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周周末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注射卡介苗预防肺结核2、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 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3、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或物质是 ( )骨髓 扁桃体 淋巴细胞 抗体 红细胞 吞噬细胞 抗原决定簇A B C D4、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 )吞噬细胞 T 细胞 B 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 B 细胞 效应 T 细胞A B
2、 C D5、效应 T 细胞作用最完整的一组是 ( )分泌淋巴因子 呈递抗原 识别抗原 激活溶酶体酶 与靶细胞结合A B C D6、受抗原刺激的记忆细胞 (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线粒体数量增加B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线粒体数量减少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线粒体数量增加D细胞周期不变,核糖体活动增强,线粒体数量不变7T 细胞和 B 细胞存在位置表达最完整的是 ( )淋巴结 脾 扁桃体 血液 淋巴A B C D8、下列有关抗原与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B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B抗原都是外来的物质,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不能成为抗原C外毒素、凝集素、抗毒
3、素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D一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的抗体9、人体排除“非己”成分的方式是 ( )阻挡 杀灭 吞吃 凝集 溶解A B 只是 C只是 D10、下列疾病不是由于免疫反应过高过强引起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荨麻疹 C、风湿性心脏病 D、癌症11、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吞噬细胞、效应 B 细胞、T 细胞、效应 T 细胞 B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效应 T 细胞C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效应 B 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 细胞、效应 T 细胞12、临床上应用白喉抗毒素封闭白喉毒素的活性部
4、位,防止毒素作用与敏感细胞作用以治疗白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和白喉毒素的过程是体液免疫B. 白喉毒素一旦与敏感细胞结合,白喉抗毒素就无法起作用C. 白喉抗毒素也可能成为抗原物质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D. 临床上使用白喉抗毒素越晚越好13、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14、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B 细胞
5、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CT 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D 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 T 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15、.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 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 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H1NH1N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A. B 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 B 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B. T 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 T 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16、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
6、的是( )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17、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18、甲型 N1H1 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A. 基因组变异过快 B. 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C. 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D. 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19、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20、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小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T 淋巴细胞 CB 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21、人体感染了细菌外毒素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阶段”是 ( )A造血干细胞B 细胞 B记忆细胞效应 B 细胞 CT 细胞效应 T 细胞 D效应 B 细胞抗体22、自2002年以来,一种叫椰心叶甲的外来害虫正在吞噬着海南岛上的椰树等棕榈科植物。由于没有天敌,椰心叶甲十分猖狂,受害植株累计已达200多万株。姬小蜂专门将卵产在椰心叶甲的高龄幼虫或蛹内,在里面孵化出幼虫,并且一直生活到成虫羽化飞出为
8、止,导致椰心叶甲的死亡。因此,海南省从越南引进大量的姬小蜂来对付椰心叶甲。从椰心叶甲侵入海南岛以后到引进姬小蜂之前,椰心叶甲种群增长曲线为:23、右图表示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种群由理想环境进入有限的生活环境Bb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C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d点时微生物群体的初级代谢产物总量最多24、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虫数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
9、结果正确的是A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 17-29 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 1-37 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25、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趋光法或者趋热法收集小动物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XX“26、农业科技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在1公顷范围内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鼠有12只。下列有关
10、说法中错误的是A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B这种随机选定区域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样方法C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则是不准确的27、右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I B CIV DV28、下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生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竞争增加( )ACD 段(增长速度慢) B、DE 段(速度加快)CEF 段(变化速率加快)D、FG 段(速度逐渐变慢)29、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
11、数量变化如下表: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A1925 年1930 年 B1930 年1935 年C1940 年1945 年 D1945 年1950 年30、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二、非选择题:1、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近几年爆发了非典(SARS)、情流感、甲型 H1N1 流感等。科学家对病毒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
12、传播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1)非典、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它们的结构简单,由 和 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生物的生物体细胞内,这种生活方式称为 。(2)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 。(3)某同学参加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绘制了病毒增殖的示意图,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4)下表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传染病 主要传播方式非典 接触传播乙肝艾滋病 体液传播禽流感 甲型 H1N1 流感(5)某地对一段时间内流感发病情况作了统计(见右图)。图中
13、曲线在 a 点钱快速上升的原因是 a 点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形成了 。(6)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会选择服用抗生素。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利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由。(7)甲型 H1N1 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后,墨西哥人为提醒人们预防甲型 H1N1 流感,给城市的雕塑上戴上了口罩(见右图)。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写出除此以外另两个预防措施。 。2、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为 细胞,为 细胞。(2)与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分化为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3)抗体从在细
14、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表示 ,过程表示 。3、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 RNA 病毒,HIV 侵染 T 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1)图中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主细胞的是病毒的 ,能以 为模板,在 酶的作用下合成 ,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2)遗传学上将过程称为_ _。(3)和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称为_ _。(4)HIV 有和两种类型,其中型又有 7 个亚型。型的基因组中 4 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 22%,多达 100 种左右的 HIV 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 众多变异
15、类型是_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_,其原因是_。(5)2009 年 12 月 1 日是国际第 22 个_日。(6)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是_。HIV,遗传信息是按照_ 的规律进行的(可以用简图表达)4、图 10-4 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特性。(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3)影响种群密度的
16、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和_。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第十六周测试题答案1 D 2B 3C 4C 5A 6C 7A 8D 9A 10D11C 12D 13B 14B 15B 16A 17C 18D 19C 20B21B 22B 23D 24C 25C 26B 27A 28D 29B 30B1、(1)蛋白质;核酸;寄生。(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3)C(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6)不合适;理由是抗生素
17、只是对细菌有效。(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2、(1)T B (2)可以分泌抗体而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将抗原传递给 病菌(抗原)直接刺激 3、(1)RNA RNA 逆转录酶 DNA(2)逆转录 (3)转录和翻译 (4)基因突变 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 单链 RNA 结构不稳定(5)世界艾滋病 (6)略4、答案 (1)a 过渡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第十六周测试题答案1 D 2B 3C 4C 5A 6C 7A 8D 9A 10D1
18、1C 12D 13B 14B 15B 16A 17C 18D 19C 20B21B 22B 23D 24C 25C 26B 27A 28D 29B 30B1、(1)蛋白质;核酸;寄生。(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3)C(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6)不合适;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2、(1)T B (2)可以分泌抗体而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将抗原传递给 病菌(抗原)直接刺激 3、(1)RNA RNA 逆
19、转录酶 DNA(2)逆转录 (3)转录和翻译 (4)基因突变 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 单链 RNA 结构不稳定(5)世界艾滋病 (6)略4、答案 (1)a 过渡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第十六周测试题答案1 D 2B 3C 4C 5A 6C 7A 8D 9A 10D11C 12D 13B 14B 15B 16A 17C 18D 19C 20B21B 22B 23D 24C 25C 26B 27A 28D 29B 30B1、(1)蛋白质;核酸;寄生。(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3)C(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
20、(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6)不合适;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2、(1)T B (2)可以分泌抗体而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将抗原传递给 病菌(抗原)直接刺激 3、(1)RNA RNA 逆转录酶 DNA(2)逆转录 (3)转录和翻译 (4)基因突变 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 单链 RNA 结构不稳定(5)世界艾滋病 (6)略4、答案 (1)a 过渡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第十六周测试题答案1 D
21、2B 3C 4C 5A 6C 7A 8D 9A 10D11C 12D 13B 14B 15B 16A 17C 18D 19C 20B21B 22B 23D 24C 25C 26B 27A 28D 29B 30B1、(1)蛋白质;核酸;寄生。(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3)C(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6)不合适;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2、(1)T B (2)可以分泌抗体而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将抗原传递给 病菌(抗原)直接刺激 3、(1)RNA RNA 逆转录酶 DNA(2)逆转录 (3)转录和翻译 (4)基因突变 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 单链 RNA 结构不稳定(5)世界艾滋病 (6)略4、答案 (1)a 过渡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