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成唯识论直解6.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1739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唯识论直解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成唯识论直解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成唯识论直解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成唯识论直解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成唯识论直解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六章 论修行证果 第一节 论修行明道【解题】本章阐述唯识学的修行理论。修行理论是唯识学理论的归宿,这是唯识学与其他佛教理论的一致之处;同时,唯识学的修行理论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唯识学将修行分为五个阶段,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资粮位是准备性和初步修行的阶段,是为了积聚修行的资粮,所作的修行主要是六种或十种波罗密多。加行位是为求见道而作有针对性的刻苦修行阶段,所作的修行主要是暖、顶、忍、世第一法。通达位是见道的阶段,此阶段生起的根本无分别智能认识唯识性,生起的后得智能认识唯识相。修习位是为求圆满果位而继续修行的阶段,此阶段是要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此阶段修行圆满,便进

2、入究竟位、即佛果位,证得大涅 pan 和大菩提二种转依果。一、修行证果概说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 1 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性,方能渐次悟入唯识。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

3、,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今译】对以上所成立的唯识相(性状)和唯识性(本性),究竟是什么人、要经过哪几个阶段、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悟入?那就是:要具有大乘的二种种性,大略经过五个阶段,逐步悟入。什么是大乘的二种种性?一是本性住种性,即无量时间来依附于第八识的自然就有的无漏法的种子。二是习所成种性,即听到关于法界的真理后、由听闻佛法等而熏习增长的种子。要具备这二种大乘种性,才能逐步悟入唯识真理。什么是悟入唯识的五个阶段?一是资粮位,即修大乘的顺解脱分。二是加行位,即修大乘的顺决择分。三是通达位,即一切菩萨所住的见道位。四是修习位,即一切菩萨所住的

4、修道位。五是究竟位,即住于无上正等菩提。怎样逐步悟入唯识真理?即一切菩萨在修习悟入唯识的相和性的资粮位中,能深深地相信和理解;在加行位中,能逐渐制伏和断除所取和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中,如实地通达唯识的相和性;在修习位中,根据所通达的道理,经常修习,制伏和断除剩余的障;到究竟位,本性脱离一切障而圆满明净,能尽未来的无穷时间教化各类众生,使他们也悟入唯识的相和性。【注释】1 法界等流法:“等流”,意思是相似。“法界等流法”,指从法界而出、与法界的真实相似之理,即关于法界的真理。【评析】此处以下论述唯识学的修行理论。前五章解释了唯识三十颂的前二十五颂,论述了“唯识相”和“唯识性”。但这只是明理,

5、即知道了唯识的道理。而要证得这唯识理,还需经过长期艰苦的修行。所谓长期,一般说是三大阿僧祗劫。但具体地说,三大阿僧祗劫中修行者又会经历一些不同的阶段。此下要解释三十颂的后五颂,就是论述“唯识位”、即按唯识道理修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各阶段所获的果位。“唯识位”共有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其中,资粮位与加行位为第一阿僧祗劫,通达位至修习位的七地终为第二阿僧祗劫,从第八地至第十地满为第三阿僧祗劫。但要能最终证得佛的无上菩提,首先要有大乘种性。这是因为唯识学认为众生有五类种性,先天地决定了众生能不能修成佛果。这五种性是:声闻乘定性,独觉乘定性,如来乘定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其中,

6、二乘定性与无种性不能修成佛果。这是唯识学的特定理论,传到中国后,为大多数中国佛教学派不能接受。此处说到大乘的二种种性,其中,“本性住种性”,就是本来就有的大乘种性;而“习所成种性”,并不是指新生的大乘种性,因为按唯识学的五种性理论,大乘种性、即如来乘种性是本来具有的,不是由修习而成的。那么,这“习所成种性”又是什么呢?述记指出:“此闻正法以去,令无漏旧种增长,名习种性。非必新生方名为成,令种增长亦名成故。”所以,“习所成种性”是指使原有的大乘种性增长。所以,二种种性的含义就是:首先要具有本有的大乘种子,然后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使本有的大乘种子不断增长直至圆满,从而最终证道成佛。二、释资粮位

7、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此“二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1 ,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

8、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 pan ,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烦恼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有劣,断或前后。此于无覆无记性 2 中,是异熟生,非余三种。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无覆,望

9、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若所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地?”无明增故,总名无明,非无见等。如烦恼种,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 3 名,岂彼更无慢、无明等?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今译】第一是资粮位,其性状如何?颂云:“只要还未生起加行位的顺决择识,以求得安住唯识真实的本性,都属资粮位。此位菩萨对能取和所取的种子,还未能制伏或灭除。”论云:从发起深入坚固的大菩提心起,直至还未生起加行位的顺决择识,以求得

10、安住唯识真正胜义的本性,到此范围都属资粮位。因为此阶段都是为了趋向无上正等菩提,而修习和聚集种种殊胜的资粮。此外,这期间的修习也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而勤奋地追求自己的解脱,因此也称为顺解脱分。这资粮位中的菩萨,由于依靠发大心的因力、善友的缘力、求无上菩提的作意力、修习和聚集福德智慧的资粮力这四种殊胜的力量,对唯识道理,虽然能深入地相信和理解,但还未能明了能取和所取的本性空,大多在外部行为上修菩萨行。所以对于能取和所取所引生的种子,还没有能制伏和灭除的功力,使之不再生起现行的能取和所取。颂中“二取”的说法,是指对“二取”的执取,即执着能取和所取有真实的本体。“二取”的种子,称为“二取”的随眠,

11、即追随众生、眠伏在藏识之中;或是随之增加过失,所以称随眠。它们就是所知障和烦恼障的种子。所谓烦恼障,即执取以遍计所执的实我见为首的一百二十八种根本烦恼、以及与它们同类的各种随烦恼,它们都能使众生身心感到纷扰烦恼,并能障碍涅 pan ,所以称烦恼障。所谓所知障,即执取以遍计所执的实法见为首的恶见、疑、无明、爱、恚、慢等,它们覆蔽了被认识对象的无颠倒的本性,能障碍菩提,所以称所知障。这所知障,必定不与异熟识共存,因为异熟识的作用极其微弱低劣,因为异熟识只与五遍行心所相应,不与无明、慧等心所相应,而所知障必定与无明、慧相应;因为法空智品能与第八识共同生起,而法空智不与法执共存,所以所知障也不与异熟识

12、共存。七种转识中,各识根据与其相应的烦恼等心所的或少或多,所知障也有少有多,其数量与各识具有的烦恼等心所的数量相同。而眼识等五识,自己并无思辨分别的作用,所以法见、法疑等的所知障,必定不与五识相应,但五识的烦恼也通见道位所断,所以其余的法贪、法嗔、法痴等分别所知障都可由第六意识的力量而引发生起。这所知障只与不善心和无记心相应,不与善心相应,因为瑜伽师地论中说无明只有不善性和无记性,而所知障必与无明之痴共存,痴不与无痴等善心相应,所以所知障不与无痴等善心相应。烦恼障中,必定有这所知障,因为烦恼障必定以这所知障作为依托对象。这二种障的本体虽没有不同,都是无明等,但烦恼障执着实“我”,所知障执着实“

13、法”,二者作用有差别。所以,二障种子,从圣道的作用来看有强有弱,即法空观能断二障种子,我空观只断烦恼障种子;断除的时间也或前或后。所知障在四种无覆无记性中,只是属于异熟生无记,不属其余三种,因为那威仪、工巧、变化三种无覆无记,势力和作用薄弱,不会覆盖所知之理,障碍菩提。所知障的属性称为无覆即不起覆盖障碍作用,只是对二乘而言,如果是对菩萨,那也是有覆。问:“如果所知障有恶见、疑等,为何对它的种子,胜 man 经中说是无明住地?”那是因为无明的力量增强,所以总称为无明,并非没有恶见等。就象对烦恼障的种子,只是建立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爱住地烦恼、色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这样四种名称,难道它们就没有慢

14、、无明等?这二种障,如果是由思辨分别而生起的,属见道位所断;如果是自然而生起的,属修道位所断。二乘人只能断除烦恼障,菩萨则二种障都能断除。要永远断除二障的种子,只有初地以上的圣道能做到;但如果仅是制伏二障的现行活动,那初地前的有漏道也能做到。菩萨在这资粮位中,对于由思辨分别而生起的二障明显的现行活动,虽然也有能制伏的,但对于二障细微的现行活动以及二障的种子,由于止观的力量微弱,还未能制伏和灭除。【注释】1 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指属见道位所断的欲界四十种(十根本烦恼障苦集灭道四谛,共四十种)、色界和无色界各三十六种(除去嗔的九种根本烦恼障四谛,共三十六种),以及属修道位所断的十六种(欲界贪、嗔、痴

15、、慢、身见、边见,色界和无色界在上述六种烦恼中各除去嗔,共十六种),共一百二十八种。 2 无覆无记性:共有四种,即异熟生无记、威仪无记、工巧无记、变化无记。详见前注。 3 四住地:指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若再加上无明住地,则称为五住地。详见前注。 【评析】此处以下论述资粮位,即前期的准备和修行阶段。此处是解释关于资粮位的颂文。资粮位是菩萨修行的第一个阶段,目的是修集种种殊胜的福德智慧,以作证道成佛的资粮。菩萨修行阶位之区分,有多种说法,一般采用菩萨缨络本业经的五十二位之说,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而唯识学则为四十一位,即将五十二位中最初的十信

16、位归入十住中的初住,将等觉归入十地位中第十地圆满成就之时,此外,中间各位的名称与五十二位相同,但具体划分上也有差别。这样的四十一位又分为资粮位等五位,其中资粮位占四十一位中的前三十位。十住的第一住是发心住,发心住就是原五十二位中的十信位,包括信心、愿心等十心。所以,产生信心,发大愿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这里说的菩萨,是广义的菩萨,即凡夫只要按发心住的要求,对佛教生大信心,发大愿心等,开始长期不退心的修行,就是资粮位的菩萨了。但五十二位中的十住位或四十一位中十住位的第二位,就是一个相当高的阶位,象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大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等临终前都认为自己还未进入此位。而一般说的菩萨,是指通达位(即见

17、道位)和修道位的十地菩萨。资粮位乃至所有五位的根本任务是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就是以我见为首的各种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所知障就本体来说,实际上就是烦恼障,而不是离烦恼等心所另外生起的障。所以,诸识所具有的所知障的数量,与诸识所具有的烦恼等心所的数量相同。即第七识有四种根本烦恼和八种随烦恼;第六识有一切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前五识有三种根本烦恼以及十种随烦恼。相应地,第七识、第六识和前五识也具有同样数量的所知障。但此二障虽本体无差别,作用却不一样。烦恼障执着实我,所知障执着实法;烦恼障障我空,所知障障法空;烦恼障使众生不能脱离生死轮回,所知障使众生不能证佛果。资粮位能制伏大多数二障明显的现行活动,

18、但不能制伏二障细微的现行活动,更不能制伏和断除二障的种子。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余名为福。且依六种波罗密多,通相皆二,别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德摄,后一唯智,余通二种。复有二种,谓利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如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

19、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密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今译】资粮位的菩萨还未证得唯识实性、即真如,他们根据殊胜的见解力量而作各种殊胜的修行,要知道这还是属于解行地。资粮位所作的殊胜的修行,其性状如何呢?大略有二种,即福与智。各种殊胜的修行中,凡以慧心所为本性者,都称为智,其余称为福。再按六种波罗密多来说,如果是就共性而言,那福德与智慧,六种波罗密多都具备;如果是就特性而言,那么前五波罗密多为福德,第六波罗密多为智慧。或者说,前三种波罗密多只是属于福

20、德,最后一种只是属于智慧,中间二种则通福德和智慧。此外,还有二种殊胜的修行方法,即自利与利他的方法,也就是所作的一切殊胜的修行,随意愿力,都能通向自利行和利他行。依照特性说,六种到彼岸菩提行等,都属于自利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事,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等,都是属于利他行。诸如此类的方法,形形色色,无量无边,都是资粮位中所作的殊胜的修行。虽然资粮位中由于二障还未制伏和断除,作殊胜的修行时会有三种退却,但同时也能在这三种境况中磨炼其心,对于所证所修勇猛不退。一是听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便心生退却,这时应引用其他已证大菩提菩萨的例子,以此来磨炼自心,勇猛不退。二是听闻布施等波罗密多很难

21、修成,便心生退却,这时应反省自己,使自己乐于作布施等修行,以此来磨炼自心,勇猛不退。三是听闻诸佛的圆满转依极难证得,便心生退却,这时应将他人障碍未尽的善所得的可爱的果与自己已经具有的殊妙的因作比较,坚信自己能获圆满的果,以此来磨炼自心,勇猛不退。由这三种境况,磨炼其心,使之坚固热切,进而作各种殊胜的修行。【评析】此处论述资粮位的地位和修行。摄大乘论将菩萨修行位分为四地:胜解行地,见地,修地,无学地。所以,资粮位和加行位都属解行地。资粮位的修行,主要是修福德和智慧,修行的方法有自利行和利他行。自利行主要是六波罗密多。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即跳出生死轮回,到达涅 pan 的彼岸。六波罗密多,包

22、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的布施等实际上兼具自利和利他。而纯属利他的修行,有四摄事,四无量心。四摄事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指菩萨引导众生进入佛道的四种方法。其中,布施的方法较为明确。爱语是指根据众生的状况对其善言劝慰,使其对菩萨生亲近心,乐意跟随菩萨学道。利行指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他们对菩萨生亲近心,乐意跟随菩萨学道。同事指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即以法眼观察众生根性,根据对方的喜好,变现出相应的身形,与其共同做事,与其共享利益,以此方法使其入道。四无量心指慈、悲、喜、舍四心,修行方法是在定中,观无量众生,思维使他们能得欢乐,称慈无量心;思维使他们能离痛苦,称悲无量心

23、;思维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而内心深感喜悦,称喜无量心;思维无量众生一切平等,无有怨亲之别,称舍无量心。三、释加行位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 1 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 2 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 3 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

24、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 4 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 5 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

25、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今译】第二是加行位,其性状如何呢?颂云:“在此阶段确立了少许东西,便把这称为是唯识性,但因为这还是有所得,实际上并不是真实地安住于唯识性”。颂云:菩萨已在先前的第一个漫长的劫中,完善地准备了福德和智慧的资粮,顺解脱分既然已修圆满,为进入见道位、安住唯识实性,又修加行以制伏和断除“二取”,这些修行方法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种方法总称为顺决择分,因为顺之能趋向真见道出世间无漏智;也因为与见道位更接近,所以称为加行道,并非此前的资粮位中没有加行的意义。暖等四种方法,

26、是根据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的前后状态而建立。所谓四种寻思,就是对能表达的名称、被表达的意义、名称和意义的本性、名称和意义的差别这四者进行寻思即寻求和思考,认识到它们都是假有,实际并不存在。这样如实地透彻了解这四者脱离了识并不存在,而能认取这四者的识也不存在,称为如实智。在四者中,名称和意义的性状有不同之处,所以应该分别寻求;二者的自性与二者的差别的性状有相同之处,所以可以合并思索考察。依靠“明得定”,引发初步的寻思,观察所认取的对象实际上不存在,在这一境界上,建立暖位。即在这一阶段中,初步观察所认取的名称等四者,都由自心变现,假立为有,实际不可得。这是初步获得智慧之日在现前运行的景象,所以建立

27、“明得定”的名称。根据这一阶段所获得的道火的初步景象,所以也称为“暖”。依靠“明增定”,引发深入的寻思,观察所认取的对象实际上不存在,在这一境界上,建立顶位。即在这一阶段,继续深入观察所认取的名称等四者,都由自心变现,假立为有,实际不可得。这一阶段中,光明景象愈来愈强盛,所以称为“明增定”;寻思的状态也达到了极点,所以又称为“顶”。依靠“印顺定”,引发初步的如实智,对“所认取的对象实际上不存在”这一结论,作出确认和把握;对于“能认取的识也不存在”这一结论,也能顺应而乐于认可承受。既然不存在脱离能认取识的真实对象,又怎么会有脱离被认取对象的真实的识?因为被认取的对象与能认取的识是相互依赖而成立的

28、。这一阶段的确认、顺应、认可承受等状态,总称为“忍”。先确认“被认取的对象是空”,后顺应“能认取的识也是空”,建立“印顺”的名称;认可承受认识对象和识都空,所以也称为“忍”。依靠“无间定”,引发深入的如实智,确认所取和能取都空,建立“世第一法”。即在上阶段认可承受的状态中,只是确认能取为空,此阶段“世第一法”中,所取空和能取空同时确认,就此无间隔地必定进入见道位,所以称为“无间”;在凡夫的方法中,这一方法最为优胜,所以称为“世第一法”。就这样,暖位和顶位,依靠能取的识,观察被认取的对象为空;下忍生起时,确认被认取对象为空;转变到中忍状态,对于能认取的识与所认取的对象一样是空,能够顺应并乐于认可

29、承受;上忍生起的状态中,确认能取为空;世第一法时,能同时确认所取和能取为空。【注释】1 真实决择分:指见道位生起的出世间的、无漏的无分别智。 2 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初后位”即下寻思、上寻思,以及下如实智、上如实智。 3 二二:指名称和意义的自性和差别。 4 慧日:以日喻智慧,所以就是慧。下文“道火”也是如此,以火喻道,实际就是道。 5 能取:藏要作“取能”,观心法要和述记均为“能取”。据此,此处应为“能取”。【评析】此处以下论述加行位。加行位在四十一位中,指十回向中第十回向的满心位,即资粮位已开始修十回向,而加行位是第十回向的圆满状态。所以,资粮位与加行位密切相关,同属第一阿僧祗劫。再

30、从此二位的作用看,“加行”,意思是加功用行,是与“正行”相对之称,指“正行”之前的准备性修行。但资粮位也有“加行”之义,那么,加行位与之有何区别呢?从作用上看,资粮位是修集资粮,以通达唯识性、即见道;而加行位是直接作通达唯识性的修行,以求见道。也就是说,资粮位具足了资粮,加行位便加功用行以见道。加行位的修行,主要方法是暖、顶、忍、世第一法,主要任务是确认所取(被认识的对象)和能取(能认识的识)都空。上述四种方法也是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如理寻思、如实证知,使所悟的境界不断地深化,最终得以见道。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

31、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义,故有颂言:“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 1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 2 ,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 3 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 4 ,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今译】由于上述

32、四种状态中,都带有所取和能取的某种形相,还未能证得真实的唯识本性,所以说菩萨在这四种状态中,仍在当前状态中安放了一点东西,认为这就是唯识的真正胜义的本性,这是因为他们对空、有二种状态仍未彻底清除其形相,带上形相观心,仍有所得,并非安住在真正的唯识之理中,要到那些形相完全消灭,才能真实地安住。根据这一道理,所以有颂说:“菩萨在暖位的定中,观一切名称和意义等似乎实在的影像只是由心变现。名称和意义等的想法既已灭除,仔细地观察这些只是自己的想象。这样地安住于自己的内心,知道被认取的对象实际并不存在,进而认识到能取的识也不存在,最后就接触到了一切都无所得的真实本性。”这加行位,未能消除现行有漏法对能观心

33、的束缚,对二障种子的束缚也未能断除,只是能制伏灭除由思辨分别而生起的能取和所取的现行,因为二取与见道相违。对于俱生二取的现行、以及分别和俱生二取的种子,由于有漏的观察之心仍有所得,有思辨分别,所以还不能完全制伏消除其现行,还完全不能断灭其种子。加行位中的菩萨,对安立谛、非安立谛,都能学习和观察,那是为了引生将来的真见道与相见道,并制伏由思辨分别而生起的现行二障。非安立谛是加行位的菩萨根本性的观照的对象,不象二乘只是观照安立谛。菩萨要生起加行位的暖等善根,虽然方便地说四禅中都能够生起,但要依靠第四禅才能圆满,因为要靠第四禅这最殊胜的依托而进入见道位;加行位的暖等善根也只有依靠欲界的善道中的身体才

34、能生起,因为其余生存状态中的慧心或厌恶心都不殊胜。加行位也属解行地,因为还未证得唯识的真正殊胜之理。【注释】1 “未遣相缚”二句:据述记,此处“相”指现行,“粗重”指种子。 2 安立谛、非安立谛:也称安立真如、非安立真如。非安立真如指真如的本性,安立真如则指对真如所作的种种区别、进行的种种表达。 3 二种见:指真见道和相见道。详见下文“通达位”。 4 欲界善趣:在五趣中,是天、人。【评析】此处论述加行位的各种性质。一、所达境界。此位还未真正证得唯识性,因为此位还有所得。二、所伏所断。此位只制伏了分别二障的现行,对俱生二障的现行还未能完全制伏;而对分别与俱生二障的种子,都未能断除。三、所观境。此

35、位不但要观安立真如,还要观非安立真如,即对离一切分别、寂静无为的真如本性也要观照。且非安立真如是此位菩萨的主要观照对象。四、所依处。加行位只有依靠“欲界善趣身”而生起。所谓“欲界善趣身”,按五趣说,指天道与人道。而欲界恶趣,如地狱等,不能生起加行位的暖等善根,这是因为恶趣众生永远在受苦,有厌恶心却没有慧心,不能修观、入定。色界与无色界的善趣众生也不能生起暖等善根,因为此二界众生没有厌恶心,不愿出离。四、释通达位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

36、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有义:此智二分俱无,说无所取、能取相故。有义:此智相、见俱有。带彼相起,名缘彼故,若无彼相名缘彼者,应色智等名声等智。若无见分,应不能缘,宁可说为缘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缘,故应许此定有见分。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 1 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有见无相。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今译】其次是通达位,其性状如何呢?颂云:“如果某一时刻,菩萨对

37、于一切对象,无分别智都一无所得,这时就安住于唯识的真实本性中,远离了能取和所取的一切形相。”论云:如果在某一时刻菩萨对所认取的对象,其无分别智都能一无所得,因为不再产生种种实质上是戏论的想法,这时才称为真实地安住在唯识的真正胜义的本性之中,即证得真如。无分别智与真如完全平等,因为二者都脱离了能取和所取的形相,因为能取和所取的形相都是由思辨分别而有所得的心的戏论表现。关于根本无分别智的相分和见分,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无分别智的相分和见分都没有,因为颂中说它没有所取和能取的形相。第二种观点认为:无分别智的相分和见分都有。心或智要带有对象的形相而生起,才能称为认取此对象;如果不带有对象的形相

38、而能称为认取此对象,那认取颜色的智也应能称为认取声音等的智;所以无分别智应该有相分。如果无分别智没有见分,应该不能认取,怎么可以称它是认取真如的智呢?不然的话,被无分别智所认识的真如的本性,也可称为能缘了。所以应该承认此智必定有见分。第三种观点即正确的观点认为:无分别智有见分没有相分。没有相分是因为佛典中说真如没有形相可认取,而无分别智也不认取任何形相。此外,无分别智虽然有见分,但没有思辨分别,颂中说它不是能取,并非是说认取的功能完全没有。虽然无分别智没有相分,但可以说它是夹带真如本体的形相而生起,因为此智不离真如。就象自证分认取见分时,不是变现而是夹带见分的形相而加以认取一样,无分别智的见分

39、认取真如也是如此。变现而认取的,就不是直接证得了,那就象后得智,应该有思辨分别。所以应该承认无分别智有见分没有相分。加行位无间隔地就能生起无分别智,此智生起时,其本体能通达会合真如,所以称为通达位。由于在这一状态中能初步照见真理,所以也称见道。【注释】1 带:此“带”是夹带,而不是变带。参见前文注。【评析】此处以下论述通达位。通达位又称见道位,其所处的阶段,是初地的入心。也就是,修习位有十地,每一地都有入心、住心、出心三位。通达位就是十地中初地的入心位。自初地的住心至十地的出心,就是修习位。此处首先简略地解释关于通达位性状的颂,扼要地论述通达位的性质。即通达位时生起根本无分别智,此智契证真如时

40、,由于真如本体幽深微妙,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故而无分别智中也不现起任何形相,称为“无所得”。此时是绝对的无分别境界,所以,能取与所取的一切形相也都完全消失。此时称为安住唯识实性。此外,本论还详论了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有见分没有相分,这与一般的见分变现相分而进行认识不同,无分别智是由见分夹带真如本体的形相而生起并同时进行认识,这是现量方式的认识,是直接地证得。此状态中,能证的智无能取形相,所证的真如无所取形相,此时真正证得了唯识实性。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

41、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 1 ,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 2 分别随眠。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

42、三苦类智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证。言后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3 ,名相见道。 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十六种止观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各有四观,即为八心;八相应止,总说为一。虽见道中,止观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

43、此九心,名相见道。【今译】而这见道大略地说有二种。一是真见道,也就是所说的无分别智,真实地证得我空和法空所显示的真理,真实地断除分别烦恼障和分别所知障的种子。虽然这一过程要经过许多瞬间才能完成,但整个过程的状态相同,所以总的称为“一心”。这里有二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证得二空、断除二障种子,是逐渐地证得、逐渐地断除,因为我空的理浅,法空的理深;烦恼障的种子粗,所知障的种子细。第二种观点即正确的观点认为:这里的证得二空、断除二障,是顿时证得、顿时断除,因为大菩提的意愿力量有这种能力。二是相见道,它又分为二种。第一种相见道是认识非安立谛即真如的无差别的本性,它有下品、中品、上品三品心。下品

44、心是内观己身、排除对众生有实我之虚假执着的智慧,能初步断除分别二障的种子。中品心是内观己身、排除对诸法有实体之虚假执着的智慧,能进一步断除分别二障的种子。上品心是观内外自他,排除对众生有实我、诸法有实体等一切虚假执着的智慧,能断除一切分别二障的种子。前二种智慧称为法智,因为它们是分别地认取对象;第三种智慧称为类智,因为它是总体综合地认取对象。效法真见道中二空智的见分各自所断二障、以及无间道分别认取对象、解脱道总体认取对象而建立的三品心,称为相见道。这里有二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三品心是真见道,因为相见道的作用是认识四谛。第二种观点即正确的观点认为:这三品心是相见道,因为真见道不是分别地进行

45、认识。第二种相见道是认识安立谛即真如的各种表现或对真如的种种表述,共有十六种心。这里又有二类情况。第一类是根据对所认取的四谛真如和能认取的正智的观察,因此建立“法”、“类”等十六种心。即首先在苦谛上建立四种心:一是苦法智忍,即以此苦法智忍、即无漏慧,观三界苦谛真如,根本性地断除证见苦谛时所断的二十八种分别二障的种子。二是苦法智,即在苦法智忍后无间隔地生起苦法智,以此智观上述三界苦谛真如,证得由断除上述烦恼所获的解脱。三是苦类智忍,即在苦法智后,无间隔地有无漏慧生起,对上述苦法智忍和苦法智分别在内心印证。就是说,以后的一切圣法,都是此忍此智的同类。四是苦类智,即在苦类智忍后,无间隔地有无漏智生起

46、,判定确认苦类智忍。如同在苦谛上建立四种心一样,在集谛、灭谛、道谛上也各可建立四种心,这样就是十六种心。这十六种心,八种是观真如,八种是观正智。它们是效法真见道中无间道与解脱道的见分和自证分的差别而建立的,称为相见道。第二类是根据观下界即欲界以及上界即色界和无色界的四谛境界,因此建立“法”、“类”十六种心。即观现前的欲界以及不现前的上二界的苦谛等四谛,各有二心:一是现行观忍,二是现行观智。此二心各与现前与不现前的四谛相应,共十六心。效法真见道中无间道与解脱道的见分观四谛,断除见道位所断一百一十二种分别二障的种子,称为相见道。如果根据为广泛传布佛教道理而作的假说来说,相见道有九种心,这是依据上述

47、认取安立谛的二类十六种心的止观而另外建立的。即将法忍、类忍、法智、类智合说为一种止心,而对欲界以及上二界的四谛各有四观,共为八种观心;与八种观相应的止,总的说是一种,止观合说共为九种心。虽然在见道位中,止与观必定是同时运用,但对于见道的含义来说,在顺利地观时就不是止。所以这是对止与观的归类不同。因此,这九种心称为相见道。【注释】1 内遣有情假缘智:“内”,指下品、中品心只缘内身,其作用并不向外。“有情假”,即有情只是假象,似有实我。“缘智”,即能缘心。 2 二十八种:指欲界十种根本烦恼,色界和无色界各九种根本烦恼,即都除去嗔,因为上二界无嗔。 3 百十二分别随眠:即见道位所断的三界根本烦恼种子

48、,也就是观四谛时,每一谛都有二十八种根本烦恼,四谛共一百十二种。【评析】此处论述两种见道:真见道与相见道。颂中论述的是真见道,即根本无分别智。真见道能顿时断除分别二障种子,能顿时证得二空所显真理。这涉及到四道理论。四道理论认为,每一修行阶段都可再细分为四个阶段: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加行道是根本修行前的准备修行,无间道直接断除烦恼,解脱道则证得真理,胜进道使前二过程圆满。此处的见道位与以下修道位中十地的每一地,都有此四道。所以,见道位的无间道断除二障种子,其解脱道则证得二空之理。无间道与解脱道虽分二阶段,但总说为“一心”。同时,在断除二障种、证二空理时也是顿时断除、顿时证得。其次是相

49、见道。相见道是效法真见道而建立,此处的“相”即类似。相见道的种类,有三心相见道,两类十六心相见道,九心相见道。一、三心相见道,是认识非安立谛、即真如的无差别本性。三心相见道中,下品心和中品心是分别断我执和法执,上品心是总的断二执,即前二心是分别认取对象,后一心是总体认取对象,这与真见道中的无间道断烦恼和解脱道证解脱的情况相似,故称相见道。二、两类十六心相见道,是认识安立谛、即真如的各种表现或对真如的种种表述。其中,第一类十六心是根据观四谛和正智而建立。具体地说,观四谛之每一谛都有四心,四谛共十六心。此四心是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其中,法忍和法智是直接观四谛,类忍和类智是观由四谛而生的正智。此十六心与真见道的相似之处是:在苦、集、灭、道四谛中,四种法忍都效法真见道的无间道见分而建立,四种法智都效法真见道的解脱道见分而建立,四种类忍都效法真见道的无间道自证分而建立,四种类智都效法真见道的解脱道自证分而建立。第二类十六心是根据观下界即欲界以及上界即色界和无色界的四谛而建立,即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