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通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通过对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形势和万隆会议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2、。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推广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本课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本课难点是,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
3、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所以在教与学中存在一定难度。二、教学建议1.本课共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对近代中国政府屈辱签约等事实进行回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转入“新中国建立后又如何呢?”导入新课教学。2.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的重点,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好四个问题:第一,新旧中国和平外交与屈辱外交之别,在于国家是否独立和社会制度本质上存在的差别。可以借助媒体提供给学
4、生资料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利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的引文,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认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独立、和平、自主。第二,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和国际主要力量的态度,及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国际矛盾。建议: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1页第二自然段,然后进行分析。第二个子目要求达到的目的:掌握万隆会议有关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思想核心;理解新中国外交地位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促成亚非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为赢得发展机遇等创造了条件;“求同存异”方针所体现的思想是打破会议僵局的关键。三
5、、学法指导1.在两个子目的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会提取知识信息点,并进行整理。2.在学习全课后,指导学生总结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5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事件;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上的贡献。教给学生以“内容”、“时间”、“人物”等思路设想问题、组织问题的学习方法。3.提供各类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训练学生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四、探究问题练一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提示:指导学生根据书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活动与探究召开“周恩来外交业绩”故事会。提示: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有关图书资料,采访老前辈获取资料等,以课外小组或编写故事集、制作“业
6、绩”报栏等方式进行交流。自由阅读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提示:以“走进日内瓦会议”等为题,以座谈会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书中资料,或提供给学生有关日内瓦会议的资料,使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扩大知识面。(西安交大附中史曼丽陕西碑林教师进修学校 梁博余)参考资料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
7、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
8、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13.瑞典王
9、国1950年5月9日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
10、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
11、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
12、,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
13、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发起,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
14、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
15、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
16、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
17、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图画说明毛泽东和斯大林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本图是1949年12月3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斯大林70寿辰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的照片。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为了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1954年6月25日至28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了会谈。中印两国签定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提出了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后来,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
18、深远的影响。本图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期间拜访尼赫鲁总理时的照片。左二是周恩来,左三是尼赫鲁。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通称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和平共处原则,并在会内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会议的发展,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