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性比 寄生蜂中一般雌蜂多于雄蜂。 一般情况为雌蜂在适宜的寄主上产卵,后代多发育为雌蜂,如在不适宜的寄主上产卵,则后代多发育为雄峰。寄主的麻痹现象 有些外寄生的寄生蜂在寄主体上产卵之前,用产卵管螫刺寄主并注入毒液使其麻醉。有些寄主麻醉后可恢复活动,有些则永久麻醉。(2)寄生蜂的重要类群姬蜂总科 Ichneumonoidea 寄生蜂种类较多的类群。以姬蜂科、茧蜂科、最常见。是生物防治中重要天敌。我国水稻害虫的200多种寄生蜂中姬蜂科、茧蜂科种类占一半以上。蚜茧蜂科也相当普遍和重要。姬蜂科亚科的寄主范围亚科 寄主范围 亚科 寄主范围长尾姬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和蛹、 柄卵姬蜂亚科 外寄生鳞翅目及叶蜂幼
2、虫鞘翅目、膜翅目幼虫 寡节姬蜂亚科 寄生叶蜂幼虫 凿姬蜂亚科 木材蛀虫栉姬蜂亚科 内寄生鳞翅目幼虫 齿胫姬蜂亚科叶蜂,内寄生分距姬蜂亚科 小鳞翅类,单寄生 短须姬蜂亚科 象甲科瘦姬蜂亚科 鳞翅目,内寄生 菱室姬蜂亚科 鳞翅目、姬蜂、 茧蜂的茧,全部重寄生盾脍姬蜂亚科 鳞翅目,内寄生 肿跗姬蜂亚科 鳞翅目,内寄生梨姬蜂亚科 天牛等蛀木甲虫 茎姬蜂亚科 茎蜂蚜蝇姬蜂亚科 蚜蝇,内寄生 姬蜂亚科 鳞翅目蛹,内寄生茧蜂科亚科的寄主范围亚科 寄主范围 亚科 寄主范围茧蜂亚科 鳞翅目、鞘翅目、叶蜂、 矛茧蜂亚科 鳞翅目、膜翅目幼虫,外2寄生瘿蚊幼虫、 外寄生 柄腹茧蜂亚科 蛀木鞘翅目幼虫、外寄生 内茧蜂亚
3、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反颚茧蜂亚科 双翅目、内寄生 潜蝇茧蜂亚科 双翅目、内寄生蚊茧蜂亚科 蚊成虫,内寄生 探茧蜂亚科 叶蜂幼虫、内寄生三盾茧蜂亚科 豆象、叶甲幼虫,内寄生 优茧蜂亚科 鞘翅目成虫、半翅目及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长茧蜂亚科 蛀木鞘翅目幼虫、内寄生 小腹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长须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 角室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隐腹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 甲腹柬蜂亚科 鳞翅目卵-幼虫,内寄生小蜂总科 Chalcidoidea少数为植食性外,其他均为寄生性种类,少数兼有捕食习性。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类昆虫和蜘蛛、蜱螨的各个虫态。有内寄生、外寄生、原寄生、跨期寄生、
4、重寄生以及几种寄生方式兼有。小蜂总科各科及部分亚科的寄主范围亚科 寄主范围 亚科 寄主范围大腿小蜂亚科 鳞翅目、双翅目幼虫或蛹、 脊柄小蜂亚科 鳞翅目螟蛾类原寄生或重寄生 小蜂亚科 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 蚁小蜂科 蚁幼虫或蛹、内、外寄生双翅目环裂亚目、木虻科 巨胸小蜂科 鳞翅目、脉翅目、双翅目、 金小蜂科 鳞翅目、鞘翅目幼虫或蛹鞘翅目及叶蜂 蝇蛹小蜂科 双翅目围蛹 狭面姬小蜂亚科 鳞翅目、双翅目、 3同翅目、寄生蜂及蜘蛛卵姬小蜂亚科 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 蚜小蜂科 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蜂、寄生蜂卵旋小蜂科 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赤眼蜂科 主要为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叶
5、蜂等。2、寄生性双翅目昆虫 双翅目昆虫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因此在农林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不论种类、数量和防治效果上为仅次于膜翅目的类群。(1)寄生性双翅目昆虫的生活习性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否则卵不能够发育。食物通常为植物花蜜、分泌物及动物有机废物。有些直接产卵或幼虫于寄主体内或体表,产卵数较少(少于100粒);有些则产卵于寄主活动场所或远离寄主的地方,产卵数量巨大(数千至10000粒)。(2)寄生性双翅目昆虫的类群在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上寄生的双翅目昆虫有摇蚊科、瘿蚊科、网翅虻科、蜂虻科、食蚜蝇科、家蝇科、蚤蝇科、头蝇科、麻蝇科、寄蝇科、长脚蝇科等21个科。(3)寄生性双翅目昆虫
6、的寄主范围科 寄主范围 科 寄主范围摇蚊科 蜉蝣稚虫、外寄生 瘿蚊科 木虱科、蚜虫科、网蝽科,内寄生网翅虻科 蝗虫成虫、若虫、 蜂虻科 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金龟子幼虫、蛹鞘翅目幼虫和蛹 蚤蝇科 蚂蚁蛹和成虫、瓢虫的幼虫和蛹、鳞翅目幼虫和蛹、双翅目幼虫、蜜蜂、蟋蟀、多足纲的成虫、蜘蛛、蝗虫的卵等蜣蝇科 金龟子成虫 隐毛蝇科 吹绵蚧(1888年曾由澳洲引入美国)4粪蝇科 鳞翅目幼虫 丽蝇科 蚯蚓和蜗牛邻寄蝇科 甲壳类、鳞翅目、鞘翅目 突颜寄蝇科 蝽总科、内寄生头蝇科 同翅目叶蝉科、沫蝉科、 麻蝇科 直翅目、脉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飞虱科 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蜗牛等寄蝇科 鳞翅目幼虫
7、、鞘翅目幼虫、长脚寄蝇科 鳞翅目、鞘翅目幼虫半翅目、直翅目、竹节虫目、蠼螋、其他节肢动物,内寄生3、寄生性鞘翅目昆虫鞘翅目中已知有12个科具有寄生习性。寄居甲科 Leptinidae、大花蚤科 Rhipiphoridae、羽角甲科 Rhipiceridae 全部种类寄生。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郭公虫科 Cleridae、长角象甲科 Anthribidae 若干种类寄生。步甲科 Carabidae、扁甲科 Cucujidae、薪甲科 Lathridiidae、坚甲科 Colydiidae、隐额甲科 Passandridae、瓢虫科 Coccinellidae 少数为真正寄生的种类
8、。(1)寄生性鞘翅目昆虫的寄生习性寄主范围较窄,且产卵于寄主体外或远离寄主。初孵幼虫具有发达的胸足,活泼,具寻找寄主及潜入寄主体内的能力。找到寄主后进入二龄时足发生退化而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幼虫。(2)寄生性鞘翅目昆虫的寄主范围科 寄主范围 科 寄主范围5羽角甲科 蝉的老熟幼虫体内 隐额甲科 天牛幼虫体外扁甲科 树木害虫 薪甲科 介壳虫瓢虫科 介壳虫 隐翅虫科 双翅目围蛹内郭公虫科 棉铃象甲体外 坚甲科 天牛、吉丁、象甲幼虫、蛹体外大花蚤科 蜂类幼虫、蜚蠊体内 长角象甲科 雌性介壳虫体内4、寄生性鳞翅目昆虫寄蛾科 Epipyropidae是典型的寄生性昆虫。举肢蛾科 Heliodinidae、尖蛾
9、科 Momphidae、夜蛾科 Noctuidae有一些寄生种类寄生性鳞翅目昆虫的寄主范围科 寄主范围举肢蛾科 国槐、枣树的大球坚蚧 寄蛾科 蝉、叶蝉、飞虱、长头蜡蝉、广翅蜡蝉、宽额蜡蝉、 蛾蜡蝉、瓢蜡蝉、麦蜡蝉等蜡蝉总科害虫。 二、捕食性天敌昆虫昆虫纲中捕食性的类群很多。蜻蜓目、螳螂目、脉翅目全部种类均为捕食性。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债翅目、啮虫目、革翅目、缨翅目、鳞翅目中一些类群或一些科中大多数种类为捕食性。(一)捕食性昆虫的生物学1、了解生活习性、明确益害关系、恰当评价、合理利用水生捕食性昆虫不仅捕食其他水生昆虫的幼虫, 也常常捕食鱼苗或其他小动物,有利有弊蜻蜓幼虫捕食
10、孑孓,也捕食鱼苗。脉翅目齿蛉科捕食水虿、蜉蝣幼虫、石蝇幼虫。6陆生捕食性昆虫的作用也应一分为二。 蜻蜓捕食善飞昆虫,螳螂捕食多种昆虫。 芫菁幼虫生活在蝗科卵囊内,但成虫危害作物。2、食性的区分广食性 捕食范围很广 涉及众多目甚至其他动物:蜻蜓、螳螂寡食性 捕食范围较窄 捕食对象常为生活习性相似的或近缘的种类。食螨瓢虫(捕食叶螨)单食性 捕食范围很窄 仅捕食一种昆虫或同属的若干种。澳洲瓢虫(仅捕食吹绵蚧)3、捕食的方式吸食捕食对象的体液 草蛉幼虫、龙虱幼虫捕食体液和其他部分 螽斯、螳螂、蜻蜓成虫许多捕食性昆虫是即灵敏又凶残的捕猎者,能够在地上或植物上活跃地寻找猎物,例如步甲、草蛉幼虫或螨类。有的
11、可在飞行中捕猎,例如蜻蜓和食虫虻等。一些种类具有特殊的适应性的捕猎器官,如螳螂的捕捉式前足和蜻蜓的水生稚虫的下唇面罩等。许多种类幼虫和成虫期都是捕食性的,捕食的猎物可有所不同。而有些种类则仅在幼虫期为捕食性,成虫是以花蜜和蜜露为食(多数情况下雌性成虫为非捕食性,仅负责在猎物上产卵而为其寻找猎物。猎物常为蚜虫或介壳虫等固着和群集生活的昆虫。) 例如,蚜蝇和瘿蚊把卵产在蚜虫群体的附近,无眼无足的幼虫以这些蚜虫为食。 有些可利用各种陷阱,最著名的是蜘蛛网和蚁狮的沙地陷阱。还有一些可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猎物就范。 业已证明那些具有相对简单和直接的生活方式的捕食性天敌在应用生物防治中最为适用。 4、依
12、赖于密度 当作用的种群密度增加时其捕食作用加强,当种群密度降低时,其捕食作用减小。如单食性和寡食性种类,成为害虫数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二)捕食性昆虫的类群及捕食对象蜻蜓目Odonata 17个科,均为捕食性。 成虫捕食蚊、蝇、蛾、蝶、叶蝉等多种善飞害虫,但也捕食寄蜂、茧蜂、姬蜂等有益天敌。 幼虫(稚虫)水生,捕食孑孓等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但也捕食鱼卵和鱼苗。7半翅目Hemiptera 水生半翅目昆虫:划蝽科、负子蝽科、仰泳蝽科、蝎蝽科、潜蝽科、蜍蝽科、蟾蝽科等捕食范围广,包括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半水生半翅目昆虫:黾蝽科、宽黾蝽科、尺蝽科、水蝽科捕食稻飞虱和其他稻虫。 陆生半翅目昆虫。猎蝽科
13、Reduviidae 均为捕食性。 一些种类吸食哺乳动物或鸟类血液,其他捕食包括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各种昆虫及小动物。姬蝽科Nabidae 常见于粮、棉、蔬菜、牧草等农作物及杂草。成虫和若虫食性相似,捕食蚜虫、叶蝉、木虱、网蝽、长蝽、盲蝽、瘿蚊、跳甲、守瓜、象甲、蝶蛾类卵及幼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花蝽科Anthocoridae 小型半翅目昆虫。 捕食蚜虫、木虱、介壳虫、叶螨、蓟马、鳞翅目昆虫的卵及幼虫等各种昆虫及小动物,兼食植物汁液。蝽科Pentatomidae 只有益蝽亚科的部分种类为捕食性。捕食鳞翅目幼虫、甲虫幼虫、叶蜂幼虫等。益蝽以松毛虫等林木害虫幼虫为食;镯敌生活在果树
14、上,捕食鳞翅目幼虫。盲蝽科Miridae 只有少数种类为捕食性。黑食蚜盲蝽以捕食蚜虫为主,兼食植物汁液。 黑肩绿盲蝽常见于稻田,捕食稻飞虱的卵及叶蝉的卵。长蝽科Lygaeidae 只有大眼长蝽科为捕食性。 生活于杂草丛或果林、苗木、田地等,捕食蚜虫、叶蝉等微小昆虫。脉翅目Neuroptera 分为3个亚目,均为捕食性。 广翅亚目幼虫水生,捕食水中生活的昆虫; 蛇蛉亚目幼虫陆生,捕食生活在树上的昆虫; 扁翅亚目幼虫大多陆生,捕吸式口器善捕陆生昆虫,吸食体液。粉蛉科 Coniopterygidae生活于果园和树林,捕食红蜘蛛、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害虫。褐蛉科 Hemerobiidae 生活于果林和
15、树木上,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和红蜘蛛等害虫。草蛉科 Chrysopidae 幼虫喜食蚜虫,故称“蚜狮”。生活于果园和树林,捕食红蜘蛛、介壳虫、木虱、叶蝉、蝶蛾类的幼虫及卵。8蝶蛉科 Psychopidae 种类少,生活于树皮和树干缝隙处,捕食蛾类幼虫等害虫。蝶角蛉科 Ascalaphidae 成虫十分活泼,捕食小虫;幼虫生活于植物上或石块等杂物下,捕食小虫。鞘翅目Coleoptera 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种类集中在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中,不少是害虫的重要天敌。 肉食亚目中重要类群有虎甲科、步甲科、龙虱科等,多食亚目中重要类群有瓢虫科、萤科、芫菁科等。虎甲科 Cicindelidae 成虫生活
16、于地面,行动十分迅速,善飞,捕食各种昆虫,捕食能力极强。步甲科 Carabidae 种类众多,已知21000多种,成虫及幼虫均为捕食性,捕食各种昆虫、蚯蚓、蜗牛等,捕食量极大。瓢虫科 Coccinellidae 种类众多,大多为捕食性,成虫及幼虫均捕食,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捕食量极大。对捕食对象有一定选择性,不少种类属于寡食性种类。瓢虫是各国在生物防治中非常感兴趣的天敌昆虫。自1888年美国加里福尼亚从大洋州引进澳洲瓢虫以来,瓢虫作为天敌引进成为生防工作的重要方面,引进的瓢虫种类日益增多。已有20种瓢虫引进后对害虫产生了明显的控制效果。 在我国生物防治工作中,瓢虫的利用也是一个
17、重要方面。膜翅目Hymenoptera 捕食性种类很多。寄生性种类的成虫也常取食寄主的体液。 黑青小蜂以产卵管插入寄主棉红铃虫幼虫体内吸食寄主体液,因而刺死的寄主比寄生还多。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在产卵时也有取食由产卵管刺伤卵壳而流出的体液的习性。取食寄主体液的寄生蜂成虫是相当普遍的。蚁科 Carabidae 大多数种类为捕食性,捕食各种动物,尤其捕食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在森林中,蚂蚁捕食各种害虫,成为森林的保护者。双翅目Diptera 捕食性种类很多,在成虫期或幼虫期捕食各种昆虫。 双翅目昆虫的习性十分复杂。其中有植食性的,如实蝇科、瘿蚊科、潜蝇科等,为作物的重要害虫;有腐食性或粪食性的
18、,取食动物的尸体、腐败的植物体或动物的粪便,如家蝇、麻蝇、丽蝇;也有寄生性的。9食蚜蝇科 Syrphidae 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小型鳞翅目幼虫。成虫取食花粉、花蜜以及蚜虫分泌的蜜露等。食虫虻科 Asilidae 幼虫生活于湿土或腐木中,捕食各种昆虫及小动物;成虫善飞,食性很广,捕食蝗虫、蟋蟀、蝇类、蜂类、甲虫、蜻蜓等各种昆虫。 其益害要慎重评价。蜂虻科 Bombyliidae 幼虫寄生、寄食或捕食,常见于蜜蜂、胡蜂巢内或蝗虫的卵囊中,或取食蜂蜜、或取食蜂蚴或蜂蛹、或取食蝗卵。瘿蚊科 Cecidomyiidae 一些种类捕食或寄生蚜虫、介壳虫及其他小型昆虫群落中,或捕食叶螨
19、。第二节 其他捕食性动物有许多动物类群也能够捕食有害生物,在自然系统中对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其中一些种类已作为害虫天敌被利用。包括节肢动物的蛛形纲、脊椎动物的两栖类、益鸟、兽类及鱼类等。一、农田蜘蛛 是稻田、棉田、果园等农林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害虫具有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 日本报道,稻田蜘蛛14科91种;果园蜘蛛19科115种。 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已进行了对农田蜘蛛的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初步查明农田蜘蛛130多种。 农田蜘蛛的保护利用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一)农田蜘蛛的习性 肉食性,喜食活食,主要食物为昆虫,也捕食叶螨和其他蜘蛛甚至同种间
20、相互残食。 在农田中,可捕食多种农林害虫,捕食量大。草间小食蛛每天能捕食棉铃虫幼龄幼虫100头以上,捕食飞虱、叶蝉4至5头。拟环狼蛛每天捕食黑尾叶蝉10头。 在棉田、稻田,有些蜘蛛还能够捕食一些蛾类成虫。纺丝和结网10 蜘蛛均可纺丝。丝一般用于建巢和做卵囊;有的用丝结网和包裹猎物;雄蛛用丝做精网进行交配;拖丝用于下降、行走或附着;幼蛛借丝飘荡空中,进行扩散。 根据结网与否,将蜘蛛分为游猎蜘蛛和结网蜘蛛两类。(二)农田蜘蛛的主要类群 微蛛科 Micryphantidae常见于稻田、棉田、旱地、果园、茶园,是农田中十分普遍的一类,占蜘蛛总量的50%至70%。结小网于植物丛中,捕食叶蝉、飞虱、蚜虫、
21、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幼虫。 球腹蛛科 Theridiidae 结不规则笼状或盘状小网于植物之间,捕食叶蝉、飞虱等小虫。 肖蛸科Tetragnathidae生活于稻田、棉田、近水的杂草和灌木丛中。 圆蛛科 Araneidae在田边、地边杂草、灌木丛间、植株与田埂间或稻株间布车轮形网。捕食飞虱、叶蝉等小虫。对蛾类也有一定控制。 狼蛛科 Lycosidae不结网,常见于地面、稻田水面、田埂边、沟边和植株间。善于行走、行动敏捷,食量大、食性杂。捕食叶蝉、飞虱等小虫,也捕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螟等多种中小型蛾类及黏虫低龄幼虫和蝼蛄。是稻田中的重要天敌。发生量占10%至40%。 猫蛛科 Oxyopidae
22、 不结网,游猎于杂草及灌木丛上。捕食叶蝉、飞虱、鳞翅目幼虫、蚊蝇等及小型蛾类。 管巢蛛科Clubionidae游猎生活,以丝将叶片卷成管状为巢。是稻田常见类群,其密度约为第五位。 跳蛛科 Salticidae不结网,游猎生活,常见于田间的稻丛、棉株、蔬菜、果树等茎叶上捕食害虫。11 漏斗蛛科 Agelenidae 结漏斗形网,在山区农田常见。捕食黑尾叶蝉、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成虫和幼虫。二、螨类 3亚目、7亚科、267科、50万种。 害螨类危害各种农作物及储粮干果,寄生于人畜体上,传染各种疾病。 益螨类能寄生或捕食其他农业害虫和害螨,在生态系统中是害虫和害螨类的重要自然控制因子
23、。 根据习性分为寄生性螨类和捕食性螨类。是天敌保护方面的重要类群。有些已应用于农业生产,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植绥螨科 Phytoseiidae种类很多,分布广泛,世界已知800多种。 一般为捕食性,也能取食花粉。捕食棉花、果树、豆类、蔬菜等作物上的害螨。 智利植绥螨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已被欧美一些国家成功地用来防治温室的叶螨;我国也曾引进,初步实验效果较好。 我国四川、广东等地曾研究过几种植绥螨的繁殖和利用。表明对橘金爪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长须螨科 Stigmaeidae常见于果园及菜地。能够捕食叶螨、瘿螨、蚧类和粉虱的若虫。其他捕食螨类及其有关资料名
24、称 习性吸螨科 捕食苜蓿害螨、绿圆跳虫、棉蚜绒螨科 寄生于蝗虫体外、若螨和成螨捕食蝗虫卵、棉蚜赤螨科 寄生于蝗虫、小地老虎、捕食棉铃虫卵、寄生和捕 食棉蚜、捕食红蚧大赤螨科 捕食红叶螨、家蝇卵、寄生于蝗虫的器官和气囊12囊螨科 寄生于蜚蠊体内、寄生于麦蛾三、食虫益鸟益鸟的种类多,捕食量大,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我国的鸟类约1100多种。其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约占50%。常见的食虫益鸟类有大山雀、大杜鹃、红脚隼、大斑啄木鸟等15科23种。我国在食虫鸟类的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为益鸟的保护、招引和利用提供了依据。地区 鸟类种数 捕食害虫情况河北省昌黎县 53种 37种完全以昆
25、虫为食,其余食物中50%为昆虫;江苏省茅山林区 100种 27种吃松毛虫;辽宁省 40多种 捕食松毛虫、松壳蛾、枯叶蛾、天幕毛虫、舞毒蛾、尺鹱、螽斯、蝼蛄、叶蜂、金龟子、天牛、吉丁虫等;燕珩胃中90%的食物是蝗虫,其雏鸟平均每天吃90头蝗虫;戴胜可啄食地下的蝼蛄和金针虫。 (一)常见农林益鸟的种类红脚隼大杜鹃燕珩白翅浮鸥楼燕大斑啄木鸟绿啄木鸟家燕金腰燕黑卷尾暗灰雀鹎黑枕黄鹂红嘴山鸦灰喜鹊大山雀沼泽山雀乌鸦鹊鸲北红尾鸲山脊令白脊令田鹩红尾伯劳13(二)食虫益鸟的保护和招引 保护益鸟的巢、卵和幼雏 为益鸟创造居留的条件 冬季的喂养和设立饮水槽四、食虫两栖类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
26、食料,是农田中的重要天敌类群之一。(一)食虫蛙的生活习性成体生活于陆地,喜近水阴湿的环境,产卵于水中。捕食对象主要是昆虫,其中大多为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叶蝉、稻蝽、稻蝗、蚱蜢、蝼蛄、蟋蟀、斜纹夜蛾、金龟子、叩头虫、白蚁、蚊蝇等农业害虫,也有蜗牛等有害生物。食量大,一只黑斑蛙每天吃70至90头叶蝉或稻虱;泽蛙一天最多可吃266头叶蝉。活动时间长,黑斑蛙和泽蛙在长江以南每年可活动8个月。(二)食虫蛙的类群水栖蛙类 生活在水域附近或水中。生活于稻田、池塘、沼泽地的黑斑蛙(青蛙、田鸡)、金线蛙、沼蛙能捕食大量农田害虫;生活在山间溪流内、在山间林地捕猎的棘蛙、臭蛙、湍蛙。陆栖蛙类 成蛙生活于平
27、原、丘陵、山区林木草丛,如蟾蜍、泽蛙、林蛙、姬蛙、狭口蛙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极广,对控制旱地害虫起着积极作用。树栖蛙类 善于攀登枝叶,可利用指和趾末端的吸盘爬上灌木丛和高杆作物的枝叶,吞食农作物害虫,如雨蛙、树蛙等。第三节 害虫天敌的保护与助长一、昆虫生命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的天敌是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应用昆虫生命表能够明确说明其作用。14Morris(1963),Watt(1961,1963)给出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来说明昆虫生命表及其数据分析方法:I=N2/N1=SESL1 SL2SPP SP SA F PF P其中:I种群趋势指数N1 当代数量; N 2 次代数量;SE
28、 卵存活率; S L1 SL2 各龄幼虫存活率;SPP 预蛹存活率; S P 蛹存活率;SA 成虫存活率; F 指定的标准卵数;PF雌虫实际能够达到标准卵量的%; P 雌虫占成虫总数的%。解释:在该公式中,I(种群趋势指数)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其中 F为指定的标准卵量,一般不作任何改变,其他各个组分都因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天敌对于P F(雌虫实际能够达到标准卵量的%)和P (雌虫占成虫总数的%)两个组分的影响较小,但对各个虫期的存活率(S L1 ,S L2SPP ,S P ,S A的影响非常大,往往成为I 值下降的重要因素从表中看出,主要由于天敌的作用而引起稻褐飞虱下代种群数量的明显
29、下降,下代卵量仅为原世代卵量的9%。其中卵寄生蜂的作用使存活率下降最为明显。如果排除卵寄生蜂的作用,则:I = (0.2528)(0.6360)(0.58) (150) (0.3126) (0.875) = 3.826增长倍数(M (SE) )= I (SE) / I = 3.826/0.09 = 42.5 即:卵期天敌被排除后,害虫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将比原来增长42.5倍。二、保护天敌在害虫种群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害虫管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把害虫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一个低水平以下,不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天敌的保护是实现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基础。选择性杀虫剂和选择性施药方法是当前天敌
30、保护的重要途径。采取对害虫杀伤力相对较大、对天敌杀伤力相对较小的选择性杀虫剂。15采取对天敌杀伤力相对较小、对害虫杀伤力相对较大的选择性施药方法。化学防治与天敌保护相互协调,有助于解决害虫在猖獗和次要害虫的大量发生。害虫再猖獗的原因 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原因避免害虫大量发生的途径 次要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原因 害虫天敌作用下降的原因植物种类的单一化造成植食昆虫种类的单一化,天敌因此而缺少过渡的寄主而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气候条件的影响; 越冬期由于气候和寄主的原因而大量死亡;天敌与寄主和过渡寄主的物候期不适应; 重寄生性天敌的存在;成虫期的营养补充等。保护与助长的方法减少自然天敌的死亡 尽量减少和避免广普
31、性杀虫剂的使用;直接保护天敌补充天敌的数量 大量繁殖和散放当地天敌助迁和招引 将天敌的卵或巢移放到所需地;创造适宜条件以引诱天敌补充天敌的食料及寄主栽种蜜源植物,挂放寄主卵,散放不育(产不育卵的)寄主16其他 防止引进重寄生天敌和重寄生的其他生物第四节 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大量繁殖与扩散大量繁殖和散放可有效地增加天敌的种群数量,特别是在害虫发生的初期天敌数量少而不足以控制害虫的发生趋势时具有显著的效果。天敌引进时也需要解决大量繁殖的问题。一、天敌昆虫大量繁殖的方法利用天敌的自然寄主繁殖天敌昆虫在室内繁殖天敌的防治对象或其他自然寄主来培养天敌昆虫利用半合成饲料培养寄主人工饲料培养天敌昆虫二、几种
32、重要天敌昆虫大量繁殖的方法(一)赤眼蜂的大量繁殖与散放(二)蚜茧蜂的繁殖与应用(三)草蛉的饲养与散放(一)赤眼蜂的大量繁殖与散放室内大量繁殖赤眼蜂寄主的选择国外应用麦蛾、地中海粉螟、米蛾等卵;国内广泛应用柞蚕卵和蓖麻蚕的卵作为室内大量繁殖的寄主。柞蚕盛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贵州,卵粒大,每卵可育出赤眼蜂成虫50-60头,一头雌蚕的卵可育出蜂万头以上。蓖麻蚕南方较普遍,每卵可育出赤眼蜂成虫30-40头,同时也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舟蛾赤眼蜂的良好寄主。寄主的管理与储存 应用以新鲜卵最好,但常常也需应用低温冷冻的卵。一般以秋、冬初收茧取卵冷冻,次年早春繁蜂应用。蜂种的选择和采
33、集选择适应于防治对象、适应于防治对象的生境、适应于现有的繁殖条件(如寄主等)。蜂种的扩大繁殖 用玻璃器皿或制成木框,将卵粘在纸上制成卵卡。大量繁殖方法 普遍采用大空间玻璃面繁蜂法、磙式接蜂器繁蜂法。17赤眼蜂的散放 在防治对象开始在农作物上产卵时第一次散放,随后隔5-7天散放一次,至卵期高峰出现后可停止。可散放成蜂、将要羽化的卵。(二)蚜茧蜂的繁殖与应用寄主蚜虫的繁殖 蚜茧蜂只寄生蚜虫,要首先繁殖大量蚜虫供做寄主,如烟蚜等。蚜茧蜂的繁殖 对寄主蚜虫有一定选择性,对生态环境条件有一定适应品系,故蜂种应采自所防治对象蚜虫的僵蚜。蜂蚜比为1:160,雌雄比为2:1。蚜茧蜂的释放 田间蚜虫呈点片发生时
34、、大棚温室在蚜虫初见时释放效果最显。如虫口密度高,隔4-5天可再放蜂一次。蜂蚜比可在1:160-200。蚜茧蜂引进和移殖 引进蚜茧蜂控制蚜虫可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三)草蛉的饲养与散放美国采用麦蛾卵或人工饲料大量繁殖普通草蛉已获得成功,并在防治棉铃虫和烟草夜蛾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使棉花产量提高一倍以上。 我国对草蛉的饲养、繁殖和应用也引起注意。 草蛉的饲料米蛾卵是饲养多种草蛉的良好饲料。人工饲料包括成虫的人工饲料、幼虫的人工饲料和人工模拟卵。 草蛉的饲养和繁殖成虫饲养需要饲养架、产卵盒、转换器。幼虫饲养可用罐头瓶、硬纸盒、纱笼。 草蛉的散放和防治效果散放成虫、幼虫或卵均可,但一般以低龄幼虫为主。
35、河南民权县1975年棉铃虫减轻37.4%-84.6%;北京通县每亩地散放蛉卵2万粒,棉铃虫数量减少77.8%;苗害率减少75.6%,草蛉幼虫多2.4倍;河北、山东等有防治温室粉虱、苹果叶螨、山查红蜘蛛的报道。第五节 天敌昆虫的助迁、移殖和引进助迁、移殖和引进害虫天敌、增加农林生态系统中有益昆虫的种群,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18目前已有不少害虫在移殖或引进有效天敌之后,其种群数量被长期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消除了为害的威胁。一、天敌昆虫的助迁早在公元304年南方草木状中记载的采集黄S蚁 Oecopyhylla smaragdina Fab.放养于柑橘园内防治害虫,是以虫治虫最早的记载。直至
36、1960年广东四会县在继续使用。1978年又恢复使用。福建和台湾应用红蚂蚁 Tetramorium guineense Fab.防治甘蔗螟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河南及其他省的棉区利用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防治棉蚜,从麦田采集七星瓢虫的幼虫、蛹及成虫移放到棉田。二、天敌昆虫的移殖通过移殖可将一些起源于南方的天敌引入,使其在北限之外生存一段较长时间,对害虫数量起到抑制作用。1953年首次由浙江永嘉县将大红瓢虫移殖到湖北宜都县,当年柑橘园内的吹绵蚧基本被消灭。1954年以后,四川各地柑橘产区继续移入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通过天敌移殖可使由
37、于人为因素扩大了分布范围的害虫受到抑制。1972年广东丰顺县自海南岛乌烈紫胶林场引进白虫茧蜂 Bracon greeni 进行繁殖散放,至1973年10月,白虫茧蜂对白虫的寄生率以达到70%以上,白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消除了为害的威胁。三、天敌昆虫的引进天敌昆虫的引进措施的迅猛发展是从引进澳洲瓢虫 Rodolia cardinalis Mulsant 防治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Mask.成功的实践开始的。百多年来,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引进的天敌昆虫包括茧蜂45种、跳小蜂27种、蚜小蜂22种、瓢虫21种、寄蝇19种、姬蜂16种、姬小蜂11种以及赤眼蜂、瘿小蜂等。美国引进天敌对62
38、种害虫的生物防治取得了成效,其中消除为害的13种、基本消除为害的26种、减轻或部分减轻为害的23种;全世界引进天敌防治的157种害虫中消除为害的31种、基本消除为害的73种、减轻或部分减轻为害的53种。19引进天敌后控制害虫的类群包括同翅目66种(其中介壳虫51种)、鳞翅目33种、鞘翅目20种、双翅目11种、膜翅目7种、直翅目5种等。四、天敌引进的一般技术和注意事项 选择天敌的收集地区 优先选择地理上相隔离的、历史上独立发展的、但是气候条件又比较相似的地区; 优先选择在害虫分布区内、气候和食物条件有利于害虫发生、但是害虫却发生较少、危害较轻的地区; 优先选择害虫的原产地。 选择引进天敌优良的天
39、敌一般应是收集区内起作用较大的种类(优势种);优良的天敌往往是寄生范围和捕食范围较狭窄(专一性较强)的种类;优良的天敌往往是同种害虫的天敌或其近缘种、近缘属中生活习性相似的天敌。引进天敌时的检疫和繁殖培养 为避免在引进材料中带进有害的重寄生物或其他有害生物,在引进散放前要在专门养虫室内进行免疫培养。 引进的天敌要繁殖一定的数量以备散放。关于引进当地已有分布的天敌种类问题 引进当地已有分布的外地品系有可能提高天敌的生活力和提高天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引进外地品系,与当地品系杂交,其后代可能表现出优势。第六节 害虫天敌调查研究方法一、天敌标本采集、制作、保存 天敌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采集用
40、具:捕虫网、吸虫管、毒瓶采集方法:网捕法、诱集法、观察搜捕法标本制作与保存:纸包纸袋、针插、三角纸粘制、酒精浸制二、害虫天敌调查研究方法20 寄生率=被寄生卵总数/(被寄生卵总数+害虫数)100% 某种蜂寄生率=某种蜂寄生卵数/ (被寄生卵总数+害虫数)100% 卵块寄生率=被寄生卵块数/卵块总数100% 三、生命表-天敌作用评价的方法 种群趋势指数(Trend index of population, I)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 I 值的基本含义是: 当I=1时,次代种群数量与当代相同或种群数量保持原有水平; 当I1时,次代种群数量(或经历t时间距离后的种群数量)上升; 如果I=n,
41、即种群数量是原来的 n 倍。思考题1、作为天敌生物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什么样的昆虫是寄生虫或拟寄生虫?与捕食性昆虫比较它有什么特点?3、寄生虫的寄生方式有哪些?特点?4、寄生现象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特点?5、寄生虫主要集中在昆虫纲的哪些目?6、了解寄生蜂的重要类群和意义?7、了解其他寄生虫的重要类群和意义?8、了解各类捕食性天敌的生物学特征。 9、什么是昆虫生命表?其计算公式中各项的含义是什么?学会使用昆虫生命表。10、害虫再猖獗和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原因和避免途径?11、害虫天敌保护与助长的基本方法?天敌昆虫大量繁殖的方法? 12、了解国内外天敌引进的成功事例。天敌引进时需要注意那些问题?13
42、、掌握天敌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的技术和方法。14、什么是种群趋势指数(Trend index of population, I)?I 值在不同情况下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昆虫的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的寄生而引起的。那些能够使害虫致病的微生物21与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一样,也是一类可在害虫生物控制中被利用的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线虫等。第一节 昆虫的传染病和流行一、感病昆虫的症状和病征症状和病症二者总称综合病症,可作为在自然条件下和利用微生物病原防治害虫时鉴别染病昆虫的依据。 行动和反应异常 消化障碍 发育障碍 生殖障碍 体色变化 因病致
43、死后的改变 染病和因病致死的虫体中有病原存在二、病原微生物对昆虫的侵染侵入途径 由口经消化道侵入;由体壁或气管侵入;通过卵(病毒、原生动物、立克次氏体)或精子(微孢子虫)传播。感染类型 急性的、慢性的、潜伏性的;原发性的、次生性的;偶发性的、地方性的、流行性的;局部的、全身性的。病原细菌使血液感染有两种类型 败血症、毒血症。昆虫不同发育阶段对病原的易感性 一般老龄幼虫易感,成虫少感,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抵抗性。 三、昆虫疾病的流行 自然界中昆虫的流行病昆虫病原经过传播扩散和再侵染,可使病原扩大到昆虫整个种群,在自然界中形成疾病的流行,从而起到控制种群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以病毒流行病最常见,真菌
44、流行病次之,细菌流行病再次之,原生动物、线虫和立克次氏体流行病偶可发生。 影响流行病的主要因素病原的致病力:流行病的强度可随病原致病力的提高而增加。病原在自然界中的滞留:病原如能在寄主环境周围较长时间滞留并保持活性,一旦条件适合便可作为侵染源而诱发流行病。22四、病原的专化性 涉及到寄主范围、感病性、免疫性等问题。要考虑病原是否也能使人和高等动物患病,是否也侵染益虫,它们的杀虫范围多大等方面。 对人类和脊椎动物的影响:昆虫病原必须对人类和脊椎动物安全才能被利用,如苏云金杆菌。 对益虫的影响:微生物防治手段的昆虫病原不致损害蜜蜂、家蚕、柞蚕以及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如苏云金杆菌。 对害虫致病的专化性:具有相当高度专化性的昆虫病原是比较安全的。昆虫病毒被认为是高度专化的。第二节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线虫等。病毒包涵体 1.0-15 微米 病毒粒子(杆形或球形) 0.01-0.3 微米 立克次氏体 0.3-0.6 微米 细菌 0.5-50 微米 原生动物 2.0-20 微米 藻类 1.0-50 微米 酵母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