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益塞下曲赏析.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004472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益塞下曲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李益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唐)李益塞下曲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李益这首诗背后不只一个故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授郑县尉,又任华州主簿,转侍御史。后出塞从军,入朔方、宁、幽州诸节度使幕中为从事。即所谓“三受末秩,五在兵间”。曾东游扬州。宪宗朝入为都官郎中,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散骑常侍、太子宾客等官。文宗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诗名早著,尤以边塞诗流传最广,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的七绝冠盖当世,与王昌龄媲美。代表作如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当时广为传唱。这

2、首塞下曲绝句历来为人称颂,它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李益追慕古代英雄、渴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建功立业的情怀。然而,由于全诗用典,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这样的:伏波将军(马援)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归葬;定远侯(班超)何必要.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注) 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甘愿马革裹尸而还”;班超也曾言;“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呢?”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现了唐军将士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只轮”应是借代战车,整句的意思是,不要乘着自己的战车归附胡人。海窟:本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西北塞外胡族的栖息地。 第四句运用了唐代闻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薛仁贵在与九姓突厥在天山作战时,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 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