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docx

上传人:fcgy86390 文档编号:5941600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分析朱鉴远 (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摘要:通过晚更新世气候冷暖变化,分析长江河床演变,采用古地貌复原法,论证长江中下游床沙组成垂直变化成因。认为东中国海的海退和海侵,是形成长江中下游卵砾石潜伏于沙层之下,覆盖于基岩之上的原因;长江上游卵砾石推移质洲头,现在已运动到宜昌下游约 110km 的江口一带。三峡工程投产后,因坝下游清水冲刷,卵砾石仍将向下游运动一段距离。关键词:海退海侵;长江;床沙成因作者简介:朱鉴远(1942-),男,江苏苏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泥沙室主任,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前言据大量地质

2、勘探资料揭示,长江上游干支流河床中存在深厚的覆盖层。例如,金沙江下段一般厚 2030m,中段的虎跳峡达 60200m,四川盆地的嘉陵江为 1020m。金沙江覆盖层的物质组成:上部为现代漂卵石层,中部为块碎石层,下部为含卵砾石的沙层或含沙的卵砾石层。嘉陵江都为现代卵砾石层。宜昌至下游 110km 的江口为卵砾石夹沙河床,河床中可见卵砾石洲滩分布。江口藕池口卵砾石层面以大于现代河床的坡度,向下游倾斜,沙层厚1020m,其下为卵砾石层。在天然情况下局部冲刷坑下游出现卵砾石的壳状堆积体,这些壳状堆积体的卵砾石,主要不是现代江口以上输移下来的,而是沙层底部卵石冲出。下荆江卵砾石埋藏很深。武汉-南京覆盖层

3、厚度一般在3040m。覆盖层的物质组成:上部为粘性土层,中部为沙层,下部为卵砾石层。图 1、表 1 为裕溪口和黄石市上游约 20km 的戴家图 1 长江裕溪口-曹姑洲-四褐山河床地质剖面图Geologic profile of riverbed in the reach of the Yuxikou Caoguzhou delta Sijie hill洲地质剖面(钻孔未穿透)。因此,江口一带以上为卵砾石夹沙河床,其下游卵砾石由表层消失,出现在河槽底部。江口附近成为上游和中下游卵砾石垂直分布变化的转折点。表 1 戴家洲深孔剖面Profile of the deep drilled hole at

4、 Daijiazhou delta深度(m) 组成物质 中数粒径(mm) 最大粒径(mm) 大于 0.5mm 粒径含量(%)01.3 深褐色细粉砂1.34.9 棕黄色淤泥质粉壤 土 小于 0.1 小于 0.1 04.918.0 细砂 0.0750.14 0.170.34 018.030.6 中细砂偶夹粗砂和 砾石 0.180.32 0.510.0 1.511.830.630.75 卵砾石 18 71.9注:据参考文献3资料整理。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床沙均系全新统沉积物。粒径垂直变化:上游为“上层粗下层细”,表层卵砾石可以运动;中下游为“上层细下层粗”,卵砾石覆盖于基岩石之上,被压在沙层下面不能运动

5、。这一现象引起泥沙工程师的关注,追究其成因不但对研究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还对研究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冲刷河床和中下游堤防工程具有重大意义。1 玉木冰期的海退第四纪自然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轮回性变化的现象,即冰期与间冰期,海退与海侵,地壳抬升与下降,剥蚀与堆积等交替出现。冰期盛行时,地球上冰流和冰川覆盖体积约 7700 万 km3,约为现存冰川 2625 万 km3的 3 倍。地球大量水体以固体形式贮存,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海面下降。赵松龄等研究认为 30 万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发生过 5 次大的海侵和海退。晚更新世发生过 2 次大的海退,第一次在 5 万年前的玉木(wrm)冰期早期,当时海平面低于现代 70

6、100m;第二次在 1.5 万年前的玉木冰期最盛期,是 30 万年中最大的一次海退。国外研究一般认为 1.5 万年前,全球海平面下降 130m 左右。杨怀仁研究认为,主玉木冰期东海海面高程为-150-160m。金庆明根据微体古生物、孢粉组合和 C14年龄测定,认为距今 1.5 万年左右,东海海面低于现代 150160m。王靖泰等根据海滨砂堤、贝壳堤、C14 测年等资料,认为据今 14780700 年前的东海平面为-155m,海岸线向东后退 600km,并绘制了“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温度变化和海面升降曲线”(图 2)。任美锷研究认为在距今 1.5 万年前,东海海平面位置在水深 150160m 靠

7、近大陆架转折处,并作了晚更新世东中国海海岸线图(图 3)。图 2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温度变化和海面升降曲线(据王靖泰、汪品先)Variation of sea level and temperature in East China sea after Late Pleistocene(referring to Jingtai Wang、Pingxian Wang) 图 3 晚更新世东中国海海岸线图(据任 美锷)Coast of East China in Late Pleistocene(referring to Meie Ren)水下长江古河道有两条,一条在北纬 3030,东经 12750

8、处入海槽;另一条在北纬 2800,东经 12650入海槽。河口位置比现在长江口偏南,海岸向东直线延伸约 600km。李从先等研究认为,水下长江三角洲平原向东倾斜的自然坡度为 0.180.31,古河谷宽达 30 余 km。古平原在海相沉积物之下,为粘土、亚粘土、黄褐色砂砾层等构成的陆相沉积物,在冲绳海槽内侧有古长江搬运来的泥沙沉积物。水下三角洲体积巨大,可见当时长江输移的泥沙是丰富的;水下三角洲叠置,可见侵蚀基准面在相对下降,曾一度出露海面受到剥蚀。又据勘测资料,现长江三角洲地下存在两级古长江阶地,在我国钓鱼岛附近的海底曾采集到纳玛象牙齿化石。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均证实了距今 10 万年内发生过

9、两次大的海退,东海海平面曾两度大幅度下降。2 长江中下游河床古地貌复原长江中下游河谷两岸存在两级阶地,形成年代分别为晚更新世中期和后期,同海退时间吻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和河床演变规律,对长江中下游进行河谷古地貌复原。距今 107 万年的晚更新世早期,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 25,降水充沛;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低但输沙量大;海平面高于现代 57m,长江口在扬州、镇江附近,潮汐可达九江;长江江面宽阔,形成了广阔的河漫滩(alQ 31)。距今 74 万年,进入早玉木冰期,年平均气温低于现代约 5,降水量减少,呈半干燥气候;植被差,径流量减少,河床缩窄;海平面下降 70100m。因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河

10、床,原河漫滩(alQ 31)远高于水面。长江口向东延伸数百公里形成较大的水下三角洲。距今 42.5 万年,进入玉木间冰期。气温回升,河川径流量增大,海平面上升,高程虽低于现代但相差不多。长江径流量没有早玉木冰期前丰沛,河宽不如早玉木冰期前广阔。因地形抬升早玉木冰期前的河漫滩(alQ 31)已上升为阶地。此时长江又形成了新的河漫滩(alQ 32),新河漫滩的规模较小。距今 2.5 万年,进入玉木主冰期。1.5 万年前海平面下降到-150-160m,比早玉木冰期低得多。长江口向东直线延伸约 600km,到达今大陆架边缘直达海槽。长江、黄河和其它河流三角洲相合,形成巨大的凸出体。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出露

11、成陆,形成了辽阔坦荡的海滨平原。在距今 2.51.5 万年的 1 万年时间内,长江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河流产生溯源冲刷,水流下切河床。冲刷过程中把覆盖于基岩之上的晚更新统沉积物荡涤干净,并使早玉木冰期形成的水下三角洲也遭受侵蚀。玉木间冰期形成的河漫滩(alQ 32)又远高于水面。玉木冰期以后直到现在为关后期属全新世,气温回升,植被变好,径流增大,海水位回升,约 6000 年前恢复到现海平面。因河口水位抬高,比降变缓,泥沙回淤,在河床中形成了全新统沉积物。因地形抬升,107 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河漫滩(alQ 31),演变为今日二级阶地。42.5 万年前玉木间冰期形成的河漫滩(alQ 32)

12、,演变为今日的一级阶地。形成该河漫滩(alQ 32)时的流量小于现代,河漫滩规模不大,故目前长江中下游一级阶地分布较为分散零星,且多数紧贴二级阶地临长江一侧。二级阶地是在中更新世沉积物上发展的,故现在的二级阶地下部常由中更新世的棕红色砾石层和网纹红土组成,上部为晚更新世的棕黄色亚粘土和沙卵砾,一旦临江便成矶头。镇江以东两次海退形成的阶地,均被后期沉积物覆盖被埋于地下。3 现代长江中下游床沙的形成上节恢复了晚更新世长江中下游古河床地貌。值得探讨的问题:海平面下降期间,长江溯源侵蚀的终点在何处;现代长江中下游的床沙形成同海退海侵关系如何。影响水流对床面剪力作用的诸水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是比降。当河口

13、水位下降,势必引起河流纵比降加大,水流对床面剪力加大,垂直、溯源侵蚀和沿程冲刷作用加强。河槽沿程淤积同冲刷相比,以冲刷为主。犹如降低坝前水位水库发生溯源、沿程冲刷。根据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钻探和有关地貌资料(详见表 2),可以大致把现代长江基岩面,覆盖层厚度,一级阶地高程连贯起来(详见图 4)。基岩面大致代表 1.5 万年前长江坡度。武汉-大通 1966 年 7 月 19 日高水水面线纵比降为 0.024,武汉-南京一级阶地平均坡度为 0.026,两者较接近,故一级阶地平均坡度大致可代表2.5 万年前玉木间冰期长江坡度。此外,图 4 的图形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洲淤积纵剖面。图 4 长江中下游河谷地貌纵

14、剖面示意图Profile sketch of physiognomy of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表 2 宜昌-南京基岩顶板高程、覆盖层厚度Thickness of overburden and altitude of foundation rock from Yichang to Nanjing地名 宜昌 武汉 武穴 九江 安庆 裕溪口 南京基岩顶板平均高程(m)25 -15 -30 -35 -45 -51 -56-64覆盖层平均厚度(m) 5 23.5 35 37 40 41 41一级阶地平均高程(m)60 40 32 3

15、7 30 24 22采用基岩顶板坡度同一级阶地坡度的比值,判断海退时溯源冲刷的可能范围。河段划分为宜昌-武汉,武汉-裕溪口,裕溪口-南京三段。经计算基岩顶板平均坡度同一级阶地平均坡度之比,三河段比值分别为 2,2.3 和 4.5。根据水库溯源冲刷前后比降相差 2 倍即可发生强烈冲刷判断,在海退的 1 万年期间,长江溯源侵蚀的长度已越过宜昌,最终范围应在宜昌上游某一区段。上述坡降比值,以裕溪口-南京最大,达 4.5 倍;宜昌-武汉最小,为 2 倍;这与水库降低坝前水位后,溯源冲刷强度随距坝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规律一致。长江口外水下三角洲坡度为 0.180.31,裕溪口-南京基岩坡度为 0.13

16、,武汉-裕溪口为 0.06。上述三坡度是下游大于上游,也符合水库降低水位溯源冲刷,比降随长度增加而减小的规律。文献6中谈到:距今110006000 年,当时黄河下游“河床比降(0.44)比现代河床比降(0.21)大一倍以上”。这一比降倍数同长江接近。笔者认为,黄河河槽在玉木主冰期同样也曾发生过溯源侵蚀。 通过上述分析,2.51.5 万年前的主玉木冰期海平面下降过程中,长江中下游产生过强烈的溯源侵蚀,包括卵砾石的晚更新统沉积物曾被冲刷一空,成为东海水下长江三角洲的固体物质来源一部分,致使长江基岩裸露甚被下切。距今 1.5 万年后,气候转暖,河川径流增大,海平面又开始回升。据赵希涛等研究(图 5)

17、,距今约 6200 年前海平面到达现在水平,62005000 年前又高于现海平面 24m,为全新世最大海侵,长江口在扬州一带。此后在现海平面上下波动。图 5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Variation of sea level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during Holocene epoch约 1 万年海平面上升过程中,长江比降逐渐变缓,泥沙随之在长江河床中淤积。这又同水库进行降低水位冲刷后,库水位抬升,泥沙在主槽发生淤积相类似。卵砾石推移质在回水末端沉积,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回水末端也逐渐上移,卵砾石推移质淤积起点不断向上游后退,直至全新世海侵结束,卵砾石淤

18、积洲头后退到距河口最远点。在这一过程中,卵砾石淤积物始终覆盖于基岩之上并留下了断续后退的轨迹。悬移质输沙量远远大于推移质,其淤积洲头远在推移质下游,从而始终覆盖在卵砾石沉积物之上,终于形成长江中下游床沙垂直分布呈上部为砂下部为卵砾石的规律。随着全新世海侵结束,海平面比较稳定,长江比降较缓同现代接近。上游卵砾石推移质淤积洲头又不断向下游发展,在某一时段终于越过宜昌并向下游运动。当前已运动到宜昌下游约 110km 的江口一带。其下卵砾石仍被悬沙覆盖,于是形成了卵砾石在江口以下消失的现象。卵砾石推移质淤积洲头向下游运动时,何时到达宜昌,由下列资料判断当在全新世中期。在宜昌一带由于局部地形的抬升,晚更

19、新世后期长江主流位于今已消失的四江(宜昌市东湖-大公桥一线),此后长江主流南移先后为三江、二江、直至今日的大江。葛洲坝施工时,在三江、二江中挖出数万斤古树,大者长 20m,直径约 0.8m,小者长不足 1m,古木覆盖于基岩之上,卵砾石又覆盖于古木之上孙仲明。长江葛洲坝河段汊道的形成与演变历史。葛洲坝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1984.9.。经 C14测定古木年龄为 6570110 年。该时长江主流在三江,并且处于全新世海侵之前,估计应在海侵结束之后的某一时段,卵砾石淤积洲头才覆盖古木越过宜昌。若上游无水库拦截,卵砾石推移质洲头还要缓慢地向下游延伸。三峡大坝将拦截上游卵砾石推移质来源,但因坝

20、下游长河道清水冲刷,原河床中的卵砾石,仍将向下游运动一段距离方停止。上荆江中的部分悬沙淤积物被冲刷,由其覆盖的卵砾石也将出露。待三峡水库淤积平衡泥沙大量出库后,河槽又要回淤,部分已出露的卵砾石又将被悬沙淤积物覆盖。4 结论本文通过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海退,对长江中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影响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在据今 2.51.5 万年以前的玉木主冰期,由于海平面逐渐下降最低达-150-160m,长江比降逐渐增加,中下游河床遭受侵蚀产生溯源冲刷,在此以前的淤积物被冲刷,基岩出露甚至被下切。长江溯源冲刷最远范围在宜昌上游某一区段。2.冰期以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河流比降逐渐变缓以淤积为主。卵砾石推移质

21、在回水末端淤积,覆盖于基岩之上。随着海平面逐渐抬高,推移质洲头向上游后退。悬移质淤积物覆盖于卵砾石之上。3.全新世海侵结束后,海平面高程和长江比降同现代接近,卵砾石淤积洲头又向下游推进。在全新世中期越过宜昌,向下游缓慢推进,现在洲头已到达江口一带,于是形成卵砾石在江口附近突然消失的现象。4.若上游无大水库拦截,卵砾石洲头仍要缓慢向下游发展,三峡水库建成后卵砾石洲头仍将运动一段距离方停止。参考文献1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研究第六卷第二期。科学出版社,1985.2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所。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科学出版社,1985.3 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9.4 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科学出版社,1987.5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科学出版社,1984.6 叶青超,景可,杨毅芳,陈永宗,张义丰。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和黄土高原侵蚀的关系。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10.7 朱鉴远。长江上游床沙变化和卵砾石推移质输移研究。水力发电学报。19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