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半个世纪以前,发出了来自铁屋的呐喊,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新时代。,【本章学习要点】,1了解鲁迅及其创作系统2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3掌握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评价。,第一节 鲁迅的精神历程,一、鲁迅的生平(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一)早期(18811917),鲁迅生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18811898年是第一阶段,为成长时期。,(1)家庭变故,家庭的败落,世态的炎凉,给涉世未深的鲁迅心灵以重创,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即社会的冷酷、世人的虚伪。,(2)与农民子女的接触,发现了
2、农民的不幸,也拓展了他的经验,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接触了各种民间文艺:如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戏曲等,尤其喜欢知识类书籍,如野史、杂记 等。,(3)民间文艺的熏陶,2、18981917年是第二阶段。,鲁迅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广泛接触了西方各种新思想,对进化论产生浓厚的兴趣。,鲁迅的心路历程,绍兴 为父病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四处忙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泻忧闷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挥战笔,(二)中期(19181927),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
3、以小说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神。 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然是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革社会的主要途径。,(三)后期(19271936),1、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和转变的第一个巨大推动力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动。2、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第二个巨大推动力是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二、鲁迅的思想,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1)基本观点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造思考的切入点。,(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4、,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3、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思想的矛盾性,如对社会批判、对启蒙的作用,一方面热情倡导,内心深处却产生根本怀疑。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4、 “中间物”意识,“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第二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一)鲁迅为什么要写狂人日记,(二)吃人意象的演变 1
5、、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题叙、第13段)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对照。,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人威胁(第410段)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古久先生狼子村3、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批判(第1113段),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史上有吃人的传统,“仁义道德”和“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仁义道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规范,一个道德。这
6、是礼教的核心思想。,(三)狂人的形象,1、战士说2、狂人说3、狂人兼战士 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四)“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手法新象征,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人物可以不作详细交待,主人公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波澜、意识流向更有真实感 “迫害狂”作为叙述主体,突破传统手法,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构成小说的骨架、血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构成小说的灵魂 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二、说不尽的阿
7、Q,1、阿Q形象的特征及其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也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1)妄自尊大和自轻自贱(2)敏感忌讳和麻木健忘(3)质朴愚昧和圆滑无赖(4)率真任性和正统卫道(5)争强好胜和忍辱屈从(6)善于变通和自我解脱,2、原因及意义,(1)原因 A、阿Q精神胜利法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精神奴役下滋长起来的,B、阿Q精神胜利法建立在孤陋寡闻、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保守落后的基础上。,C、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看,阿Q精神胜利法属于生物性的自我保护反应,是生物性的自我保护本能的结果。,(2)意义,A、阿Q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8、动概括。B、阿Q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概括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C 以对“人”这一生存困境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3、封建桎梏下中国社会现实缩影未庄,独特的社会环境未庄封建等级观念充溢着一切角落,影响着所有的人际关系,这种等级意识森严、冷漠无情的现实,正是造成阿Q悲剧的原因之一,也是生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土壤。,4、阿Q的革命和辛亥革命,阿Q的革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是对环境的盲目报复,充分反映了农民个体生产者的狭隘和落后意识。“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
9、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制度”。,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命的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命后局面依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的政权形式的变更。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即“人的现代化”问题 。,5、艺术特点,1、深刻的杂感笔法在叙述和描写中掺入了尖锐、幽默深刻的议论,包括反语形式的运用。2、语言精炼含蓄,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作家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十五篇小说,1923年8月出版。,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一、创作动机和书名来历,1、文学的启蒙2、潜在的心理动机:渲泄内心的苦闷。呐
10、喊自序是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从心理角度看,呐喊自序清楚地叙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带来的苦闷,以及一个又一个企图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梦。有研究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丰富”(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读书应试”梦” “科学救国”梦 ” “文学启蒙梦” 双重“绝望”:既是对启蒙对象“国民”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自身的“反省”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3、命名把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集名为“呐喊”,是以此为革命呼号、助威,“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当然,也隐含着探索中的苦闷呼号。,关于彷徨:,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
11、线分化,革命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境。,二、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一)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二)人物形象,1权势者形象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有钱有权有势的“阔人”,如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他们自觉地维护着封建传统及其伦
12、理道德规范,并体现了冷酷、虚伪的精神特征。,2积极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者形象。,肥皂里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属于这一类。四铭是典型的封建假道学,表面上道貌岸然,高谈阔论,保存国粹,对新式教育极为愤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但实际上卑下、虚伪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鲁迅认为,各种形式的封建思想观念,在精神上戕害着等级社会的下层人,侵蚀着他们的灵魂,从而严格地控制着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维护封建秩序,因而他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较多的不觉之中被吃掉的形象 。,(1)农民和小市民形象,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把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精神状态深刻地加以艺
13、术展现,提出了农民问题。 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极其低下、悲惨,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写其悲剧命运。,(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已、陈士成曾如醉如痴地追求功名利禄,却终生未爬上统治者的显赫地位,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又不能支持其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最后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以孔乙己、陈士成的悲惨命运来暴露封建等级观念吃人的罪恶。,4觉醒者形象,鲁迅不仅颂扬先觉者的反抗精神,更从悲剧
14、现实出发,塑造了一批梦醒了无路可走、倍感痛苦的知识者形象,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等。,伤逝具有自省性质和忏悔色彩,子君是一个勇敢纯真有个性的知识女性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A 从社会层面来看外在原因社会的扼制 环境的逼迫 生存的困境B 从个体生命层面来看内在原因对爱情的理解不同 心造的幻象 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5 、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独创性,A 既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又揭示了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婚姻家庭幸福和妇女解放的制约,及个人奋斗的脆弱无力,对知识分子具有警策作用。B 既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进步作用,也发掘与批判了他们身上的种种危机,为
15、知识分子的成长进步指明了一条自我批判的道路。,C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依附型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三、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1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主题,新的人物: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普通农民的小说家。新的题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农民、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新的思想主题:观察与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独特视角,形成
16、了独特的思想主题。,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们灵魂状态,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并不倚重,狂人日记、故乡、伤逝、在酒楼上等大都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之中。,4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两种模式一是“看被看”,一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在彷徨中有一篇极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示众里有着独特的表达 。,孔乙己通过对叙述者的精心选择,构成了多重“看被看”的深层模式,将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其它作品如祝福、药、狂人日记等也都有看被看的场景或结
17、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基本构成一个系列,这类作品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故乡等。这类小说叙述者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故乡实际上含有两个故事:“闰土的故事”和“我的故事”,重点则在对“我”的精神历程的审视,而对闰土的观照包孕其中。,两种基本结构模式,都从总体上表现出了圆周式封闭的特性,这种形式封闭的特性,王富仁用了静动静的结构式表达小说不论以什么具体形式开始,在美学感受上都让人感到是从静态开始,而在结尾时,则静态已经复归或者即将复归,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白描,就是真实朴素,不加粉饰地描写对象。用鲁迅的话说即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首先
18、运用在对景物的描写上 其次,将白描手法用于人物形象塑造 “画眼睛”,故事新编:“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手法的杂文化“带叙带议论,自由说话”;语言的杂文化讽刺、幽默刻划人物的杂文化漫画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第四节:野草,1924年到1926的年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23首散文诗,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一、野草的创作背景,命名含有深意:一方面是自谦,认为这些创作只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小感触”;它们“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像路旁的“野草”一样,是“平凡不过的”;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为社会进步而甘愿献身的崇高品德,即:为迎接熊熊的进步之火,“野草”甘愿被烧尽。
19、,二、思想倾向,野草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性。野草是探索“鲁迅王国”奥秘的一把钥匙。过客、这样的战士等寄托了作者顽强求索、在暗夜中与旧势力展开搏斗的刚毅精神与战士情怀。,野草关于生存的思考起源于一种根本性的情绪:深刻的焦虑与不安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泊于空中的惶惑心态。这是一种置身于“无物之阵”,“我”对自身的根本性忧虑。,影的告别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痛苦感觉与一个先觉的文化战士的历史悲剧意识自己在整个的历史进程中不过是一个“影子”,影、风筝、好的故事、死火、腊叶、墓碣文是作者自我主观感情的象征性表现,表现了苦闷、痛苦、及自剖、自省的意识。,野草
20、尖锐地抨击了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丑恶与荒谬。,复仇讽刺看客心理。立论写现实中“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荒谬而却真实的存在,抨击人们滑头的逃避之法“打哈哈”。死后斥看的无聊、无同情心、虚伪,(3)野解剖了自己的思想,展示其苦闷与彷徨、“黑暗与虚无”。影的告别、求乞者、希望、墓碣文(4)野表达了对“青年”和光明的期望与向往。秋夜、希望、雪、死火等。,三、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象征性肯定,秋夜中的枣树、雪中“朔方的雪”、过客中的“过客”,这样的战士 中的“战士”,都是鲁迅自我写照,虽然也流露也一些孤独的情绪,但更多地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这样的战士是鲁迅的自我写照,1、“
21、这样的战士“的意义(1)一般的战士面对的是公认的穷凶极恶的敌人,而这样的战士面对的敌人披着各种外衣,有着“各种好名称”。,(2)一般的战士往往以敌人的自我标榜为目标,但守旧势力的致命伤未必在他们的“护心镜”后面,“这样的战士”不被这种狡诈所迷惑,把矛头对准其要害。,(3)一般的战士是以成败为标准的,而这样的战士则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成为胜利者,旧的传统那“无物之阵”可能是胜利者,尽管心头充满悲哀与孤独感,仍然与之战斗。,2、“无物之阵”与“无物之物”,这是鲁迅专用的名词,用于概括他在作战中所面对的敌人的虚伪、狡猾和软弱。,3、孤独感、使命感与生命哲学 这是一个桀骜不驯的精神界的战士,先驱者所有的孤
22、独感与至死也不放弃对敌人战斗的绝不妥协的精神品格的统一,在这里熔铸成一种崇高的悲剧性的境界。,这样的战士超越于一般现实生活层面,有鲁迅自身生命哲学的思考。暗含着作者对社会、对自己、对文艺力效社会正义的怀疑,以及由此产生悲哀与愤懑。,四、“落叶的梦”:性爱与道德责任的两难,鲁迅在腊叶中自比斑驳的枫叶,蕴含着沮丧颓唐的情绪。,野草的深刻性、复杂性、超前性在于:蕴含着鲁迅的人生哲学,(A)“无家可归的惶惑” (B)“走向死亡的生命” (C)“悲剧与荒诞” (D)“自我选择与反抗绝望”。(E)寻求与创造;(F)“超越自我”与“面对世界”。,五、一座艺术高峰,1、象征主义手法的广泛运用2、奇幻壮美的意境
23、创造野草是鲁迅的个人话语奇巧构思:借虚幻以寓真实,梦境艺术奇崛想象:人鬼对话,人狗对话,我与影对话奇异景观:“死火”、“冰谷”、“地狱”热情的肯定体现在否定的形式中;急待喷发的情感、思想孕育在沉默里,六、朝花夕拾艺术特色,笔调舒缓平易、明丽清新,饱含深厚的感情。浓郁的乡土气息。叙述、抒情、议论完美结合。墨淡意浓、朴实自然的语言。,第六节 鲁迅杂文,一、鲁迅杂文的分期:1、19181924年,初创阶段,形成期。2、19251929年,发展阶段,发展期。3、19301934年,成熟阶段,飞跃期。4、19351936年,最高阶段,高峰期。,二、鲁迅杂文的文类特点:,1、文体很杂,计有政治评论、思想评
24、论、文化评论、时事评论、杂感、随笔 2、题材很杂,其单篇虽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但从其整体与编年来看,则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三、鲁迅杂文的突出特点,1、批判性、攻击性的特色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3、杂文思维中“个”与“类”,四、炉火纯青、精辟凝炼的艺术语言,匕首笔杂文 投枪 1、尖锐性 2、形象性 3、抒情性 4、哲理性 5、讽刺性 6、音乐性,(1)回环往复,一唱三叹。(2)讲究节奏(3)讲究韵律、排比、对偶。,“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小品文的危机),第七节 鲁迅研究历史简介,一、鲁迅研究的分期(一)建国前(二
25、)建国后 (1)19491966,学理的发展期,(2)19661976鲁迅被歪曲、篡改、神化,成为政治符号。(3)1977至今学理的正常及深化期最先的突破:强调鲁迅的启蒙思想,把研究引向鲁迅思想价值的核心,80年代初观念的根本改变:专业研究呈现出开创意识,从人生体验和思想文化入手。首先,体现注重实际的精神,并为以后鲁迅研究提供基础。其次,突破旧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禁区再次,带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80年代中期之后,主体研究新发现将鲁迅研究引入主观价值创造和个性精神发挥的层次,即研究鲁迅人学。如王晓明、钱理群、汪晖等。,二、鲁迅研究的误区,其一,淡化其二,神化把鲁迅视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26、把鲁迅神秘化,不允许有任何人性的研究。,其三,政治化其四,世俗化与第二种倾向相反,这种趋势是把鲁迅等同于常人,庸人。,三、鲁迅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1、关于建立和发展“鲁迅学”问题2、研究方法问题A 阐释方法 B 介入主流文化C 文本研究 D 比较文学方法E 多层面、多角度、科学、全面地研究,【思考题】,1、怎么理解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3、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4、简析狂人形象及其象征意义。5、简析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6、概述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塑造的类型及其特征。,参考书目,1、钱理群:与鲁迅相遇,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2、王富仁:突破盲点,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