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1、 你怎样认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答: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 了解中国创造的一些世界之最。3、 近代中国由强变弱,历经百年沧桑的原因和结局:答: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落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结局: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人们经受了百年的苦难。4、 体现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答:林则徐虎门
2、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三元里抗英纪念碑。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 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答: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3、 爱国主义的定义、表现及杰出代表。答:定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表现: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重敬等。杰出代表:屈原
3、、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4、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 (特别注意抗洪、抗震精神)5、 对于中学生而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答:学习上,勤奋刻苦、用于钻研、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生活上,吃苦耐劳、不畏挫折、开拓创新、自立自强。6、 中华民族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答: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共产党。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
4、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8、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答: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而失败。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
5、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1、 为什么要树立忧患意识?答: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当祖国的发展兴旺时,忧患可以促使我们保持警惕,居安思危;当祖国的发展处于低潮时,忧患会使我们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迎头赶上。树立忧患意识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的基础差,底子薄,人口众多,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领域、教育领域、综合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2、我们
6、应该怎样树立忧患意识?答:冷静分析现实,充分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有高度的紧迫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3、为什么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答:历史上许多中华儿女都“以天下为己任” 。中国还不发达,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艰苦路。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 21 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4、青少年如何做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代相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第四课 走向小康1、 恩格尔系数越小生
7、活越富裕。2、 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提出三步走战略:答:以 1980 年为基点,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在经过 50 年,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3、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4、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 2002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7、 2007
8、 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答:作为当代青年,应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第五课 财富之源1、 创造财富的源泉有哪些?答:勤劳(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人类所享有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无一不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智慧与开拓(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开拓的胆识和勇气)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资本 管理2、 科学
9、技术的作用:答: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科学技术对于加快传统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力的促进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3、 如何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答: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1、 为什么要合法致富?
10、答: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有平等的获得财富的机会,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相反,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每个人要获得财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做到遵纪守法。2、 法与德(义)的关系:答:法与德是紧密联系的,是同源共生的。区别:法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德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才是最有效的。德是我们心中的法。3、 为什么不能见利忘义?答: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应将“义”放在重要位置,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
11、追求的。在社会生活中,法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德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才是最有效的。德是我们心中的法。4、 税收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答:定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基本特征: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5、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 税收的作用:答:国以税为本。国家铺铁路、架桥梁、建机场,离不开税收;国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税收;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人员的工资来源于税收。7、 偷税漏税的危害: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己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8、 我国的富民政策:答: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
12、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9、 富而思源的表现和意义:答:表现: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意义: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10、富而思进的表现:答: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走出更宽更广的道路。11、勤俭节约的意义: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之道。勤俭节约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法宝。勤俭节约是做人的美德。12、勤俭节约对于中学生的作用?答:作为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够恪守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必然有益于个人的成长;相反,如果从小就追求奢华,不但对国家和家庭不利,而且对个人的发展必然带来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