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1 页 共 6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海洋地理教学案(一)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执教 流水号 201102001学习要求: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运用图表,分析海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知识梳理: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
2、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2
3、页 共 6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右图,有解析)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
4、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解析:A: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天气稳定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海洋表面盐度最高。B:赤道地区,虽然气温较高,蒸发量也不小,但由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C、D:高纬度海区,气温降低,蒸发量逐渐减小,盐度逐渐降低。高纬度海区蒸发量降低,又有一定量的降水,加上融冰的影响,盐度最低。南北纬 4060附近海域盐度的比较,北纬 40-60海域附近的海域盐度低,主要是由于北纬 40附近的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广阔,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汇入海洋,因而盐度较低。B:赤道附近海区,盐度最低的海区位于赤道偏北,
5、这是因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 1000 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6、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7、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6、。大气中约 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 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3 页 共 6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输
7、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8、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南美西海岸(秘
8、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 年代以来仅发生了 3 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
9、化也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 1950 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导学检测:例 右图为沿北纬 32纬线所作的 8 月份海水盐度和温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中曲线反映出此时海洋东侧的水温明显 (高或低)于西侧,简要分析其成因: 。(2)此纬度海洋中的 处(经度)盐度最低,最主要的原因是 。(3)西经 120130之间盐度也较低,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洋流与海
10、水温度、盐度的关系。根据题干及图中给定的经纬度定位,该海区位于北太平洋,西侧受日本暖流影响,东侧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从而导致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差异;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4 页 共 6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偏高,盐度也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水温偏低,盐度也偏低;在北纬 32、东经 120的附近海区受长江口大量淡水的注入,海水盐度受到稀释,盐度也偏低,因此解答该题要求对影响表层海水盐度和温度的主要因素比较 熟悉。【答案】 (1)低 同一纬度,海洋东侧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而海洋西侧则受日本暖流的影响 (2)120E 长江口附近,大量淡水注入,使海水受到稀释 (3
11、)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探究点二 海水盐度 例 分析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回答: (1)上图中表示海洋表层平均盐度的分布曲线的数码是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的分布规律是: 。(2)海洋表层海水的盐度、温度高低还受到洋流的影响。日本东海岸的洋流又称为“黑潮”,“黑潮”流经海区的盐度比邻近海区 (高,低),温度比邻近海区(高低)。 (3)图中 A 附近,线呈峰值的原因是 ;呈峰值的原因是 。A 处附近线相交处,线的值为 。(4)图中 B 处附近,线呈峰值的原因是 ;呈峰值的原因是 【解析】 主要考查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该题呈现了多条曲线,
12、要求准确地分辨出每条曲线代表的地理要素,首先根据盐度、温度及降水的纬度分布规律可知,为盐度曲线,为蒸发曲线,为温度曲线,为降水曲线;再对各条曲线的低谷和峰值进行综合分析,图中 A 附近,盐度线呈峰值的原因是地处北纬 2030副热带海区,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蒸发大于降水,蒸发线在 A 处呈峰值的原因是与纬度低、气温高及晴天多有关;图中 B 处附近,温度曲线呈峰值的原因与纬度低有关,降水曲线呈峰值的原因与大气环流形势有关。【答案】 (1)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度递减 (2)高 高 (3)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晴天多 36.5 (36.436
13、.8) (4)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5 页 共 6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巩固训练:l.【09 海南卷】图 6 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并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0 分)2读“中国近海 2 月和 8 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中国的四大近海海域中,水温分布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主要原因是 。(2)在中国的四大近海海域中,水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主要原因是 。(3)2 月,黄海的等温线呈舌状自南向北凸出,原因可能是 (选择填空)。A寒流流径 B暖流流径 C大陆的影响 D径流的影响(4)8 月长江口外有一高温水舌伸向东北,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5)2 月的水温与 8 月的水温相比较,水温梯度最大的是 月,请简述你的判断依据及主要的形成原因。课 后 作 业题源:世纪金榜补充小册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6 页 共 6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问 题 统 计 与 分 析问题主要集中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上,学生难以区分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