看”发生在普通民众中, (例如示众 ) ,小说中的人物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 ,一面“被别人看” ,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而在这类小说中,好奇的看客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 ,用悲悯的眼光,愤慨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构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另一类“看与被看”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和群众之间,也就是“启蒙者”

5、与“被启蒙者”的关系在中国现实中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发现。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在民众眼中都成了“表演” 。因此小说质疑的对象是双重的,即是愚昧的民众,也是对启蒙者,对启蒙本身的质疑。总结:“看”与“被看”无处不在鲁迅小说中或隐或显地出现,成为鲁迅小说的一大景观。“看”与“被看”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巨大潜能,是被鲁迅称之为“国民劣根性”的一种生存方式。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 ”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看戏和演戏,即“看别人”和“被别人看” ,就成了中国人长期的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反映了看客

6、们集体无意识的国民劣根性。“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也称“归乡”模式这一模式中的小说中,叙述者不单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也是在叙述他自己本身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调。归乡模式一般是从“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第一阶段“离去”是由于和传统氏族社会不和,受到挤压,而到都市中去“寻求别样”的出路。二十年后,因为失去精神家园,又归来故乡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的幻影。因此,整篇小说其实是一个心理过程,当现实图画逐渐取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故乡” ,“我”也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而鲁迅却又对这样的“绝望”提出了“虚妄”的质疑,

7、他的小说最后,往往在绝望中又会有反抗绝望的心理反弹。(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他确实是完全自觉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而其形式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小说叙述形式: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言行的优点,却打破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截取生活“横断面” ,打破时空的顺序,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 的叙述方式,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祝福

8、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特别是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 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 ,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艺术手法:鲁迅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影响。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

9、刻启悟,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显示着灵魂的深 ”的病态心理的挖掘 、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安德列耶夫的“ 阴冷” 、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 “轻妙笔致”,被鲁迅以“ 拿来主义”的态度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现代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小说艺术格局:鲁迅小说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他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它们熔为一炉,创造了种种不同的小说样式,如“诗化小说”(伤逝、 社戏等), “散文化小说”(故乡、 兔和猫、鸭的喜剧) ,“戏剧体小说”(孔乙己、起死) ,“历史演义体小说”( 故事新编),等等。阿 Q正传则采用“人物传记体”的方式,通过阿 Q 的生

10、活行踪,着重剖析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悲剧命运。艺术风格:鲁迅小说也显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作品在整体上侧重严谨缜密的客观写实,但也有结构自由灵活的抒情小说(伤逝、孤独者 、在酒楼上等) 和亦庄亦谐的社会讽刺小说(高老夫子 、肥皂等) ,以及乡情浓郁,形、神、情、理相统一的乡土小说(故乡、风波 、社戏等) 。人物塑造:鲁迅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 Q 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 Q 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 Q 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强

11、调写出人物的灵魂,显示“灵魂的深” ,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 “画眼睛”的方式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或无意识活动。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含蓄、简洁却很传神。 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三、说不尽的阿 Q文学价值:鲁迅的呐喊 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 Q 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阿 Q 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的伟大代表。阿 Q 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

12、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接近他,有着自己的发挥与发现,从而构成一部阿 Q 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阿 Q 人物形象:阿 Q 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他处于社会底层,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阿 Q 人物解读:阿 Q 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 ”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被认为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代表

13、, 阿 Q 正传是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精神胜利法”只是追求虚幻的精神“满足” ,进而使人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的奴隶。于是使人堕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使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鲁迅正是对这一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才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拥有可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阿 Q 艺术手法和意图解读:在塑造阿 Q 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 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 Q 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 Q 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 Q 正传 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

14、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四、 野草与朝花夕拾野草和朝花夕拾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一方面,散文文体就是“个人文学之尖端” ;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了两种文体,即“闲话风”和“独语体”的散文。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特色的。朝花夕拾 文章文体: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 ,这样的散文就模拟了儿时谈天的氛围,所以就规定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读者和作者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通过作者和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秘密,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达

15、到精神的互补和趋一。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历史性超越和否定。 文章情怀分析:朝花夕拾展现的正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和追忆与成年的思考。在对“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精神情调,也显露了作者最为柔和的一面,也内蕴这深沉和深刻地悲怆。两者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也能在文章的嘲讽中,看到鲁迅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体现了鲁迅现实关怀这一面。 文章风格:其一、 “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普遍充斥着抗争的紧张气氛的时候,鲁迅先生能在纷扰中写出闲静从容的散文,体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充满紧张、严峻的同时,也还有

16、洒脱从容的一面。其二、鲁迅的散文最大限度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复杂性,这自然又是从更好的发挥“心灵的文学”文学功能的目的上出发的。野草 意识特征:“野草”的生存现状,鲁迅先生在题辞中是这样诠释的:“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野草和一切存在物一样在绝望中抗争,在死亡中永恒。这种对生命的绝对自信,对死亡加以肯定的生存勇气,是鲁迅先生生命哲学最有力的表达。“人”的存在最终是一种来自内心世界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当这种存在受到非存在的外在处境的威胁、攻击、和摧毁时, “人”的生命状态就会转向焦虑和恐慌。现实意义:野草描述了外部环境下文明社会

17、的解体、信念的倒塌和方向的缺失,作品表达了“人”在外部处境条件下的绝望之情,描述了存在者的“人”因绝望而焦虑,因焦虑而抗争的主观精神。野草中“人”的焦虑就是对生存命运的恐惧而产生的,但这种焦虑不是消极的颓废,而是大智大勇的怀疑精神。正是有了这种智者的焦虑和怀疑精神,作品的批判力度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人性深刻,作为存在的特殊表现者的“人” ,才可能在矛盾的生存现实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社会价值:野草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存在的自我肯定在生命哲学中的意义。自我谴责和灵魂的自我解剖,是野草生命焦虑的又一显着特征,这种浓厚的原罪忏悔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潜在地存在于个体身上的罪过的内心焦虑。故事新编

18、解析故事新编中的油滑之处: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 。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 , “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些穿插性的喜剧人物,有时满口现代生活的语言,如“OK“”古貌林 “啦等等,油腔滑调,很像是戏剧舞台上丑角的插科打诨,有点类似鲁迅故乡浙东戏剧中的“ 二丑艺术“ ,可以把这种 “油滑“看作是鲁迅吸取戏曲艺术的历史经验而作的一种尝试与创造。这种写法不仅可以对社会现实起到揭露和讽刺的作用,为“借古讽今“ 服务,而且也可以引导读者对历史人物作出相应的对比和评价,鲁迅采用这种手法进行创作其实也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只是他所考虑的不是它是否符合“文学概论 “中关于历史小说得到规定,而是这种写法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