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句子出自孔子为 周易写的象传 。象传,既是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卦象立义的。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比较通俗的解释(参考):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该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地而厚德载物。注:坤相,其义为“顺承 ”。清华大学校训即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乃是引用此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下句是“地势坤,君
2、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君子法上天刚健、运转不息之象,从而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 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意思是:少年很容易变老,但学习却很难够成功,一点点的时间我们都不能浪费。这是朱熹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
3、之谈。说明人生到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 ”、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这两句语重心长的话,劝导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走,也要珍惜眼前人,珍惜真正爱自己的人,时间一去不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折叠 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4、。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3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5、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 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平天下里面的平字并不是平定的意思,在 礼记乐记中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和,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是受佛教思想:众生平等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天下太平的理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
6、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 “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 景行行止” ,分歧更大。依郑说, “景行”解释为“ 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则而行之” ,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 “景行”(hng)是大道, “景行行止 ”是说大道可供4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
7、用“之” 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 高山景行”, “景仰 ”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 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 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管鲍之交的故事【成语故事】形容朋友交谊深厚。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
8、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5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
9、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用文学滋养心灵“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 作者:刘勰腹有诗书气自华 佛教用语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为佛家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其中 “苦海”比喻众生受种种痛苦,犹如溺于无边大海之中一样。回头,表示醒悟、悔改。佛法认为,众生的作恶和习气使自己受到道德等的惩罚,即产生恶报,使得自己感到很痛苦。作恶之人,一旦悔悟并努力向善,那么就能获得新生。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彻底悔改,就有出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出自诸葛亮 54 岁时写给他 8 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但非诸葛亮的原创。而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 。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谈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