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儿喂养(0-12 月)母乳喂养一、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是天然最佳营养品 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物质,能增强宝宝抗病力 含有大量牛磺酸,对宝宝脑发育具有特殊作用 母乳温度、吸乳速度合适、宝宝最乐于接受 几乎无菌、卫生、经济、方便 初乳便于泻胎粪,促使黄疸迅速消退 母乳喂养有利于宝宝牙齿、骨骼的生长 有利于避免宝宝日后发生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白血病 能增进母子感情,形成母子情感的纽带 可刺激母亲宫缩,促进产后恢复 大量脂肪从母乳中排出,有利于母亲恢复体型 哺乳母亲较少发生乳腺癌和卵巢肿瘤二、哺乳时间(一) 初乳中含大量抗体,应尽早给新生儿哺乳。生产 12 天母乳分泌量尚少,但也应每 34 小时喂奶一次,
2、每次 24 分钟,不仅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 还能帮助乳母子宫收缩,34 天后乳汁逐渐充足,但也有的到 10 天左右才开始充足。 正常乳母的乳汁分泌量一般均能满足婴儿的需要;(二) 白天在两次喂奶之间可加喂少量温开水, 以防止脱水或产生酸中毒,从初生到 56 个月都要加喂开水,可从 30 毫升开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量;(三) 喂奶的间隔时间不能严格规定, 但要有规律,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延长间隔时间,初生 12 个月应每 3 小时喂奶一次,35 个月可 34 小时喂奶一次,并逐步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以利母婴休息, 半岁以后可 4 小时喂奶一次,并养成夜间不吃奶的习惯;(四) 开始喂奶
3、的 23 分钟内,乳汁分泌最快, 相当每次乳汁总量的一半。810 分钟后,乳汁分泌极少,故每次喂奶时间不宜过长,34 天后的婴儿,每次喂奶 1520 分钟为宜。有些婴儿吃到一半时就睡着了, 应将其弄醒,使其一次吃饱。三、正确的哺乳方法(一) 先用肥皂洗净双手,用湿热毛巾擦洗乳头乳晕,同时双手柔和地按摩乳房 35 分钟,促进乳汁分泌。(二) 保持舒适体位。一般采用坐位, 若产后几天母亲身体特别虚弱,可暂用侧卧位, 但要特别注意防止睡着后压在宝宝脸上或身上发生窒息事故。(三) 抱起宝宝,坐在较矮的靠背椅上, 让宝宝与你胸贴胸、腹贴腹,嘴与乳头成同一水平位。(四) 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
4、方呈“C ”形,托起乳房;若乳汁过急,可用剪刀式手法托起乳房。(五) 用乳头从宝宝的上唇掠向下唇引起觅食反射,当宝宝嘴张大、舌向下的一瞬间, 快速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宝宝口腔。(六) 用温柔爱抚的目光看着宝宝的眼晴。(七) 先吃空一侧乳房,再换另一侧,下次哺乳相反,轮流进行。(八) 哺乳结束时,让宝宝自己张口, 乳头自然从口中脱出。(九) 喂奶后要抱直宝宝轻拍其背,让宝宝打个“嗝” ,以防溢乳;若宝宝入睡应取右侧卧位, 以防吐奶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十) 喂奶完毕, 挤出少量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让其自然干燥,保护乳头皮肤。(十一) 每次喂奶后一定要挤出或吸出剩余乳汁。(十二) 哺乳期间, 母
5、亲要戴合适型号的纯棉胸罩,以支托乳房及改善乳房血液循环。四、哺乳的注意事项(一) 哺乳前母亲要用肥皂洗手,用温开水擦洗乳头,可将前几滴乳汁挤掉,然后再喂婴儿。母亲应经常洗澡,勤换内衣,保持乳房的清洁卫生。(二) 为了保持乳汁的分泌, 应一侧乳房吸空后再吸另一侧,本次先喂的一侧,下次后喂。 当乳汁分泌较多吃不完时,可将多余的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出。 乳汁吸的愈空,下次分泌的乳汁愈多。(三) 喂后不要继续噙着乳头, 以防止乳房或母体堵住婴儿的口鼻引起窒息。特别是夜间哺乳时尤应注意。(四) 当母亲患乳腺炎或乳头破裂时, 应暂停患侧哺乳,将乳汁挤出或吸出,破裂处涂以油脂。 为防止乳头破裂,在妊娠后期应
6、经常用温开水擦洗乳头。 乳头紧缩或凹陷者擦洗后应经常向外牵拉。(五) 母亲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的心、 肾疾病,糖尿病,癌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 时,不宜哺乳。患急性传染病、化脓性乳腺炎、 乳头破裂可暂停哺乳。母亲患感冒,哺乳时应戴口罩。(六)母亲的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要多吃新鲜蔬菜、流质食物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多晒太阳,多吸新鲜空气,并要保持精神愉快, 以保证乳汁的正常分泌。 母乳不足应及时给婴儿添加其它乳类或代乳品。五、怎样判断母乳是否充足(一)母乳充足的指标:喂奶前母亲乳房胀满,喂奶后乳房较柔软。喂奶时听见宝宝连续几次到十几次咽奶声。母亲有下乳的感觉。喂奶后宝宝安静
7、入睡或自己放开乳头玩耍。宝宝大便正常,每天 24 次,金黄色、呈糊状。尿布 24 小时湿 6 次及以上。宝宝体重增加明显,按新生儿体重变化规律, 出生后第 10 天体重开始增加,满月时可增加 600 克以上。(二)母乳不足的指标:母亲感觉乳房空。宝宝吃奶时间长, 用力吸吮却听不到连续的吞咽声,有时突然放开奶头啼哭不止。宝宝睡不香甜,常吃完奶不久就哭闹。宝宝大小便次数少、量少。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大多数自认为“没有奶”的乳母并非真正母乳不足,应及时查明原因,排除障碍,并采取催奶措施,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放弃母乳喂养。从初生到 4 个月, 婴儿极为柔弱, 而生长发育变化很快, 特别需要母乳喂养。所以
8、母亲除非不得已, 至少须自己哺乳 4 个月, 能够继续哺到 68 个月更好。过去沿至目前我国一直沿袭 812 个月断奶。最近国际妇幼卫生学术会议主张延长哺乳时间至 1 岁半。若遇盛夏或严冬, 不妨延至秋季凉爽或春暖的时间。断奶, 须逐渐进行, 婴儿从 4 个月5 个月起, 即可渐加蛋黄、菜泥等辅助食品。8 个月起, 哺乳次数先减少 1 次, 而以牛乳、代乳粉等辅食品替代, 以后逐渐递减辅乳次数。到 1 岁至 1 岁半应停止母乳喂养而以牛乳及其它营养丰富的食品取代。断母乳并非停止一切代乳食品, 断乳后不可单纯以淀粉制品(米粥、面粉制品、乳儿糕等) 喂养。否则, 将发生营养不良。恢复月经并非断奶的
9、主要理由。产妇可能在产后 2 个月3 个月即有月经。经期内往往乳量减少, 且可引起婴儿不消化等症状。经期后, 若喂养的婴儿体重增长如常, 可继续喂养。特殊情况下断奶:在正常断奶月之前 , 乳充足, 但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断奶时, 采取急断法。而正常断奶宜采取慢断法。需急速断奶的情况: 乳母突然患急性严重疾病 (外科病、肝炎、伤寒、疟疾、肾炎等) ; 发现活动性肝炎结核、精神病、因事外出等。急速断奶可用代授法(即用代乳品完全代替 1 次母乳喂养, 23 d 后代替第 2 次, 如此逐渐将全部喂养用代乳品代替) , 于短期内完成, 婴儿吵闹过度者可用小剂量苯巴比妥 23 d。急速断奶开始时刻发生 “膨
10、奶 ”, 处理方法有 2 种: (1) 用吸奶器或挤奶。挤奶手法分 2 步 : 第 1 步, 两手提紧乳房并向内压迫 , 压力从乳底部逐渐向乳晕, 重复数次, 此动作将乳汁挤入乳窦内。第 2 步, 用一只手支持乳房, 另一只手拇指与食、中指相对在乳晕外压挤(手指不可在皮肤上滑动 ) , 压力朝向胸壁而不向乳头。此动作使乳窦中乳汁挤出。二步交替反复多次, 即可将乳房汁排空。乳头裂隙, 哺乳疼痛难忍时也可暂时用此法挤乳。(2) 药物回奶法。口服乙底酚 5 mg ,每日 3 次, 连服 35 d。或服小剂量睾丸素 12 d 或己烯雌酚 23 d (每日 3 次, 每日 5 mg) 。同时限制水分摄入
11、,绷紧胸部。芒硝 250500 g 捣成细粒 , 用一布袋装好,敷于两侧乳房上 , 外加布包扎, 潮湿后可以晾干重复使用,一般 23 d 内可退奶。生麦芽 30 g 煎服, 连服 3 d。维生素 B6 200 mg , 每日 3 次, 或左旋多巴 500 mg , 一次口服, 也可达到回乳的目的。断奶后餐具的选择:小儿断奶后为了促进食欲和注意安全 , 餐具应选择色彩鲜艳, 样式新颖的, 会引起小儿兴趣的, 以促进它的食欲。另外还要注意, 给孩子选择餐具必须耐煮, 易消毒,因为餐具的清洁是很重要的。还要注意安全, 如勺子要较圆钝 , 还要不易打碎, 以免损伤小儿。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耐高温的聚胺塑料
12、制品是较理想的餐具。心理暗示:由于断奶期小儿感觉器官及大脑皮质的逐渐发育, 对周围的声、色、味、人、物、行动等都可以形成刺激条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因此, 对顽皮又不容易断奶的小儿, 要采用暗示疗法, 就是在其母亲乳头上涂上辣椒水或龙胆紫等溶液, 对乳头皮肤和小儿均无损害的、有色、有味的食物人为造成条件反射, 使小儿知道有刺激主动不吸奶,以达到断奶的目的。总之, 社区服务工作中, 对需要断奶的小儿家长们,及时的健康教育, 因势利导, 大力宣传指导及时断奶对母儿的好处, 并给予正确喂养保健指导 , 使她们学会药物回乳法, 必要时对顽皮小儿给予暗示疗法, 均有利于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和产后
13、母体恢复月经, 预防疾病, 提高母儿的健康水平, 这对促进妇女保健事业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工喂养一、牛羊奶和全脂奶粉(一)牛羊奶牛羊奶的成份及特性牛奶与人乳所供给的热能大致相等, 但营养成份差异较大。牛奶蛋白质含量比人乳高,且以酪蛋白为主,故在胃内形成的凝乳块较大,不易消化; 脂肪含量虽与人奶相似,但亚油酸含量低,挥发性脂肪酸较多, 脂肪球较大,并对胃肠道有刺激,故难以消化、吸收,乳糖含量较人乳低,无机盐不仅含量偏高,且钙、 磷比例不适宜,不利于钙的吸收。因此,用牛奶喂养 34 个月以内的婴儿,牛奶需加水稀释, 使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适当降低;再经煮沸,使之易于消化, 方能成为婴儿
14、较好的代乳品。 羊奶供给的热能及营养成份与牛奶大致相同,但乳白蛋白含量较牛奶高, 在胃内形成凝块较细,羊奶脂肪球较小,较牛奶易于消化、吸收。 鲜牛奶的调制方鲜牛奶的调制主要有稀释、加糖、 煮沸三个步骤:稀释:新生儿 2 周内按 2:1(2 份鲜牛奶加 1 份温开水或米汤) 、3 周内 3:1、4 周内 4:1 稀释,满月后可不稀释。若当地市售奶质较稀, 宝宝吃奶后不久便有饥饿表现,可适量少加水或不加水。以大便正常,无奶瓣为准。加糖:100 亳升稀释好的鲜牛奶加 58 克糖( 约半汤匙) 。煮沸:把宝宝全天吃的奶按喂奶次数和定量分装在奶瓶内盖好,将奶瓶置于加冷水的锅中, 水面稍高出奶面,煮沸 3
15、5 分钟后取出,将奶瓶放在冷水中冷却,然后放冰箱中保存。喂时将奶瓶置热水杯中加热即可。 喂奶量可用简易方法计算, 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不能少于 100 毫升。出生后一星期每天可喂 7 次,每次 3060 毫升;半个月内每天喂 67 次,每次 6090 毫升; 一个月内每天 56 次,每次 90120 毫升;满月后奶量可按“(月龄 +12) 30毫升数”来计算,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主要还应视小儿的消给能力(观察小儿饥饱的表现和大便的质量) 和生长情况而定。(二) 全脂奶粉 全脂奶粉的成份及特性全脂奶粉是用鲜牛奶经喷雾干燥制成的干粉, 便于保存和携带,适宜作备用的乳品。奶粉中的酪蛋白在加工过程中颗粒
16、变细,故较鲜牛奶易于消化。 全脂奶粉的调制方法全脂奶粉加水调配鲜牛奶时,若按容量比例,可按 1:4 比例调配(即 1 汤匙奶粉加水 4 汤匙);若按重量比例,可按 1:8 比例调配( 即 1 克奶粉加水 8 毫升)。在实际调配时,可称量全脂奶粉 12.5 克,先将奶粉加入少量水调成糊状,再逐渐加水调匀至 100 毫升,加热煮沸后即成为与 100 毫升鲜牛好营养成份相当的奶粉液。二、喂养方法(一)选用直式奶瓶,橡皮乳头孔大小须适宜, 一般以奶瓶倒置乳汁能一滴一滴地连续滴出为宜。(二) 温度适宜:哺乳前滴乳汁于手腕内侧试温度,以不烫手为宜。(三)哺乳姿势:母亲的坐姿要像母乳喂养一样, 体位舒适,肌
17、肉放松,抱起宝宝置半坐位, 并使宝宝身体和母亲身体密切接触, 让宝宝依偎在母亲裸露的乳房上吸奶瓶,使宝宝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四)乳汁要充满乳头以免吸入空气。(五)哺喂完毕应抱直宝宝,用手轻拍宝宝背部, 将吸入空气排出以防止溢奶。三、奶瓶喂养需知(一) 选择奶瓶 要选用结构简单、易清洗、 能消毒的奶瓶。比较合适的是小口直立的玻璃奶瓶,或用 200 毫升无毒药水瓶套上奶头代替。这种奶瓶易消毒,易清洗,使用方便。(二) 奶头开孔 奶头的孔眼如果过大 ,奶汁流出快,容易呛着新生儿或婴儿,而且奶汁流到胃里后, 积的块大,不好消化。孔眼太小,奶汁不易外流, 婴儿吮奶费力,往往使婴儿吃不饱或还没吃完就累得
18、不愿再吃。 因此,奶头孔眼的大小要适度。开奶头孔时, 可用烧红的缝衣针扎两三个小孔,孔眼大小以倒转奶瓶后, 奶汁一滴一滴地流出为宜。也可以用锐利的尖头剪刀, 在奶头中央剪一个“十”字形,横直各 5 毫米。这样开孔,可使奶头孔随吸吮力的大小而伸缩,自动调节奶流量, 不致引起呛咳;在不吸吮时,孔可自然封闭, 放着不会让灰尘进入奶瓶。(三) 奶汁温度 在喂奶时, 一定要先试试奶汁的温度,以免烫着婴儿。试温时,母亲不要用嘴吮。 因为成年人口腔里常有一些细菌,婴儿抵抗力差, 吃进去容易传染疾病。正确的方法是,把奶汁滴在手背上, 或把奶瓶挨着脸感到不烫为宜。(四) 奶瓶消毒 奶瓶及配奶的各种用具, 每次使
19、用后都要洗净,用开水烫洗一遍。烫洗后的用具应盖上纱布,以免苍蝇带细菌污染。奶瓶用几天后, 还应用水煮沸后再用,不能把鲜奶与吃剩的奶汁搅拌一起喂哺婴儿,这样容易引起腹泻,因为细菌最容易有奶汁里繁殖。(五) 托奶瓶的姿势 喂奶时,用手托高奶瓶的底部,使奶汁充满奶头,这样可以防止婴儿吸进空气。 有的母亲怕呛着婴儿,喂奶时,只让奶汁接触奶头的一半, 这样会使婴儿吸进空气,往往造成腹胀或漾奶。其实, 只要奶头孔眼扎得合适,是不会呛着婴儿的。四、人工喂养注意事项(一) 配乳及哺乳前必须洗净双手, 奶粉配制必须用开水。(二) 每个宝宝对牛奶的需要量个体差异很大, 应灵活掌握,以吃饱并能消化为度,不必严格限制。(三) 奶液的调制量和浓度要适宜,过稀过少、 过浓过多可引起宝宝营养不良或消化紊乱。 两次喂奶之间应补给适量温开水、鲜果汁及菜汁。 奶瓶中剩余乳汁不能再喂,可由母亲饮用。(四) 要特别注意奶瓶、乳头、匙、碗、 杯等食具消毒。每次用后应刷清洗净,置锅内煮沸消毒。 橡皮奶头煮沸 3 分钟即可,其他食具应煮沸 10 分钟。 可多备几只奶瓶、奶头,每天集中消毒一次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